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祥
(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人民政府 甘肃 定西 743011)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兰州的东大门,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农业是定西市的支柱产业,全市种植农作物的总面积高达854.3万亩,其中有655.25万亩为粮食作物。定西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很快,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显著降低,但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本文根据定西市农机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1.1 农机装备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目前,定西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农机设备的配套使用效率不高,农机装备结构不科学,不能适应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定西市小型农机具数量比较多,大中型机械数量较少。小型机械由于动力小,效率低,不能满足目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尤其是随着土地流传,农业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小型机械的应用受到限制;第二,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定西市逐渐兴起一些地方特色农业,如马铃薯、西蓝花、甘蓝等蔬菜以及党参、当归、黄芪等中药材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大,但适用于这些特色农业生产的机械相对较少,导致机械化程度不高。第三,由于定西市特色农业的大力发展,粮食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相对缩减,同时大多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使得很多农机具闲置,不能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1.2 种植模式较多,不能推广机械化生产。定西市种植的农作物、蔬菜、中药材等种类较多,而且各乡镇的种植模式不统一,这就很难开展机械化生产作业。有的乡镇在种植生产中没有使用配套的农机具,而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经验进行播种,造成行间距不统一,如小麦播种行间距不统一,后期播种玉米带来了隐患,也增加了机械施肥、机械收获的难度;玉米进行机械化收获的行间距一般为60~70 cm,但有的农户种植的行间距只有35~40 cm,并且收获时,如果玉米联合收割机的幅宽和拖拉机的轮距不一致,就会将没有收获的玉米碾压,降低机械化作业的质量。
1.3 土地经营分散,不能合理利用。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地形复杂多样,耕地资源并不丰富,而且土地大多分散经营,农民缺乏对土地资源的科学使用,土地流转不能有效推广,导致农业生产农机化程度不高,土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正由于农村土地没能进行合理的流传,大部分的耕地不能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现代农业机械化装备得不到推广应用,导致定西市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较慢,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4 农机化服务机制不完善。目前,各乡镇虽然都有农业服务中心,从事农机工作的人员也实行了定员、定编、定岗,但是实际工作中,从事农机工作的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而且有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专业能力不强,还有的工作人员是兼职,这就导致农机管理、新农机推广、农机安全监理以及社会化服务等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尤其农作物播种收获季节,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1]。
2.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农机化发展。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引导,以政府投入作为启动资金,同时积极吸引各方资金投入,最终使农民成为受益者。首先,要增加农机购机补贴专项资金的投入,降低购买者的投入风险,尤其对于大型农业机械,补贴额度低,就会加重购买者的经济负担,也会增加购买者的投资风险,从而导致农户购买的积极性降低。其次,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加大科研投入,积极研发短缺的农机产品和配套的农机具。积极和科研院所合作,提高农机化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解决定西市农机化水平落后的问题。
2.2 建立与农业机械化生产相适应的农村经营体制。要根据各个乡镇的具体情况,做好土地流转工作,逐步将土地集中经营,为农机化的发展创造条件。另外,还要规范农作物种植模式,使农机和农艺相配套,提高机械化作业质量和效率。
2.3 进一步完善农机化服务体系。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机化服务体系也要跟上时代的变化。政府职能部门要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意识,建立多种服务形式,做好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人才培养等服务,完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做好农机化推广工作,扭转定西市分散经营、重复购买机械设备的现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