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茜
(新疆新水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西黑沟渠首枢纽是主要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拦河引水枢纽,控制灌溉面积4333.33hm2,并兼有向下游西黑沟水库引蓄水任务。引水枢纽左岸引水,正面泄洪排砂,工程总体布置由底栏栅堰进水闸及导流堤组成,依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1](GB50288-2018)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2](SL252-2017)有关规定,工程原设计洪水(p=2%)流量Q=132.3m3·s-1,校核洪水(p=1%)流量Q=176m3·s-1,工程规模为中型,Ⅲ等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
工程区位于准噶尔-北天山褶皱系(Ⅱ)→北天山优地槽褶皱带(Ⅱ3)→吐鲁番-哈密山间凹陷(Ⅱ37)→南部凹陷(Ⅱ37-3)内,属低山丘陵区。依据国家地震局最新颁布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3](GB18306-2015),枢纽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相应的地震烈度为Ⅷ度。出露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漂石、卵石混合土及级配良好砾,其抗冲能力均较差,洪水期水流将对岸坡造成冲刷侵蚀,岸坡冲蚀破坏剧烈,水土流失较严重。闸址左岸宽度50m,地层岩性主要为卵石混合土与砂岩、粉砂岩、凝灰砂岩。枢纽区地表水对混凝土为中等腐蚀性,对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为弱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为中等腐蚀性,对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为弱腐蚀性,闸堤基土为盐渍土、非冻胀土,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
西黑沟渠首修建于1970年,期间被洪水2次冲毁,后在原址下游约250m修建引水枢纽。现渠首由于上下游防洪导流堤破坏严重,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维修和抢险,引水率低。
西黑沟灌区渠首由于渠首总体布置不合理,引水保证率低,且经安全鉴定,鉴定结果为三类闸,严重影响了灌区的各业生产。西黑沟渠首为灌区重要的引水枢纽,其运行好坏直接影响着灌区的经济发展。因此,西黑沟渠首不能继续按低标准建筑物运行,必须进行除险加固。
渠首左岸采用底栏栅式引水,根据安全鉴定报告及现状调查,枢纽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枢纽过洪能力不满足要求,消能防冲不满足要求,引水困难,泥沙处理能力弱。因此针对主要的病险问题,结合新疆山溪性河流上低水头防沙枢纽工程经验、当地已建渠首的运行经验,拟定4个方案进行优化比较。
4.1.1 方案1:全拦河底栏栅堰方案
底栏栅进水廊道垂直河道布置,进水廊道为矩形断面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底栏栅堰长25m,宽2m。栏栅栅条采用梯形型钢,栏栅条采用一段端设钢支架固定,另一端自由的形式,交叉布置,底栏栅下设一厢式进水廊道,进水廊道为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廊道末端(左岸端)由闸门控制,闸后接引水渠。廊道与左岸引水渠道进水闸相接,连接廊道的进水闸设置为1孔,净宽2m,底栏栅堰上游设置15m长混凝土铺盖,铺盖前设5m深的防冲护坡。底栏栅堰下游接15m长的护坦,护坦坡度1∶6。下游护坦末端设置7m深防冲墙,防冲墙内设排水管,防冲墙后钢筋石笼以上范围为防冲槽。
4.1.2 方案2:底栏栅加泄洪冲砂闸加侧堰方案
底栏栅堰长13m,进水廊道设两厢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每厢宽2m。栏栅栅条采用梯形型钢,上部宽2cm,下底宽1.5cm,栅条高5cm,栅条长2.2m,栅条间隙1.5cm。栅条两端设钢支架固定。廊道末端闸门控制,闸后接引水渠。底栏栅堰前设导砂坎,倾斜河道中心线30°布置,相对于冲砂闸闸底板高2.5m,采用浆砌石砌筑。泄洪冲砂闸布置在底栏栅右侧,共2孔,每孔宽3m,为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闸前设42m长的浆砌石铺盖,厚80cm。铺盖前设5m深的防冲槽。闸室下游接10m长的短护坦,其后设6m深防冲墙,防冲墙后设防冲槽,槽内底部回填1m厚砂砾石,下部填充40cm以上大卵石,上部铺设钢筋石笼,以防冲刷。侧堰布置在泄洪冲砂闸右侧,与上游挡墙连接,采用WES实用堰,堰长45m,泄水槽宽6m,为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
