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龙,任曦帆,张富荣,刘芹,王新磊
(江苏丰县植物保护站,江苏 丰县 221700)
芦笋,学名石刁柏,是天门冬科,天门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食用部分为石刁柏嫩芽,适口性强,白笋光直洁白,绿笋匀称艳绿,营养丰富,营养成分明显高于一般蔬菜,并有预防癌症、心血管等疾病的药用价值[1]。
丰县从1987 年开始大面积种植芦笋,至今已有30 余年。目前丰县已是江苏省芦笋种植老区,也是主产区,种植品种从原来的UC800、UC157 等更新为优质高产、商品性好的格兰德、阿波罗、航天六号等品种,种植面积常年维持在5.5 万亩左右,种植方式有露天栽培和避雨栽培,每年4 月初开始上市,至11 月上旬均有销售。
芦笋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田间菌源充足,当地夏季雨水较多,病虫害发生较严重,主要病害有茎枯病、褐斑病和根腐病等。其中,茎枯病为害最严重,极易造成毁灭性影响[2]。主要虫害有蓟马、夜蛾类害虫、蚜虫等。其中,蓟马、夜蛾类害虫危害较严重。当地常年因“一病两虫”造成的经济损失在30%以上。为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减轻病虫危害,提高芦笋质量,根据病虫发生特点,总结防控技术模式。
芦笋茎枯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近年来病害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且露地栽培和避雨栽培中均可发生,是严重影响芦笋产量的典型病害[3]。芦笋茎枯病主要为害茎部,有时也发生在叶上,果实未发现病斑。发病初期,在主茎近地面30 cm 处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随着由淡青色变为灰褐色,逐渐扩大成椭圆形。病斑边缘颜色较深时为红褐色,中间稍凹陷;颜色较浅则呈灰褐色或灰白色,上面散生或略呈轮纹状排列的针状黑色小点,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重病病株枯死,甚至根盘腐烂[4]。
蓟马是为害芦笋的主要害虫之一,丰县主要发生在5~6 月,害虫成虫、若虫均可锉吸芦笋幼苗、嫩茎汁液,使拟叶、嫩枝焦黄,向上反卷,节间缩短,严重时枝叶扭曲,植株枯死[5]。
芦笋夜蛾类害虫种类较多,甜菜夜蛾发生较普遍且危害较重,多发生在7~10 月。甜菜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杂食性害虫,俗称青虫、夜盗蛾,具有繁殖迅速、耐高温、耐寒等特点,夏秋盛发期世代重叠严重,主要啃食芦笋嫩茎、嫩叶及老茎皮层,严重影响芦笋产量和品质[6]。
优良抗病品种+培育壮苗+避雨、阔行栽培+适时摘心防倒伏+清洁田园+合理施肥+留母茎采笋+“四诱”技术+生物防治+高效低毒化学农药防治。
该技术模式适用于种植面积较大的主体,如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100%,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节本增效10%以上,总体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10%以内,产量和优质率明显提高,质量100%符合国家农产品安全标准。
(1)选择适宜种植地
土壤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为宜。如果土层浅薄、透气性不良、表土板结,则根系分布浅,地下茎容易向上生长,植株易提前衰老。芦笋怕积水,切忌选用地下水位过高和夏季易于积涝的地块。
(2)选择优质抗病虫害品种
品种要以绿笋、优质、高产且抗逆性较强的品种为主,主要有阿特拉斯、格兰德、阿波罗等。播种前,进行种子晒种和拌种,以提高种子发芽率、降低种子带菌率。
(3)培育壮苗
芦笋定植时间由定植苗生长状况确定,播种后60~80 天、苗高30 cm 左右、地上茎长出3 个以上分枝、7 条以上地下储存根时即可移栽定植。按幼苗大小分级定植,春季一般在5 月中旬露地定植。优质壮苗储存养分较多,抗植伤能力强,利于芦笋苗及早发棵返旺,提高成活率。
(4)合理施肥
每亩施腐熟有机肥4000 kg、复合肥100 kg,撒施后翻耕作畦。多施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疏松土壤,促进芦笋茎叶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5)阔行栽培
芦笋发棵较密,为避免影响田间通风透光,一般以行距1.5 m、株距0.3 m 为宜。
(6)及时挖拍灌水沟
丰县春季易旱,夏季多雨,要在规划种植时及时挖好浇排灌水沟,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7)清理田园
清理田园是防治茎枯病的有效方法之一。2 月全面清除田间茎秆,清扫病残枝叶并集中带出烧毁或深埋。8 月上中旬采笋结束后,结合回土平垄彻底清理残桩和地上母茎。根据天气情况确定具体清理时间,选择晴朗天气,避开阴雨天气,否则会加重秋季病害发生,清理后鳞芽盘要喷药杀菌消毒。秋发阶段,需定期摘除田间病残枝叶,可显著减轻病害发生。
