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实现与发展路径

2022-11-18 20:19赵雪雪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7期
关键词:秸秆生产农业

赵雪雪

(临沂市罗庄区高都街道办事处财经服务中心,山东 临沂 276021)

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将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了解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需要,实现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和有效引导,需要依据当地农业的生产实际和市场经济政策条件进行细致的探讨分析。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源的有效分配,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科学组织,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化、科学化发展。

1.循环农业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不断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连年攀升,中国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粮食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显著,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导致农业资源短缺,大量污染物排放造成了生态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如我国化肥施用量全球第一、农药生产和使用全球第一。化肥用量达到318kg·hm-2,化肥当季利用率只有35%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每年农药使用量大约30万t,利用率只有35%左右;每年农膜使用量大约260万t,每年约有50万t地膜残留于土壤中,残留率达40%;20%的农作物秸秆、40%的畜禽粪污还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这些都限制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我国农业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再到目前的石油农业。循环农业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是以循环经济为主要核心内容,结合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将农业资源进行循环利用进而推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可持续性农业经济和环境的必由之路。循环农业是对传统农业中粗放、单一化生产的否定,是对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循环环节中实现物质资源再利用、再循环的总称。循环农业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区别是传统农业基于单向发展的线性农业生产经济,即农产品依赖资源的高强度开采与消耗进行生产,为追求高产、高量的结果不断加强对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破坏。而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中原材料与资源的消耗较低,并且资源在不同环节之间进行不断的循环,使整个生产过程变成多个闭环,从而实现资源消耗、污染程度的降低,生产效率、循环效率的提升。正因为其模式的特殊性,经济活动对自然的不利影响会尽可能减少。循环农业其独特的特点是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这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成为必然选择。

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发展措施创意不足,管理模式陈旧

简化的发展趋势是影响农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其管理机制陈旧,对绿色经济重视不够,传输数据落后。同时,中国传统农业意识的长期影响,导致许多农民和经营者在生产过程中习惯了原有的种植方式,导致农产品产量增长缓慢,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层面缺乏创新意识,影响了新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应用。

2.2 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管理存在缺陷

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将高技术水平与优秀的管理方法合理结合,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此外,没有科学的分级管理规章制度,导致农业各阶层之间的问题无法解决。因此,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中,不仅需要建立分级管理的规章制度,而且其高科技水平和制度管理也需要提高。此外,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与世界领先技术的交流不够,导致农业生产缺乏自主创新动力,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不明显。

2.3 农业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农业经济发展会涉及农作物的种植、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将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经济管理或者产业发展阶段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统筹安排,没有进行有效的结构调整,会造成现有农业生产结构的升级与发展受阻,生产结构会面临较大的影响。在主要矛盾已转移的新时期,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和济南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法律法规。尽管如此,现行的政策、法规远远不能够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经济建设效果普遍偏低,农民群众的收入不高,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可持续农业经济的方式

3.1 因地制宜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通过展现所在区域的区域特色,针对性地制定因地制宜的循环农业发展战略,根据当地的气候、市场条件、劳动力资源及特色作物等建立农业生产模式。从生产模式出发,比如藕、荸荠等产物,盛产于华南地区,借助当地特色农产物生成的“藕鲤沼”结合的循环农业生产体系可实现对当地气候的适应。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并且这种方式可以建立在原有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大大缩减了前期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

3.2 提高农户意识

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只有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才能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建设中发挥农民的自主权。首先,各单位要加强宣传工作,深入农民,向他们介绍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要素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塑造循环体系的理念,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其次,要引进优秀的科技知识,向农民推广一些常用的生产技术,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最后,农业循环经济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应包含在农民的经济效益中,使他们能够积极独立地贯彻循环体系的发展趋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3.3 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在当代农业发展中,多样化的生产方式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根据时代条件,规划、设计和调整农村发展的规章制度,管理农业生产和销售,强化农业经营主体,树立发展循环农业的现代核心理念,是完成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其次,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根据当地农业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灵活利用传统农业的优势和优良的栽培技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引导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完成农业综合开发设计。最后,加强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树立发展循环农业的新理念,进一步确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的方向,让投资者和经营者对先进的农业经济体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把握,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完成。

