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雯冰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 215000)
鸟类丰富度指数是评价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欧盟国家在20 世纪初将其列入城市生活质量评估标准中第二大环境质量指标[1]。在城市中,湿地因其丰富的生态群落成为了许多鸟类栖息繁衍的家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湿地鸟类也是湿地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也反映了湿地公园的设计建设成效[2]。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类活动增加,湿地出现了破碎化、功能退化和质量下降等问题,导致了鸟类种类和数量的显著下降[3]。对此,在设计湿地公园时,应根据不同鸟类的需求,联合破碎栖息地斑块,逐级调整人与鸟的距离和构建完善植物群落结构,形成以鸟为主、人鸟和谐共处的“滤层结构”,从而使鸟类得到更好的保护。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鸟类资源丰富,处于全球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的迁徙路线上,现针对此地生境现状进行规划设计,以期提升栖息地适宜程度和鸟类多样性。
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苏州吴中区太湖东侧度假区内,总面积709.93hm2。总体呈东西走向,东起湿地公园入口,西至小天鹅栖息地,南以太湖2m 等深线为界,北达环太湖大道。园内共观察到鸟类132种,隶属于9 目32 科。其中留鸟43 种(32.58%)、夏候鸟23 种(17.42%)、冬候鸟46 种(34.85%)和旅鸟20 种(15.15%)。公园内各种类群的鸟类均有分布,尤以湿地鸟类、林地鸟类为甚。湿地鸟类主要以雁鸭类、鸊鷉类、鹭类、秧鸡类、鸻鹬类以及雀形目的鹡鸰科、翠鸟科等为主,资源较为丰富;林地鸟类主要以雀形目鸟类为主;猛禽类主要以隼形目鸟类为主,如红隼、雀鹰、普通鵟等,均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
我国鸟类主要可以分为游禽、涉禽、猛禽、鸣禽、攀禽和陆禽这6 大生态类群。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的鸟类中涉禽、游禽占比最大。游禽多为群居候鸟,善游泳,喜爱活动于不同类型的水域中,大多数会在近水域的岸边营巢,以水生植物及水中的鱼类、贝类、昆虫为食,与人类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包括了园中数量较多的雁鸭类、鷉类。涉禽也多为群居候鸟,不擅长游泳,喜爱活动于芦苇沼泽、湖泊水塘附近,一般在近水域带草丛或高树上、岩缝中用树枝、干草筑巢,以昆虫、泥鳅、小鱼、泽蛙为食,与人类接触的最近距离为50~100m,包括了园中的鹭类、秧鸡类、鸻鹬类。园内湿地、林地中占比较大的为雀形目鸣禽,它们以昆虫、杂草、植物种子为食,栖于树上,观赏距离宜为20~30m[2]。
①场地内鸟类和人类的活动区重合,人类产生的噪音、频繁的活动都会对鸟类产生影响,大部分涉禽需要与人类保持一定的距离,现规划中人类侵占了鸟类的活动圈。②场地内生境类型单一,大部分区域只有明水面-芦苇-水岸-林地的结构,比重较大的鸟类,如鸻鹬类喜爱的光滩在此场地内也没有规划。③每年冬季收割芦苇后,导致许多鸟类失去隐蔽的场所,部分鸟类如棕头鸦雀的巢也随之消失,且芦苇上还储藏着作为食物的越冬虫卵,全部一次性收割,让许多鸟类因缺少食物、隐蔽处、住所而选择离开此地,冬季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
