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茶文化景观的形成与演变

2022-11-18 16:52邹勇牟真臻何月
现代园艺 2022年14期
关键词:羌寨文化景观羌族

邹勇,牟真臻,何月

(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1 文化景观

1.1 文化景观的发展演变

文化景观起源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是人文地理学的六大研究领域之一。其概念的提出源于19 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首次提出了“文化景观”(当时称为历史景观)的概念;但最早给文化景观下定义的是美国地理学者索尔·C·O.[1],他在《文化地理学新近发展》一文中,把文化景观定义为“添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还进一步解释指出:文化景观是某一文化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1992 年12 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 届会议时,正式提出将文化景观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世界遗产即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和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的表述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

1.2 文化景观的类型

目前最流行的文化景观分类来自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11),《操作指南》的附件三将文化景观分为以下3 种类型: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由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分类难于操作,并且相互之间还有一定的交叉,国内学者孙华[2]按功能将文化景观分为农业文化景观、牧业文化景观、工业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和城镇文化景观;李和平等[3]则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分类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文化景观可以分为设计景观、遗址景观、场所景观、聚落景观和区域景观。从以上文化景观分类来看,北川茶文化景观应该属于世界遗产委员会中的延续性景观或国内学者分类中的农业文化景观和区域景观。

1.3 文化景观构成体系和要素

在研究具体的文化景观类型时,文化景观的构成体系和要素是重点。我国学者李和平和肖竞[3]在国外相关理论基础上,按照物质载体和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将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划分为物质和价值两大系统,其中物质系统又分为行为、建筑、空间、结构、环境5 个要素,价值系统分为精神文化、历史文化、人居文化、产业文化4 个要素,并认为不论什么文化景观类型都基本包含这些要素;徐文廷[4]则在李和平等的观点基础上,认为还可以将物质系统进一步细化,提出可以分为自然要素系统、人为建造系统和文化精神系统,其具体要素基本一样。

2 北川茶文化景观自然要素系统与景观的形成演变

2.1 山水植被气候要素与自然景观

北川自古以山地为主,县境山地所占面积达98.8%,境内山脉大致以白什、外白为界,其西属岷山山脉,其东属龙门山脉,境内插旗山的最高峰海拔4769m,最低点香水渡海拔540m,相对高差4229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平均1km 海拔递降46m。全境森林覆盖率46.93%,野生植物1000 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与亚热带湿润风气候相匹配,形成冬暖夏凉、光照较为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特征,主要河流有湔江、苏保河、平通河、安昌河等。在主要的东部产茶区,因丰富的植被和多山的地貌从而形成丛山峻岭、沟壑纵横、山峦青翠及终年云雾缭绕的秀丽景色。

2.2 自然地理空间要素与茶山景观

在多山的北川县境内仅东南一隅属丘陵,占面积的1.2%,这也是北川主要产茶区。北川的茶园一般分布在海拔800~1200m 的半山地带,整体呈现由高到低的原始森林——神林——茶园(少量果园、农田)——羌寨——河流的垂直空间分布,从而形成非常具有层次性的景观带。远景观赏北川茶山,层层环山而上的茶园犹如给云雾之中的茶山围上的一条条绿色绸带;依山而种一排排茶树,一条条茶树丛呈横向躺卧于山间,从上至下按顺序排列,茶树间的空地距离大致相同,富有规律美;一条公路如巨龙一般蜿蜒盘旋而上,直插云霄。

3 北川茶文化景观人为建造系统与景观的形成演变

3.1 村落布局要素与村落(羌寨)景观

迁居西南的羌族一般都居住于岷江河谷的半山之处,因此就有了“云朵上的民族”之誉。人们一般是十几户至二三十户聚居一处,依山而居,故称山寨,并且每个寨子背后山上都有一片森林,作为屏障,佑护山寨,羌人称其为神林。在北川产茶区内现目前也分布着数量众多,形态丰富的村落(羌寨),如吉娜羌寨、伊娜羌寨、石椅羌寨、恩达羌寨、盖头村等,这些羌寨(村落)与茶园的位置大多相邻。

北川羌族村落的房屋建筑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房屋外观整体以黑、灰、白、黄4 种颜色为主,具有原始朴素的建筑风格,而与茶山的绿色往往交织形成简单朴素的色彩。村落整体建筑也会考虑山地地形,因地制宜,设计和建造出依山就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看起来又井然有序的一座座房屋,为村落景观构建出排列有序,又充满观赏性的建筑景观,这与茶树的排列方式正好契合。

3.2 民居建筑要素与建筑景观

羌族民居一般建在向阳、背风,有耕地和水源的河谷地区或半高山,其建筑大致分为两类:碉楼与碉房。碉楼汉代称“邛笼”,以石砌筑,外观雄伟,坚固实用;碉房也叫“庄房”,为居住用房,呈方形,一般分3 层或4 层。其中底层用于蓄养牲畜,中层住人,高层储藏粮食和其他物品,屋顶为平台,可以用来摊晒粮食,也可以作为人们休息和孩子们戏耍的场所。

