心灵成长之旅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2022-11-18 03:05韩雪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油麻曹文轩小康

韩雪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因家庭变故而辍学的杜小康跟随父亲杜雍和远离家乡,去遥远的芦苇荡放鸭,在历经孤独恐惧之后,最终战胜了孤独,变得勇敢坚强,实现自我成长的故事。成长是小说的主题,而“孤独”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这场孤独之旅,让杜小康由脆弱到坚强,由胆怯到勇敢,由恐慌到自信,从一个稚嫩的少年成长为能够勇担风雨的男子汉,“孤独”对杜小康来说意味着什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又有怎样的作用,我们应如何理解孤独、看待孤独,这些都是本堂课需要讨论的内容。经过本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意识到“孤独”是成长的必修课,它不仅是人生过程中的必然,更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礼物,要学会享受孤独。

教材单元导语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1]。基于此,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对人物和主题的理解上,即重点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和“孤独”的含义。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因此我会让学生重点分析这次放鸭之旅中杜小康的心理历程,并找出文中能够体现孤独感的语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孤独的含义及其对杜小康成长的意义。

曹文轩先生说:“风景在参与小说的精神构建的过程中,始终举足轻重。”[2]这篇小说处处流动着动人的风景描写,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人物的内心孤独也反映在外在的风景上,自然风景与人的情感互相融合。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我也会把教学侧重点放在环境描写上,让学生找出文中关于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把握作品相关内容。

2.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3.感悟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理解作品主题,正确看待“孤独”,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体会环境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显: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

师:成长的滋味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少不了孤独这一味添加剂。那什么是孤独呢?它可能是只能一个人过的关,也可能是只能一个人走的路,又或者是只能一个人体会的喜怒哀乐。年少的你们终将长大,孤独也是你们成长道路上必须面对的课题,那么如何与孤独相处,如何与孤独和解,如何享受孤独呢?或许本篇课文的主人公杜小康会给你一些答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吸收成长的养分吧。

二、整体感知

屏显:

1.作者简介

曹文轩,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曹文轩的作品书写了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他的作品也非常美丽,为孩子们树立了面对和挑战艰难生活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

2.了解作品

本篇课文选自《草房子》。《草房子》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的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痛苦的成长历程。

六年中,桑桑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他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用“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来进行概括。敢于和命运抗争的少年是如何以优雅的姿态面对不幸,战胜厄运的呢?这也是我们这节课需要重点感知的内容。

1.重点字词。

撩逗(liáo) 狗吠(fèi) 掺杂(chān) 肥硕(shuò)

给予(jǐ) 撅断(jué) 雍(yōng)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梳理情节。

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提示:从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三方面进行概括。)

参考: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后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

三、分析人物心理

师:课文主要叙述的是杜小康跟随父亲杜雍和放鸭的经历,在放鸭途中,杜小康从始到终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能够表现杜小康内心情感状态的句子,进行概括分析。(生默读并勾画,全班讨论交流。)

参考:不情愿——茫然恐惧——新奇迷惘——寂寞惆怅——恐慌——孤独——坚强勇敢——欣喜激动。

①不情愿。“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一句中,“只好”一词看出杜小康的极不情愿,因为没有其他事情可选只能去放鸭。

②茫然恐惧。“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杜小康虽然是和父亲一起出远门,但他只是一个孩子,当眼前的景物只有朦朦胧胧看的不真切的树烟时,心中自然会惆怅茫然,感到恐惧害怕。同时“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一句,则是用杜雍和的心理感受来衬托杜小康的茫然和恐惧。

③新奇迷惘。“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撩逗”一词,可以看出杜小康对前方的未知是充满好奇的,是想要去探究的,但水是“茫茫”的,看到眼前一望无际的广阔水面,杜小康此时的内心应该仍心存迷惘,不知所往。

④寂寞惆怅。“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父子二人到达了陌生的地界,人烟稀少,举目无亲,漂泊无所依,寂寞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广阔的天地之中,无半点儿声音,这对于从热闹的村庄里走出来的人来说才是最大的煎熬。