(1)农业防控
合理施肥。春季清园后未发芽前及时施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 kg(或煮熟大豆200 kg)、复合肥50 kg,撒施后翻耕作畦。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疏松土壤,促进芦笋茎叶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适时摘心防倒伏。芦笋株高可达1.5 m 以上,任其生长会严重影响田间通风透光且易倒伏,造成病害发生。在株高达70 cm左右时摘心,利于集中养分,促进地下根茎生长;株高1 m 左右时做好行间护栏,防止倒伏。
留母茎采笋,延长采笋期。定植后第2 年的新芦笋田块只宜采收绿芦笋,4 月上中旬长出的幼茎作为母茎留在田间,以供养根盘,以后再出的嫩茎才开始采收。采收期由上年秋发情况决定,可采收30~50 天。进入生产期的芦笋田块为达到周年生产目的,需采用留母茎的方法。一般在春季采收15~20 天后,5 月上中旬芦笋长势减弱时开始留母茎。选择直径在0.8~1.2 cm 的茎,每穴留2~3 根,可采收至8 月上中旬[7]。这种留母茎采笋方式不仅增加了笋农收益,而且避开了7 月高温高湿天气造成的发病高峰,减少用药次数,降低成本。
(2)物理防控
色板诱控。4~7 月蓟马(蚜虫)高发,可悬挂蓝或黄板,规格25 cm×30 cm,每亩悬挂30~40 张。随芦笋生长高度调节悬挂高度,保持色板下沿与芦笋芽顶接近,30 天左右更换1 次,虫落满后随时更换。色板可持续诱捕各类小型害虫,并测报发生动态。
杀虫灯诱杀。每年7 月上旬~10 月下旬是夜蛾科害虫成虫高峰期,可持续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捕害虫成虫。开灯时间为19 时至次日6 时,间隔1 周清理1 次。杀虫灯密度为15 亩1 盏,悬挂高度为1.2~1.5 m,安装位置以田块四周为佳,可有效地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夜蛾类害虫,减轻害虫危害。
(3)生物防控
昆虫信息素应用。7~10 月是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始盛期至盛末期,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杀成虫。诱捕器安装高度在1 m左右,密度为每亩1~2 个,诱芯高温多雨季节约20 天更换1 次,其他时节则30~40 天1 次,2~3 天清理1 次。安装位置最好在田块四周,可以将夜蛾类害虫成虫诱出芦笋种植区。换下的诱芯要统一回收,切忌乱丢乱弃。
生物农药应用。虫害发生初期可用生物农药防治,防治烟粉虱、蚜虫可每亩使用0.5%苦参碱水剂60~90 mL,防治蓟马可每亩使用25 g/L 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67~100 mL,防治夜蛾类害虫可每亩用甜核·苏云菌(16000IU/mg,1 万PIB/mg)可湿性粉剂75~100 g,喷雾防治。
(4)化学防控
合理选择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应用中需将杀虫剂与杀菌剂适当混用,长效与短效农药、保护性杀菌剂与内吸治疗剂轮换交替使用。
防治茎枯病,春季培土前向根盘洒药液灭菌,割除老株。留母茎时立即喷药保护,防止幼笋出土后受土表残存病株侵染,同时保护所留母茎免受空气中病菌危害,必要时可用稍浓药液涂茎。可选用药剂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1500 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 倍液等,注意交替轮换使用。
褐斑病发病初期就应开始喷药,可选用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430 g/L 戊唑醇悬浮剂1500~2000 倍液等,根据病情7~10 天防治1 次,共防治2~3 次。
夜蛾类害虫在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可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1200 倍液、20%阿维·灭幼脲可湿性粉剂80~120 g/亩喷雾防治,地下害虫可用亩施90%敌百虫原药56~111 g 饵料诱杀。
(5)植保机械及施药方式
科学选用高效植保机械,如静电喷雾器等。喷药需均匀、全面,雾点要细,喷湿、喷透不滴为宜,以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和田间相对湿度,提高防治效果。根据病虫发生种类和程度,选择不同农药剂型和施药方法,以提高防控效果。
冬季清园后,及时对植株残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彻底清除田间残枝落叶,同时防除农田及周边的适生杂草,减少病原的桥梁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