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恩,赵甜甜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 471000)
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已显著提升,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依然存在,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发达地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民族地区农业发展以自给自足的形式开展。因此,农业发展并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其他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成功的案例,为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于是部分民族地区逐渐开始向能带来经济收益的农业发展方向迈进。新的农业经济模式刚开始很难被当地人们接受,国家通过派遣高质量的技术、管理、经营人才进行支援,取得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初步成功。
经过不断的探索,部分民族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进展。农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农业生产理念和方式,通过当地政府部门的多方面调控,大多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顺利进入平稳过渡阶段。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民族地区迎来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是升级与优化乡村优势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对于民族地区,这是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应抓住这一机遇,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提升。
田阳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总面积2394km2,广阔的土地面积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冬暖春旱、霜期短暂,年平均气温21.8℃,年平均降雨量1054mm,年无霜期307~352d,且水利设施完善。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良好的水利条件,是发展农业,特别是发展冬季蔬菜、水果生产的适宜地区。
(1)田阳县农业种植以蔬菜为主,一方面,当地气候适合种植各种蔬菜;另一方面,蔬菜产量高、种植周期短,加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蔬菜需求量大。例如,番茄是当地主要茄果类蔬菜,番茄生产已逐步走向规模化、效益化发展。(2)与蔬菜相比,水果生产成本高,零售价格高,因而受到农户的普遍青睐,柑桔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柑桔品种不断更新,柑桔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消费者购买量也随之提升,因而成为提升县域经济水平的重要作物。同时,香蕉、芒果、樱桃在当地也有规模化的种植基地。(3)谷物类作为农产品种植中的大类,田阳县对其高度重视,当地采用超级杂交水稻新技术,成为我国南方地区少有的超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提升水稻产量,满足人们粮食需求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而超级水稻在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助力了县域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田阳县作为“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其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有可取之处,值得其他民族地区借鉴。
原有依靠人力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生产需求,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田阳县认真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加强农机科技推广培训,充分提高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全年机耕面积1.4 万hm2、机插面积5000hm2、机收面积6500hm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54%。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既缓解了农民种植的劳动强度,又加快了农业生产速度。播种、施肥、浇水、收割工作全面实现机械化后,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农民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其次,积极推广农机新机具,依托农机项目,提出特色水果生产全程机械化、秸秆处理机械化的发展目标。推广大马力拖拉机、深松机、秸杆打捆机、秸秆还田机等大中型机具的应用,加快推进水果、甘蔗、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2021 年,全县增加大中型拖拉机21 台、联合收割机14 台、秸杆还田机3 台、果园轨道运输机7 台、拢草机1 台、秸秆打捆机1 台。虽然采取机械化生产成本有所上升,但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有效推动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
目前,全县多数农副产品不再是以初级产品和原料的形态直接进入市场,而是通过加工、包装等方式进入消费市场,产业链日益完善,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全县农民与果蔬生产企业紧密合作,产品不再只停留于鲜售,还包括产后保鲜、包装、销售服务等环节,已由初加工转变为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效益逐步提高。
田阳县政府有效组织、引导、培训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和果蔬生产的农户,种植结构、粮食与经济比例、区域规划得到优化升级,不仅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而且秋冬蔬菜生产由以前的青椒、西红柿2 个品种发展至30 多个品种,水果也发展至20 多个品种。近年来,田阳县农民收入在全省其他12 个县区中一直排在首位。
在政府号召下,全县农民积极学习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多数农户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因此,农副产品发展较快,也更符合消费者需要。同时,产品更新换代方面速度快、频率高,田阳县之所以能长时间保持番茄、芒果、柑桔的高销量,原因就在于产品不断升级换代。
田阳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冬暖夏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一年三熟”制使得当地一年可以生产更多的蔬菜,加上县域发达的交通网路,给农产品运输提供了较大便利。因此,田阳县成为“南菜北运”的基地之一。
田阳县通过新农村建设,农业设施使用数量大幅度增加,但农利工程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一方面,全县农业喷灌设施不足,水利抗旱、抗洪能力较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农业农机推广力度不够,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耕地、种植、收割机械化作业单一。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能力不能满足生产活动需要,适合田阳县的新型农机具、农业技术宣传力度不足,农业装备分配结构不合理及农村机电设施较为落后。
近年来,田阳县种植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规模小、效益差、设施蔬菜管理粗放、病虫灾害较多、品质不高的问题。虽然农业产业类别较多,但规模小且分散,现有龙头企业均为地方传统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低,龙头企业无法带动农户进行生产。总之,田阳县目前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各产业直接融合度不高。例如,第一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低,农业产业链条短;第二,农户和企业之间缺少合作,合作方式单一;第三,农产品加工深度不足,农产品附加值较低。
目前,全县以种植业为依托,果蔬类加工为支撑,形成农产品种植基地。但在包装、运输、旅游方面发展较为缓慢,难以带动农业相关产业发展,无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甚至影响到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只有完善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体系,辐射带动农产品储存、加工、包装、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农业品牌效益才能体现。
目前,大多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已经实现机械化,但机械自动化程度较低。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提升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大农业机械技术的宣传力度,地方政府和企业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农业机械推广方案;全面提升推广人员业务水平;搭建农业机械技术试验场所。农业机械自动化程度的提升,使得种植成本、包装成本、运输成本降低,农产品利润大幅度提升。
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离不来农业产业规模的扩大。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因地制宜扩大特色产业生产基地,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试验示范;当地政府和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建立研发中心,不断培养相关农业生产者,提高当地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组建农副产品产业联盟,更好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多数县域地区农产品是以初级产品或原料的形态进入市场,产业链不够完善,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业生产者不赚钱甚至赔钱。农民应与龙头企业联合,发展产后保鲜、加工和销售服务产业链,逐渐完成由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过渡,提高综合利用效益。
民族地区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问题,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本地资源开发和发展特色产业的有机结合。表现在:市场扩大农业的规模和对劳动力的需求,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由于产量提高,使得对外销售贸易量增加,间接带动了长途运输和批发销售业的发展;随着县域市场的发展,带动了加工、储存、运输、包装及餐饮娱乐等产业发展,安置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产业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农民最担心的农产品销路难题,随着直播行业的兴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直播电商作为目前农产品销售的平台之一,在用户的大量购买下,使得传统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转变为产业化发展模式,不仅为民族地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将农副产品直接呈现在消费者视野中,可有效助力民族地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
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于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也有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农业生物科技正在不断发展,农业生产者的意识和技术也在不断提升。为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新要求,多数地区也在逐步引入新品种和新技术,其目的在于培育出更加优质的农产品。一方面,响应国家对绿色食品生产的号召,严格把控农产品食品安全;另一方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外国的知名度,增加国内农产品出口量,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综上所述,田阳县是民族地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典范,其他民族地区可借鉴其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依然充满困难与挑战,需要各方人员共同努力,基于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有效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