根据不同鸟类与人共处所需的安全距离,明确人活动区和鸟活动区的交叉关系,为亲近人的鸟类创造与人接触的环境,为需要保持距离的鸟类创造可以自由活动的区域,充分保障鸟类的生活质量。
根据场地现有的主要鸟类设计多样的生境结构,合理搭配太湖区域的乡土植物,结合水流改造,创造适宜的栖息环境,吸引更多的鸟类,从而丰富鸟类多样性,让湿地焕发生机与活力。
设置鸟类越冬保护装置,结合筑巢、隐蔽、取食等功能,为部分鸟类越冬提供帮助,并结合植物种植,解决芦苇收割后鸟类数量减少的问题,同时鼓励人们参与装置建造等活动,关怀鸟类。
在公园中结合人活动区,设置叙事性科普路线,让人们深入了解鸟类的生活环境,提升爱鸟护鸟的意识,发自内心地保护鸟类、爱护环境。
过滤层的原本作用是过滤熔融料流和增加料流阻力,借以滤去机械杂质和提高混炼或塑化的效果。通过改变单位面积内的网孔数来过滤不同粗细度的物料,将物体由粗糙到精细进行筛选。“滤层结构”意味着一种层次分明的模式,在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由外向内过滤的主要对象是人。湿地公园内以生态价值最高区域作为最内层的核心保护区,由内向外拓展生态价值相对较低的区域,同时适当增加人的容纳量。这样做的意义是:①“滤层”形成的不同保护屏障,可以使核心保护区的生物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同时向外拓展生态效益,提升了区域的整体生态价值;②通过明确人和鸟的分区层级,可在内层流线设置如封闭吸声长廊的装置,逐级过滤但不完全阻隔人与鸟,让人在公园中观赏鸟的各种生境类型,同时让鸟的生活得到保障,达到人鸟共生的目的。
规划采用滤层模式分区的图底叠加环形流线。中心设置核心保护区,这部分区域设置为需要与人保持安全距离较远的鸟类生活区,人不与此处的鸟类进行任何接触;向外拓展有关怀观景区,这部分区域中人可以观赏到一些鸟类和它们的生活环境,但不近距离接触;最外层为人鸟共处区,此处的林鸟可以与人较为亲密地接触。环形流线嵌套在这几个分区中贯穿整个公园,同时也遵循滤层结构,最外层与鸟类活动区交叉较多,随着滤网的逐级过滤,人与鸟的活动区距离越来越远,并通过减小道路宽度等手段减少人流,在关怀观景区设置封闭的吸声长廊,降低人对鸟的干预程度。
3.2.1 核心保护区设计。核心保护区的目的是构建鸟类理想栖息地,此过程中的重难点是解决栖息地破碎化、生境类型单一的问题。解决栖息地破碎化问题可以分两步走,即先保护、后连接。“先保护”是指按照斑块的大小及其主要生物群落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较大斑块以关注其内部的动态为主,比如每个季节的优势种变化和干扰的性质;较小斑块则以关注外部影响因素的变化为主,比如鸟类越冬的食物问题和旅游旺季的人群干扰。“后连接”是指在保护得当的情况下,有必要时将若干个破碎的斑块连成一个整体,将不同的斑块特征组合到一起,构建一个较大的鸟类栖息地,其物种丰富度将更高,生物群落结构更复杂,使得整体栖息系统的稳定性更强。
解决生境类型单一问题的主要手段是丰富植物结构,建立多样的水陆交错带。在植物种植方面,除了原有芦苇,还可以搭配发展其他乡土挺水植物,如千屈菜、再力花等,成为水岸边的优势种,使用高大的挺水植物,为鸟类提供保护的同时,提升公园景观。同时,靠近区域中心部分,可搭配枝条舒展的灌木,便于鸟类落脚栖息[5]。水域部分应丰富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的种类,这样不仅可以为草食性鸟类直接提供食物,还可以增加鱼类的丰富度,间接地为肉食性鸟类提供食物。