由于北川的战略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因而历代封建王朝都会采取多种手段控制境内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强制的汉化活动。因此,明清时期,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北川羌人的住房也逐渐发生改变,木质吊脚楼逐步取代碉房,成为县内羌族民居的主要样式。这种木质吊脚楼虽然主要采用木构件,但也保留了一定古代碉房的遗风,主要表现大多数屋基、堡坎和底层墙壁等处都是用片石或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使得这些民居建筑别具风采。

3.3 建造空间要素与茶园景观

北川现有约5333.33hm2茶园,在政府的规划下,逐渐形成了以擂鼓镇盖头山为核心的茶叶主题公园、以曲山镇景家山为核心的茶文化体验园、以陈家坝镇金鼓村为核心的茶叶科技示范园、以擂鼓镇南华村为核心的茶叶民宿风情体验园、以都贯乡苔子茶村为核心的古茶树保护园,这些茶文化体验园多有上千亩的规模。

这些茶园中历史留下来的有333.33hm2,仍然采用原始的花窝(不成行)种植形式,实施粮经间作。而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及其以后发展的茶园,则采取横山开梯、固定的行距和窝距,开沟错窝点播,形成非常有韵律美的梯田式茶园风光。每年3 月,茶园一片绿色,茶树整整齐齐的排列着,鲜嫩茶芽挤满枝头,一列列茶树间隔距离与坡度组成了一幅有规律的茶园景色,即使一些茶园里还生长有其它种类的较高树木,与低矮的茶树在一起也相得益彰,并无违和之感。在每年茶叶采摘之际,当身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背着背篓的羌族姑娘们穿梭于茶园之中时,俨然成为茶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4 北川茶文化景观文化精神系统与景观的形成演变

4.1 宗教文化要素与祭祀景观

北川古羌人十分信奉自然神灵,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阳神、地神、山神、树神、火神、羊神等,因此很早就有在茶园祭祀茶神的习俗。每年的三月三各茶区都要在催芽节祭祀茶神,当地人也称之为“喊山”。这天方圆百里的羌族茶农都身穿羌族节日服装,盛装出席,聚集在当地最大的茶山,首先大家共同搭建好祭祀平台,然后围着茶山,通过敬山神等活动,向茶神祈求今年气候顺风顺水,实现茶叶增收的愿望。祭祀茶神的活动通常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释比主持,释比头戴兽皮帽,手中拿着法铃,同时念着特定的咒语为羊“净身”,然后进行宰羊,其他茶民则敲打羊皮鼓,唱诵茶神,再由释比向白石神敬献羊头和美酒,焚香烧纸,祈求茶神让茶树发芽多,发芽快,让茶农取得好收成的美好愿景。而后释比组织所有采茶人进行“净身”,这一环节主要是所有采茶人听取释比念经文,和跨过火盆接受洗礼两个仪式。现在祭祀茶神已经是北川茶区一项重大民俗活动,每年县政府都会选择一个村寨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和茶商参加。

4.2 民俗行为要素与茶歌茶舞景观

北川的采茶工作大多由羌族姑娘负责,姑娘们身穿羌族的民族服饰,身上挂着装茶叶的小箩筐,一边认真地采摘茶叶,一边唱起采茶歌或者羌族民歌,为茶民的辛苦劳作带来心理的愉悦之感。到目前为止,北川羌族有10 多首本地关于茶的歌曲,其中《催芽歌》和《采茶歌》最为流行。茶民们所唱的茶歌,大多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歌词有以农历月份的时间为序,歌唱内容则包括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吃住行,农事活动和习俗,还包含情感、人情世故和各类节日活动等。另外每年采茶前的祭祀仪式中,会有特别的祭祀舞蹈,通常配合羌族乐器羊皮鼓等,属于祭祀的一个环节。

4.3 茶叶贸易要素与茶马古道景观

早在唐代,北川就开始了边茶贸易活动,其所产的昌明茶己经销售到了西藏地区。明清茶马贸易兴盛时,北川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条重要支线。据清代典籍《石泉县志》记载,当时县内的陈家坝、羊角和漩坪等地,每年仅边茶产量就超过30 万kg。不仅北川本地茶叶销往松潘茂县,北川还成为四川西南路产茶区将茶产品销往松潘的交通枢纽。

