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丽,胡小毛,邓玉洁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 肿瘤科,湖南 郴州 423000
肺癌无论是在病死率方面还是在发病率方面均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疾病,据相关统计资料[1]显示其五年生存率会超过20%,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还会严重危及其生命安全。肺癌疾病患者依照其不同的组织病理学可以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小细胞肺癌,另一种是非小细胞肺癌,其中后者约占肺癌患者群体总体的80%左右[2]。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研究表明[3],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靶向药物治疗具有众多优点,例如疗效确切且有着较高的选择性等,因此在临床治疗应用中越发广泛。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吉非替尼以及阿法替尼等均是目前临床常见的靶向治疗药物,为进一步分析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吉非替尼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可能会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本次研究将选取本院收治的78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湘南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78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78例患者中男31例,女47例;年龄34~75岁,平均(55.45±3.37)岁;病程1~9年,平均(4.14±2.21)年;肿瘤直径介于2.14cm~5.59cm,平均(3.98±1.24)cm。
纳入标准:①符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非小细胞肺癌相关诊疗标准[4]者;②首次确诊并接受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预计生存时间在3个月以上者;④认知功能正常且具备良好的治疗依从性者。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者;②对本次研究用药过敏或存在相关用药禁忌证者;③合并全身免疫系统疾病者;④合并精神类疾病者。
78例患者入院后全部选择吉非替尼进行治疗,药品信息如下:生产企业:AstraZeneca UK Limi ted(英国);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20 030224;批准文号:H20090759。药品使用方法如下:每天口服一次,每次口服剂量控制在250mg,患者需要连续治疗6个疗程,每个疗程为21d,期间如果患者发生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抑或是患者的病情发展至进展阶段则需要及时停用药。采集治疗效果良好和治疗效果差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分期、病理类型、肿瘤直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类型以及有无发生肿瘤转移等,对可能影响其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
①观察78例患者治疗六个疗程之后的疗效,具体评价标准[5]如下:若患者治疗6个疗程之后其病灶全部消失则表示完全缓解(CR),若患者治疗6个疗程之后其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减少超过30%则表示部分缓解(PR),若患者治疗6个疗程后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有一定缩小但还没有达到PR则表示疾病稳定(SD),若患者治疗六个疗程之后其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超过20%抑或是患者产生新病灶则表示疾病进展(PD)。治疗效果为CR和PR的患者例数总和/总例数×100%为治疗效果良好率,其余患者则视为治疗效果差。②观察78例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消化道反应、皮疹以及肝功能异常。③观察78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以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6]进行评价,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具体评分细则如下:100分为无症状以及无体征;90分为有轻微症状以及体征,但是可以开展正常活动;80分为有稍明显的症状以及体征,但是可以勉强开展正常活动;70分为可以生活自理,但是无法维持正常生活;60分为生活勉强可以自理,但是偶尔需要帮助;50分为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其他人照护;40分为生活无法自理,非常需要其他人照护;30分为生活严重无法自理;20分为病重需要积极进行支持治疗;20分为临近死亡;10分为死亡,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反之则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如表1所示,78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CR的例数为15例、PR的例数为10例、SD的例数为35例、PD的例数为18例,治疗效果良好率为32.05%(25/78)。
表1 78 例患者治疗效果分析(n,%)
如表2所示,78例患者治疗后,共计15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反应,占比19.23%,8例患者发生皮疹,占比10.26%,2例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占比2.56%,及时经过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明显改善,未对患者治疗及生活质量带来明显影响。
表2 78 例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n,%)
如表3所示,和治疗前相比,78例患者治疗后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78 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分析(,分)
表3 78 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分析(,分)
如表4所示,相较于治疗效果良好的患者,治疗效果差的患者其在性别、肿瘤分期、病理类型以及肿瘤直径方面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在年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类型以及肿瘤有无转移方面的比较中和疗效果良好的患者无明显差异(P均>0.05)。
表4 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单因素分析[n(%)]
如表5所示,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肿瘤分期为Ⅳ期、病理类型为鳞癌以及肿瘤直径>3cm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表5 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多因素Logistic 分析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属于本身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一类跨膜蛋白受体,其一旦和表皮生长因子组合则会对细胞核内的有关基因进行启动,以达到促进细胞分裂增殖的目的[7]。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群体,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会对患者肿瘤细胞的凋亡以及增殖等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随着临床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基因突变的分子靶向药物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其在促进肿瘤细胞的代谢以及凋亡具有积极作用[8]。吕秀霞等[9]指出,吉非替尼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具有确切疗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延长其无进展生存期,其单药治疗的客观有效率在35%左右,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78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CR的例数为15例、PR的例数为10例、SD的例数为35例、PD的例数为18例,治疗效果良好率为32.05%(25/78),和吕秀霞等[9]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78例患者治疗后,共计15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反应,占比19.23%,8例患者发生皮疹,占比10.26%,2例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占比2.56%,及时经过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明显改善,未对患者治疗及生活质量带来明显影响,提示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吉非替尼治疗具有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在生活质量方面,和治疗前相比,78例患者治疗后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吉非替尼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通过分析影响患者吉非替尼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可以发现,相较于治疗效果良好的患者,治疗效果差的患者其在性别、肿瘤分期、病理类型以及肿瘤直径方面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同时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肿瘤分期为Ⅳ期、病理类型为鳞癌以及肿瘤直径>3cm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往也有研究[10]指出,相较于男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女性患者可能由于其机体中含有某种激素可以对吉非替尼活性进行调节进而导致其体内各剂量水平的药效要更高,进而疗效优于男性。另外,肿瘤分期为Ⅳ期以及病理类型为腺癌的患者,其治疗效果也要明显更差,分析其原因可能肿瘤分期越高,患者病情也越严重,越有可能发生远处转移进而影响疗效,同时相较于病理类型为鳞癌的患者,腺癌患者HER2/neu蛋白的异二聚体更为常见,因此更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11]。除此之外,肿瘤直径也患者治疗效果存在密切关系,直径越小,患者病灶体积也会越小,因此更有利于药效发挥,提高治疗效果[12]。
综上所述,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吉非替尼治疗效果较为良好,不易对患者带来严重不良反应,但是在治疗期间,男性、肿瘤分期为Ⅳ期、病理类型为鳞癌以及肿瘤直径>3cm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要提高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