⑤恐慌。“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静定下来。”“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这几句话通过直接描写,表现出杜小康的恐惧慌张。

⑥孤独。“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直接描写表现父子俩的孤独。

⑦坚强勇敢。“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杜小康在轰隆隆的雷声中紧紧地追随着他和父亲养的鸭子,顾不上脚底的伤痕、夜晚的寒冷,更顾不上内心的恐惧,这一刻他就像勇士般坚毅果敢地去找寻被风卷走的鸭子,在找到鸭子后杜小康也不因迷路,不因找不到父亲而感到害怕慌张,其胆量和沉着比之前都有进步,这也是他成长的见证。

⑧欣喜激动。“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跑过去”“大叫”写出了杜小康内心的兴奋愉悦与激动的状态,简短的话语表现出了他心中的亢奋。

四、体会孤独

1.文中提到,“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红门里的孤独”是怎样的?阅读材料,交流分析。

屏显:

杜小康家是油麻地的贵族,他们家没有土地,只开着一间杂货店,是全村的首富。房子是最豁亮也是最结实高大的,两扇红门,透着威严。杜小康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就比如说这穿戴吧,油麻地的孩子们都上到六年级了也没有一个有皮带的,可杜小康在一年级时就有了;再说穿衣服,油麻地一般家庭的孩子一年勉强只有两季的衣服,只有杜小康有四季的衣服;杜小康还拥有一辆油麻地独一无二的自行车。除了家境富裕,他还聪明好学,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

天有不测风云。因为父亲借钱进了一大批货,装货的船在河里翻了,所有钱都打了水漂,他家也因此欠了一大笔债。杜小康从精神与物质的顶峰,猝然跌落到最底层,他只能待在家里,不能上学,不能经常和小伙伴玩耍,在和伙伴们游戏时也不能扮演之前的重要角色。总而言之,辍学后的杜小康再也不能和往常一样神气地出现在小伙伴面前,他总是坐在门槛上,听着红门外的动静。

明确:

通过了解杜小康的家庭背景及其遭遇的变故,我们基本可以知道“红门里的孤独”指的是杜小康的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后,之前的优越感没有了,心理上产生了落差,内心的失落使他产生了孤独感。

2.文中的“这种孤独”又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语句,并说一说这些语句是怎样体现孤独的。(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预设:

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体现孤独时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

根据以上交流讨论,思考“孤独”的含义有哪些?(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进行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环境的孤独;情感的孤独;生活的孤独……

五、理解人物形象

1.找出文中杜小康的语言描写,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思考杜小康说话时的心理,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并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随机抽取学生作答。)

明确:语言描写: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我要回家……”

“还是分头去找吧。”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2.“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联系上下文,思考杜小康为什么会哭,以及这次哭和之前的哭有什么不同。

明确:杜小康虽然说不明白,但他心里是明白的,他的哭不再像之前一样包含着委屈、害怕和恐慌,更多的是在历经生活的磨难后,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激动、兴奋和自豪。所以,当他嘴里嚼着芦苇根,望着异乡的天空,再次想起母亲和油麻地的小伙伴时,他没有哭,因为“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这个过程中杜小康收获的是心灵的成长,内心的强大和坚韧!

3.一开始,杜小康对放鸭这件事是抗拒的,在放鸭途中的情绪基本都是负面消极的,在经历了环境、情感、生活等多方面的孤独之后,慢慢变得坚强勇敢,沉稳冷静,成长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很明显,这次经历让杜小康的内心发生了变化,请根据这些变化,评价杜小康这一人物。

明确:家道中落的杜小康,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年仅十三四岁的他跟随父亲,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充满孤独、充满艰辛的旅程。茫然和恐惧夹杂着的孤独、与世隔绝的孤独、远离家人朋友的孤独、近乎绝望的孤独,这一切都磨练着少年杜小康。在放鸭的过程中,他渐渐忍受了孤独,变得有责任心、冷静,甚至学会承担责任,开始坦然面对生活的艰难,在孤独中成长。而暴风雨的洗礼,也让杜小康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小小男子汉。