历史上经北川去松潘然后再到藏区的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5],北川主要产茶区都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古道上的集镇也因此而繁荣起来。其中位于北川北部边境,位置偏僻的片口,就因茶马贸易使得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夜市开到半夜,烟馆、茶馆等馆舍通宵营业,因此被称为“小成都”[6],片口之所以繁荣就是其地处北川、平武、松潘交界处。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羌族的木质吊脚楼民居,也可以看到汉人的宫庙,藏人的佛寺,甚至还有西方的基督教堂。由此可见,当时茶贸易的繁荣,并且这种边茶贸易不仅促进北川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强了汉族人民与藏族、羌族人民的交流往来,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随着经济发展,北川境内的茶马古道几乎失去了原有的贸易功能,从而逐渐衰败,但在沿途古镇仍能看到遗留的古建和遗迹。

4.4 民俗活动要素与茶席景观

北川古羌人的婚礼充满仪式感,要求办得既热闹又盛大,羌族婚礼有一个习俗必不可少,即“摆茶席”,摆茶席的习俗是使婚礼达到繁盛庄重要求的一个重要环节。亲友会以盛大的礼仪在“摆茶席”的习俗之中祝福新人,并招待迎亲送亲的队伍。

羌族的婚礼迎亲当日,但凡迎亲送亲队伍途径的村寨,村寨中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都会提前准备好小吃点心和茶水等,摆设成为“茶席”,用来招待新郎新娘和迎亲送亲队伍。婚礼队伍即将到达一个村寨时,照习俗先放三声礼炮用以提醒村中亲友,在礼乐声之中,村寨中的亲友便跳起当地舞蹈、唱着民歌,然后出村寨去迎接新郎新娘和所有宾客,再带领客人进入茶席。在茶席上,羌族姑娘们给每位迎亲队伍的客人端上“醪糟茶”,把醪糟放入茶水当中,这是羌族人接待宾客的传统礼节。亲友们送给新郎新娘品尝的是包含酸、甜、苦、辣、麻5 种味道的茶,被称为“五味茶”,也被叫作“五味人生茶”,这杯5 种味道夹杂在一起的茶,意在指点一对新人,别忘记双方的父母曾经体验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在迎亲团队离开羌寨时,亲友们还要请一对新人吃“蜜糖茶”,这茶的味道十分香甜,因茶水中添加了蜂蜜而得名,这杯茶水饱含亲友们的祝福,祝福他们即将成为一对恩爱的夫妻,也是希望一对新人今后的日子越过越幸福和甜蜜。

5 农艺要素与古羌茶艺景观

古羌茶艺是羌民族的一种传统技艺,包括茶叶的制作工艺和冲泡茶艺。

5.1 制茶茶艺

唐代我国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有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其时北川所产神泉小团和昌明茶就位列全国十大名茶。到明清边茶贸易兴盛之时,北川又成为四川西路边茶的重要产地,边茶是黑茶的一种,属于全发酵茶,其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羌茶制作技艺是当代茶叶艺人在挖掘羌人传统茶叶制作技术的基础上而形成。这种茶叶制作技艺主要是手工制作,第一步是“杀青”,通过铁锅炒制完成;第二步是将茶叶晾冷再进行揉捻;第三步是烘焙,完成后将茶叶晾冷再揉捻,进行二次烘焙,理条定型;第四步是抖豪,将茶叶倒入铁锅提香,提香完成后摊晾、筛出茶末,再用草纸分为小包,分装入羌绣包后备用。

5.2 冲泡茶艺

北川古羌茶艺中的冲泡茶艺主要是羌族特有的罐罐茶、“醪糟茶”、“五味茶”和“蜜糖茶”等的烹饮方法。罐罐茶煮制及饮茶:一般用高0.17m,口径0.1m 左右的土罐,盛装2/3 容器的水,置于火塘边熬煮,待水开后选择加入五谷杂粮:荞麦面、玉米面、酥豆(炒制后的黄豆)、醪糟、黑桃仁、板栗仁、青稞等;肉食以羊肉为主,或加小鱼干;煮开后再加入盐巴、花椒、辣椒、蜂蜜等调味加以饮用[7]。

“醪糟茶”“五味茶”和“蜜糖茶”的烹饮方法,首先将茶倒入陶罐中煎煮,然后将茶具清洗干净,当茶具清又洁时,茶汤也味已浓,这在古羌茶的调制中叫做出汤。然后人们再手捧煎茶陶罐,将煎煮好的茶汁通过蔑漏过滤,注入茶汤钵。再进行加料、匀汤,最后分茶到每一个杯中。分茶完毕,再托起茶杯,来到客人面前敬茶。

6 结语

北川茶文化景观是北川茶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反映,蕴含着丰富的羌族文化信息,又是北川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地,北川正全力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旅游,利用羌族独特的茶文化景观,发展茶文化旅游不仅能丰富北川的旅游产品,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也能给当地茶叶种植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猜你喜欢
羌寨文化景观羌族
寒池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有趣的羌寨婚礼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守望的花朵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
20对重组新人 吉娜羌寨的集体婚礼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