3.4 农业生产中内部物质中的循环方式

农业产业内部物质层面的相互交换和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浪费,如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许多典型模型。在各级农业工业之间交换废物,使废物能够用作资源,如在稻田养鱼,这为鱼类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鱼类以杂草、昆虫及其粪便为食,减少了水稻中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的使用,控制了农业污染源,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物质和能量循环的经济效率水平。目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主要有秸秆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膜资源化利用等。秸秆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目前将秸秆机械还田或制备相关畜禽饲料,实施秸秆气化,集中供气、供电和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供热等技术;在农膜覆盖量大、残膜问题突出的地区,应该加快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农膜,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和再利用加工厂,建设一批农田残膜回收与再利用示范县,在农药使用量大的地区,建设一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和无害化处理站,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和危害管理平台。现阶段,关于农业废弃物的再处理多采用生物处理的方式。比如近年来将厨余垃圾、农业废弃物混合堆肥处理,在堆肥过程中填入活性剂进行热解处理,进而将其分解为有机肥,从而再次利用,实现循环。而近年来新兴的生物处理方式,采用面包虫、黑水虻等无害虫类的幼虫进行有机物分解,再将成虫进行打碎后处理成有机肥,从而形成闭环形式。又如在农业生产中,伴随着粮食的生产随之而来的是农作物秸秆的产生,这些农业废弃物内含有多种营养素与纤维素。随着人们对农作物秸秆的不断研究,也出现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例如,秸秆还田、秸秆资源化利用,发酵为有机肥、压缩成纸张或木质燃料等。从而实现在农业生产中物质间的内部循环。以秸秆还田为例,通过将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铺放至田间,通过自然腐解或者人工添加无公害腐解催化剂等方式,实现农作物秸秆还田。一是可以大大减少化肥等外界添加物的使用,二是减轻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一种物质循环的方式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与秸秆物质的浪费,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循环农业。各个产业链之间的各部门在循环农业生产中也是相互依存、关系紧密的存在,通过对庞大的产业链进行拆分、重组,将相似性高的部门进行整合,从产业上入手形成更加完整可靠的循环经济农业网络,进而实现农业资源最佳配置与循环率的提升。

3.5 加强结构意识,提高生产效率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加快农业技术和商品流通的自主创新势在必行。以农业强国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作用,借助前沿科技,不断完善高新技术对农业的支持,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找到解决办法,协调和科学调整农业产业布局,运用现代科技塑造农业技能型人才,应对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提高农业综合加工能力和农产品品种。另一方面,要把握我国农业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国外优秀农业生产技术,开展营销推广活动,分析各种绿色生态方式和生态项目的优势和差异,整合社会需求,共享发展结构,提高农业生产力。

3.6 扩大资金投入

在当代农业循环经济绿色生态全产业链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农业循环经济全产业链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政府必须吸引社会发展资金,鼓励企业等社会发展组织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建设,完成产业链运营规模的扩张。国家还需要吸引和鼓励自有资产的资本投资,充分发挥自有资产的效用。为推动地方农业循环经济稳步发展,应促进国家、公司、人民的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此外,还建立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资金保障机制,使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每个实际阶段都有稳定的资金。例如,进一步在农村推广小额信贷业务流程,做好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农产品培育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3.7 循环农业可持续生产模式

中国的循环农业可持续生产模式主要以种养模式为开端,目的是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结合现阶段的现代科学技术、工程技术、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原理对整体模式进行优化处理。例如现阶段大火的“稻虾”“稻蟹”“藕鳅”等循环农业种养结合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杜绝一切农药化肥的使用,通过养殖物的排泄物及有机肥对环境进行能量补给。采用这种手段实现高产、生态循环进而实现优质农业、农产品的优产从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稻虾”循环农业种养模式为例,稻田插秧后在水田中进行淡水虾的养殖,该模式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破坏,并且有研究表明在经过长期该模式生产后,土壤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土壤微生物及农田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建立了一种健康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在亩产量经济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削减了农药化肥的用量,并且由于增加养殖物,进而增加了增收手段,提高了农户年收入。在该模式下由于水产物的出现,会进食稻田中腐烂的下层植被,从而降低了水稻的病虫害风险。该模式形成了能量的闭环,与循环经济理念相一致,是近年来优秀的推广案例。

3.8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要正视农业循环经济的价值,意识到当前形势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此为基础,提升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更好地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不仅是当前农业社会升级的有效路径,也是发展中国家弯道超车、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选择。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较广。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只有脚踏实地进行布局与安排,才能在坚持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与升级,为本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战略引导。

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结合循环经济发展潮流,发挥好掌舵人的作用,正确把握循环经济发展脉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为循环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在能力范围内做好对财政投资的管理,解决政府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弊端。在支出结构上,政府需要调整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在收入结构上,需要完善税收,助力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例如可以通过设置生态建设税的形式,将所收的税款投资生态环境建设、用于治理本地区的环境污染等,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4.结论

总之,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强了对农药使用安全的具体指导,开发了一系列低毒高效的绿色农药,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对维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药使用安全系数。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农业生产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最终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猜你喜欢
秸秆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阿宽的生产小组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九台区秸秆利用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