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奇
自20世纪8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普尔教授提出“新媒体”概念后,媒介的发展与日俱进。在媒介历时性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媒介智能化现象普遍,媒介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特点,正如马克思所言,“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在多元文化交融下,由于新媒体独有的魅力影响着主要用户群——青年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信息的传播交流在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重要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微信、微博、抖音等传播媒介融合交错复杂的迅速发展下,传播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也使大学生的生活正经历着由微化的新媒体所引发的多方面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传播和实践路径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福柯层指出,每门学科都有独一无二的现实和生成价值的专属话语体系,社会、技术、媒介的变化发展更要求我们全面系统地剖析新媒体语境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这对于探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与转化意义重大。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和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度自觉的学科话语,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破解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话语困境提供了路径。
(一)新媒体推动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立足于所处时代特征所产生的时代语境是话语时代性的重要表现。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根据时代语境填充时代内容,新时代下讲好并传播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实践多样化媒介及职能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多变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在思维方式转变、话语创新和实践等方面都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1.新媒体下的“后喻文化”打破了话语权的不平等性。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后喻文化是指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在世的前辈的过程。”在即时开放的智能媒介中不断实现信息的配置与更新,在获取资源上平等,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对话,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出现角色泛化现象,促进教学由一维向多维发展。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实践,挖掘中华民族深层文化精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依据,结合时代加以创新有利于教育者摒弃自居的高高在上的姿态,树立民主、开放、平等的话语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从优良、丰富的话语资源中汲取符合时代特征的精华,充实和完善自身的话语体系,通过丰富、开放、生动的话语提升思政话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为教育者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提供契机。
2.新媒体注重用户体验。新媒体是注重用户体验感的新型媒体,在此环境下的媒介应用通过交流、反馈、互动等人文情怀方式不断吸引大量用户。用户可以畅所欲言的交流互动形成自己的个性标签,为体验者带来别开生面的共鸣与满足。个性鲜明、追逐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倾听与之产生共鸣和互动感的生动话语。
(二)新媒体丰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新媒体背景下,传播媒介新的变化促使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的释放和提升。随着大众话语权的提升与释放所产生的传播媒介的凝聚性在增强这是一种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下最直接后果就是传统媒体间的间隙逐步被填满,与之相对的则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新媒体下网络话语是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真正面向世界、沟通多元,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以灌输式的广博的政治性话语为主,新媒体囊括了古今中外的话语资源的海量数据库作为新的载体,无疑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更为丰富。一方面,新媒体在为高校话语内容结构提供理论诉求的同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结构更加合理。大学生在自由表达、情感互动过程中,多样化的自我话语需求主体意识也在互动开放的平台中不断加强,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一些政治性较强的宏大话语遮蔽大学生对于多样化话语需求时,高校思想政治话语就面临着以大学生情感和现实生活视角的开放全面的合理化话语创新转化的现实诉求,实现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情感话语等的和谐共鸣;另一方面,开放、即时、新颖、海量的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对时政民生的关注和创新归属的体验。新媒体为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丰富而鲜活的话语资源提供了现实条件,使高校思想政治话语内容更加生动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贯穿于政治、思想、价值观念传递的整个过程,新媒体下的网络语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更新扩充提供了契机。在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的融合下,使抽象的理论话语通俗化、具象化、生动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话语平台,优化体验与感受。使其过程在实现教育目的把握对象性的同时,展现包容牲、体现时代性,突破历史与现实、整体与个体、国内外的范畴和地缘达到潜移默化的生动交汇融合。例如高校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等活动进行的视频传唱接龙、通过动画制作宣传身边榜样等都是多样化的备受大学生喜爱的话语形态传播的生动实践。
(三)新媒体拓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借助于文本话语的课堂的独白、报告会的“一言一堂”典型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单向灌输。生动多样的新媒体信息资源为大学生开辟自由畅通的情感表达和抒发途径,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多维平等对话的平台,为单向灌输向交互对话的转变提供有效途径。另外,通过大数据技术搜集可以监测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所关注的热点,也为教育者依据相应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大学生也非常认同新媒体下的语境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开拓自己的视野,课堂上老师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和鲜活素材话语表达更容易接受和喜爱,例如在讲理想信念内容,“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人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追梦人”等积极生动话语更好地提升育人实效性。高校大学生在裂变、多样的新媒体语境下,一方面搭建起教育双方丰富的大容量信息话语自由交流的话语空间;另一方面新媒体的注重体验感的信息传播也为学生切实体会生动性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契机。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交互性、个性化和碎片化的信息资源备受青年大学生的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并挤压传统话语空间,同时网络话语欠缺甄别引导,也对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挑战,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也要厘清所面临的挑战,为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破除障碍。
(一)网络话语冲击挤压话语空间。哈贝马斯指出,交往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理解”。语言是交流交往的重要载体,为主体间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话语关系达成共识和共享提供重要的路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是在科学性、系统性的理论支撑下,处于现实物理空间进行话语交流沟通。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也在生活与实践中得以确证和彰显,但也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多以文件话语、政治话语等形态出现,同时教育者的权威性又使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同时对于大学生现实生活、真实的情感和思想感悟的关怀和注解存在一定的缺场,直接导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较难与大学生的视角与情感相衔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因掌握着教育的主导权和教育内容的解释权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与大学生对社会生活和知识信息形成的感性认知遭到无情漠视、话语空间受到挤压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长期缺失平等交流的话语交往中,很容易导致思政教育的“生硬化”“枯燥化”的话语体系的结果。而作为思想独立、思维活跃、追求异质性和独特的大学生群体是新媒体媒介的主体人群,在微博、抖音、微信等新兴媒介下极大拓宽了信息接受范围,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被动的局面,个性色彩浓厚的话语主体传播的内容也更加广泛,激起了自主话语的自由表达意识,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意识表达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冲击了教育者的权威形象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空间。
(二)网络话语欠缺甄别引导。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灌输式语境的权威环境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诉求,更需要开拓多维互动宽松的创新话语的新媒体环境。在彰显时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同时,也因丰富海量的话语信息难以对大学生进行及时引导和甄别。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是话语信息的把控和引导者,对于帮助学生鉴别信息和话语信息的发布具有重要的甄别引导作用。但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很难自己把握和过滤掉错误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引导甚至还会出现错误思想的传播,进而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新媒体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要明确其“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科学系统厘清新媒体下思政话语的语境机遇和挑战,使其与“情真意切、理深意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及其话语权建构同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