建立多样的水陆交错带,主要是通过设计曲折的岸线(在同等面积情况下增加与水接触的边长长度,可以延长水体的滞留时间,提升湿地净水能力)和深浅不一的滨水水域。如为鸻鹬类设置0~20cm 水深的浅滩区,为鹭类设置15~30cm 的浅水区,为鸊鷉类设置30~100cm 水深的区域,并让这些区域的明水面从深到浅逐渐过渡。同时,应注意水陆交错带的宽度,应根据具体生境类型设置在60~120m 之间,以满足留鸟和候鸟的需求。通过凹凸岸线的不同组合,可以更好地协调鸟类栖息区与人活动区。凸岸线是鸟类的主要栖息区,可以搭配更丰富的植物层次,鸟类通过对岸边水下鱼类进行捕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食物链,适合设计在离人较远的地方;凹岸线生物流动性比较强,没有陆上生物久留(鸟类偶尔取食),但因其具有向心性,是鱼类的聚集区,故可以在凹岸线的区域设计精养鱼塘或科普性钓鱼区,丰富人类的活动。
3.2.2 关怀景观区设计。关怀景观区包括近岸一些较小生态浮岛和陆地的近水部分,人与鸟在这里主要为间接接触。此区域内的人行道被纳米吸声玻璃长廊包裹,长廊表面有垂直绿化,将人工与自然相融合,这样既不会破坏鸟类的生境,人又可以从长廊内部看到鸟类的活动与生活环境。将长廊置入破碎的浮岛之间,增强人沉浸体验的同时,利用长廊表面的绿化和底部的基础拓展,将破碎的斑块联合,增强鸟类生境的完整性。值得注意的是,融入长廊后,改变了河道宽度,水流速度也随之改变,会对岸线的形态产生影响,故廊道摆放位置应与岸线形状相结合。岸线设计同样遵循“凹凸结合”的原则,以凹岸线、深水湾满足一些鸟类的取食需求,以凸岸线、过渡水深满足不同鸟类的栖息需求。除此之外,收割的芦苇可以经过加工制成鸟类的一些保育装置,分布在此区域内,成为公园内的标志性景观。保育装置下部设计有模拟原生芦苇种植的芦苇秆,可供鸟类筑巢,上部内表皮有种植网格,种植植物储藏越冬虫卵,总体具有隐蔽、筑巢、提供食物的功能,可帮助一些鸟类越冬。并且,装置形态以鸟巢为原型设计自然流畅的形体,表面编织芦苇,与周边植物融合共生,降低了人工装置对生境的干扰。
此区域的植物种植以芦苇等草本为主,近水的部分种植耐贫瘠的挺水植物,较为靠近内陆的部分增加一些灌木的种植,如金叶榆、连翘等。考虑到植物与装置、长廊的高度搭配,应选择一些中型的乔木树种,让乔木-人工装置-灌木-草本地被的结构衔接过渡自然。
3.2.3 人鸟共处区设计。人鸟共处区的主要鸟类是一些易与人亲近的林鸟,其中,珠颈斑鸠、麻雀、白鹡鸰、白头鹎等鸣禽占大部分。此区域以种植高大的乡土阔叶乔木为主,树木主干应在5m 以上且较硬挺,并应考虑到景观色彩的搭配,选择一些具有彩色叶的树种,如枫香、乌桕、三角枫等。还应结合耐水湿的尖塔形的树种,建立湿地公园湿地屏障带,如池杉、落羽杉、水杉等。高大的乔木搭配一些低矮的灌木及草本,让林地的下部空间能被人充分利用。
在此区域加入起伏的栈道,连接较高的互动平台,人可以随着栈道的起伏与鸟儿共同体验穿梭林间的乐趣,在平台与近人的鸟儿亲密互动。人类的活动被限制在部分地面区域和起伏的栈道中,只有当鸟类想亲近人的时候,人才有机会接触到它们,从而真正以鸟为主,将湿地归还给鸟类。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已经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鸟类在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地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滤层结构”将干扰因素——人进行层层过滤,减少靠近保护区的人流,同时建立科普环线,让人体验在公园中行走即学的乐趣。此模式既能保护鸟类自由的生活环境,又能保障公园为人服务的基本属性,以期促进人与鸟的和谐共处、包容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