4.1.3 方案3:全拦河闸方案
主要建筑物为全拦河泄洪冲砂闸、左岸进水闸、上游铺盖、下游护坦。泄洪冲砂闸布置在主河道,为全拦河闸,共3孔,每孔单宽5m,闸室为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进水闸布置在泄洪冲砂闸左侧,与泄洪冲砂闸中轴线成26°,进水闸共1孔,孔宽5m。上游铺盖长度15m,宽度18~27m,下游护坦长度10m,宽度20m,导流堤采用重力式挡墙形式,浆砌石砌筑一坡到底。下游护坦下游末端接防冲墙,下游护坦内设置导砂墙,导砂墙与闸墩相接混凝土结构。下游导流堤左采用重力式挡墙形式,浆砌石砌筑,一坡到底。
4.1.4 方案4:底栏栅加泄洪冲砂闸方案
底栏栅堰长12m,进水廊道设两厢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每厢宽2m。栏栅栅条采用梯形型钢,上部宽2cm,下底宽1.5cm,栅条高5cm,栅条长2.2m,栅条间隙1.5cm。栅条两端设钢支架固定。廊道两端闸门控制,闸后接引水渠。底栏栅堰前设导砂坎,倾斜河道中心线30°布置,相对于冲砂闸闸底板高2m,为钢筋混凝土悬臂结构。泄洪冲砂闸布置在底栏栅右侧,共2孔,从左到右依次宽3m,闸室长度10m,为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边墩厚1m,中墩厚1.5m。闸室底板厚1.2m,表层20cm采用C30抗冲耐磨钢筋混凝土,闸底板以上1m采用2cm厚钢板衬砌。闸前设30m长的浆砌石铺盖,厚80cm。铺盖前设5m深的防冲槽。闸室下游接10m长的短护坦,护坦采用80cm厚C30抗冲耐磨混凝土砌筑浆砌石,下游护坦末端设置7m深防冲墙,防冲墙采用C20混凝土重力式挡土墙结构,顶宽60cm,底宽4.5m,防冲墙内设排水管。防冲墙后设防冲槽,槽内底部回填1m厚砂砾石,下部填充40cm以上大卵石,上部铺设钢筋石笼,以防冲刷。
对4个方案从布置方式、后期管理、渠首安全及工程投资等多方面比较,工程方案布置比较见表1。
4.2.1 布置方式
方案1中底栏栅堰长25m,栏栅栅条采用梯形型钢,廊道末端(左岸端)由闸门控制,闸后接引水渠,底栏栅堰下游接15m长的护坦,下游护坦末端设置7m深防冲墙,防冲墙内设排水管,防冲墙后钢筋石笼以上范围为防冲槽;布置方式简单,泄洪安全性高,无需闸门控制冲砂,具有灵活的冲砂运行条件,管理方便。方案2中底栏栅堰长13m,进水廊道设两厢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每厢宽2m;栏栅栅条采用梯形型钢,廊道末端闸门控制,闸后接引水渠;底栏栅堰前设导砂坎,采泄洪冲砂闸布置在底栏栅右侧侧堰布置在泄洪冲砂闸右侧,与上游挡墙连接,采用WES实用堰,堰长45m,泄水槽宽6m;布置方式简单,泄洪安全性相对较高,管理较方便;闸门控制冲砂,具有较灵活的冲砂运行条件。方案3中主要建筑物为全拦河泄洪冲砂闸、左岸进水闸、上游铺盖、下游护坦;泄洪冲砂闸布置在主河道,为全拦河闸,共3孔,闸室为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布置方式简单,泄洪安全性相对较高,闸门控制冲砂,具有较灵活的冲砂运行条件,管理较方便。方案4中底栏栅堰长12m,进水廊道设两厢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每厢宽2m;栏栅栅条采用梯形型钢,廊道两端闸门控制,闸后接引水渠;布置方式简单,泄洪安全性相对较高,管理方便。上述4个方案的布置方式都较为简单,有利于施工以及后期维护养护。
4.2.2 运行管理
方案1底栏栅进水管理方便,有利于较大粒径推移质向河道下游下泄,提高了渠首的安全性,底栏栅堰宽度较宽,宜排除较大树木等漂浮物,维护管理方便;需要不定期人工清淤。方案2底栏栅进水管理方便,可以防止较大粒径推移质进入渠道,维护管理相对方便;泄洪冲沙闸一孔较窄(3.0m),便于人工操作,提高了渠首的安全性,底栏栅堰宽度较宽,宜排除较大树木等漂浮物。方案3溢流堰宣泄水流冲淤能力不足,堰前会发生淤积,泄洪冲砂闸过流能力有限,冲砂能力不足;渠首布置形式冲砂效果较差,会使泥沙及大粒径漂石引入进水闸;溢流堰宽度较窄,不宜排除较大树木等漂浮物。方案4具有较灵活的冲砂运行条件,尽量利用洪水径流冲砂,维护管理相对方便;但溢流堰容易造成上游淤积,容易使较大粒径推移质进入渠道,对引水不利。由运行管理方案可以看出,方案1、方案2可以排除较大的漂浮物,方案3冲砂效果较差,会使泥沙及大粒径漂石引入进水闸,方案4溢流堰容易造成上游淤积,容易使较大粒径推移质进入渠道,因此方案1、方案2优于方案3、方案4。
4.2.3 经济方面
方案1估算投资2519.2万元,方案2估算投资2456.86万元,方案3估算投资2226.09万元,方案4估算投资2388.82万元。从估算投资方案可以看出方案3投资最少。
总结以往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泄洪安全性是必须考虑的要点,从布置方式以及运行管理方面,可以选择方案1、方案2,但是由于方案1在泄洪安全性方面高于方案2,渠首安全更能够得到保障,而2个方案投资仅差62.34万元,故在本次渠首引水型式比选中选择全拦河底栏栅堰,利用宽底栏栅堰引水兼顾泄洪,便于利用峰高时短的洪水径流进行灵活冲淤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