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鹏,王 耀,陈俊亮,徐云凤,张慧芸,康怀彬
(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课程是高等院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质量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产生引导、激励作用,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系[1]。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经呈现出滞后性和局限性,难以在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上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2]。因此,新形势下重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营养价值的追求越来越高,其中液态乳制品因其自身营养的丰富性和口味的独特性在食品市场中占有重要份额[3]。“液态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是乳品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微生物学、化学、物理学、食品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知识,其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乳品专业基础知识、乳品工程和乳品技术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乳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为乳制品加工业输送人才资源[4-5]。
目前,大多数高校课程质量评价仅注重任课教师的授课质量评价,未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对任课教师在备课态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固然是课程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态度等评价,如果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计划和授课方法,而且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双管齐下,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同时进行,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教师授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乳品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通过完善全面的课程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优化教学过程、变革学习方式、激发师生积极性,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教学的改革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评价目的不明确、评价指标不完整、评价过程不客观、评价的定性定量不全面、评价反馈不合理等方面,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在基于产出的“液态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教育理念中,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水平有清晰的评价标准,并设计科学合理的机制保证学生达到预期目的。课程质量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评估、监督和促进作用。但目前许多高校参与评价的主体较为单一,一般只包括教师自评、在校学生评价和教师互评,缺少学校评价、课程专家评价、家长评价、公众评价等多元主体的参与,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缺少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课程质量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最大限度地起到以评促教的作用。
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被动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学习兴趣受到抑制是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强调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推动学生内涵式发展很有必要。高校要突出以学生为本,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生的需求开展,将学生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教师要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摆正对学习的态度,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多参与、多动手,培养学生对“液态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熟练掌握乳品的理化特性、组成成分和性质、加工技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液态乳品科学与技术”作为乳制品加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的专业课程,对人类生活有很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最新技术前沿的知识,课程质量评价的改革就得适应时代要求,坚持与时俱进、追求创新。教师应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创新,使学生在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同时既可以获得乳品产业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又可以兼顾对技术前沿的了解和把握,实现实用性和先进性的不断统一[6]。同时,任课教师在科研上也应紧跟步伐,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具备该领域相关新技术的应用经验,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教好课程,培养学生从事乳制品生产管理、GMP管理、质量管理、自主创业等方面的创新意识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紧密围绕产出导向,课程应构建高标准的课程内容。毕业生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训,学生掌握乳制品生产、产品检测、新产品研发、创业创新等相关的知识,能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乳品领域能进行深入探索,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力度的最大化。在课程内容上,教师应根据知识革新和学生实际不断调整课程内容,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线形与模块结合、适应性与发展性结合等方法,优化课程设计,编写适合学生的导向式特色教材,打磨精品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必要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资源,打造全面的一体式课程教学机制。
优化课程质量评价机制,必须立足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优化机制的最终落脚点应是学生的学习成果,重点在于对所学理论知识和乳制品加工基本技能的掌握。“液态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教师需要不断深入企业或市场学习调研,及时了解乳品企业在生产中的最新动态,全面吸收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根据企业需要不断更新课程方案,建立与国家标准、职业(岗位)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体系,将课程内容细化分解为知识、技能、素质指标。因此,首先要设立包含针对学生和课程目标考核标准在内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标准要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然后根据评价标准确定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验,评价内容应结合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7]。
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产出,即学生在学习之后,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能够完成什么样的产品。在乳品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也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具备从事乳品加工、品质控制检测、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的能力,不但胜任乳品加工、食品生产行业及相关的科研院所工作,还要熟悉化工、医药、质检、海关、食品监督等部门的工作。因此,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时,要聚焦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要注重学生言语行为的表达与理论知识的运用,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课程质量高不高关键是看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达成学习目的的程度,学生是否掌握了方法、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能力[8-9]。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
在对“液态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时,不仅要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还需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还需将教师互评和学生评价结合在一起,将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实施综合性评价的策略,通过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丰富评价的主体,将高校的教学督导、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的评价融合在一起,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公正性,不仅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进行评价,从而能够为“液态乳品科学与技术”的教学提供更好的建议。
制定全面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其评价由学生考试成绩、实训项目、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堂检测和教育专家评价组成。其中,学生成绩应改变现有的以“课程结束考试”评定学生课程成绩,或“课程结束考试+考勤+实验成绩”评定学生课程成绩的单一方法,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研究确定液态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考核环节和成绩评定权重,建立以课堂测验、课后作业、课堂表现、课程论文、课内实验、课程结束考试等组成的全程性课程成绩评价办法并制定评分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以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为主、侧重于教师的表现而不是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不利于高校教师推出一流课程,打造“金课”,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与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只有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课程质量评价的核心,才能够更进一步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业水平进行合理的评估[10]。相比仅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传统评价,按照课程目标对考核结果进行逐项综合性评价,才更加有助于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够让教师利用更有效的途径发现每位学生的短板,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面的改进,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帮助每位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建立面向产出的课程质量评价机制,不仅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而且对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也具有较好的促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