六、赏析环境描写

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文中对鸭群、芦苇荡和风雨的描写,并思考其作用。(各小组讨论交流并发言。)

明确:

1.有关鸭群的描写:

①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作用:鸭群在杜小康父亲杜雍和的追赶下,奋力地向前游去,急促有力,突出划船赶鸭子的速度之快,烘托出父子俩对前进途中的恐慌茫然。

②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

作用:鸭子象征着杜小康父子。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实际上是主人公的内心写照,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父子的恐慌,“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也表现出了杜小康父子的孤独无依。

③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作用:一个“也”字,以鸭喻人。明写鸭们长大了,实际上暗示杜小康长大了,隐喻杜小康从稚嫩走向了成熟,深化了小说主题。公鸭们的羽毛像绸缎一样闪闪发光,也暗示着杜小康在苦难的磨砺中已形成可贵的品质。鸭子的长大,隐喻的是杜小康在经历生命的磨难与孤独的洗礼之后的成长。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作用: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渲染了恐慌的气氛,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感到害怕和胆怯。芦苇如大山一样把杜小康父子包围住,偌大的空间只有自己和父亲,恐惧感油然而生。

3.有关风雨的描写: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作用:雷声如万辆战车,暴风雨歇斯底里,仿佛已到了末日,这一切都渲染出环境的恶劣恐怖。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却表现出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与恶劣的天气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屏显: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七、感悟成长

雨果曾经说过:孤独可以使人能干,也可以使人笨拙。从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历变故的少年由胆怯变得坚强勇敢,充满责任与担当。从杜小康的成长中你得出了怎样的感悟,对“孤独”有怎样的见解?请用“孤独是……”造句,表达你对孤独的感悟。(学生交流回答。)

总结:人生路漫漫,和杜小康一样,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孤独不是孤单,在孤独的时候一个人才能静下心来思考,才会想得更多,更透彻,从而得出面对困难的勇气。我们要认识到“孤独”是成长的必修课,它不仅是人生过程中的必然,更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礼物,面对孤独时,要学会沉淀自己,静心思考,战胜孤独,享受孤独。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杜小康一样,成长为敢于和生活抗争的勇士。

八、作业布置

除了孤独,成长过程中可能还会经历哪些挫折?对待它们,我们应该怎样做?请谈谈你的想法,形成200字左右的文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较长,一般是一课时完成。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根据单元导语的提示,我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这篇小说选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作者曾说“所有的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经受苦难的磨炼”,杜小康就是如此。小说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展现杜家父子面对一落千丈的生存困境不得已的选择和本能的生命抗争过程,成功塑造了少年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杜小康是鲜活的,他是在孤独之旅中逐渐被塑造起来的,因此阅读这篇小说,理应关注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在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体会杜小康的心路历程,了解他这一路的变化。杜小康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心理上,外显的还有他的语言和所作所为。通过让学生找出并分析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言描写和前后变化的句子,引领学生走进“孤独”,体验主人公的孤独,进一步感受杜小康的变化,从而体会其成长的艰辛与疼痛,深入了解这一人物,正确认识和看待人生路上的挫折。

“孤独之旅”即让人感到孤独的旅程,在文本中作者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来直接体现孤独,而是用了大量的文字描写自然环境,借环境表现孤独。小说细腻、生动的环境描写,除了体现孤独之外,还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渲染人物心理等作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孤独”,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关于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从而进一步体验人物所经历的孤独。

注释:

[1]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67页。

[2]曹文轩:《小说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41页。

猜你喜欢
油麻曹文轩小康
亲近厚实大地,疗愈澄澈童心
我家的小康
两袖清风
油麻花街
我家的小康
草房子(三)杜小康(上)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曹文轩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