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探讨

2022-11-18 11:22綦振暖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2年2期
关键词:海洋渔业沿海地区养殖业

綦振暖

(青岛市崂山区农业农村局,山东青岛 266061)

新时代背景下,海洋渔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海洋渔业是支撑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增进就业的重要产业,其中海水养殖业、海水增养殖业、海洋休闲渔业、海产品加工与贸易、海洋捕捞业等“五大产业”是沿海地区现代渔业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产业。通过调研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情况和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国家《“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对新时代背景下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对策,期待能为当前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1 发展沿海地区渔业经济的重要意义

1.1 凸显国家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约为30%,而且海洋渔业经济受众范围广,直接关系着沿海地区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沿海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循环渔业、低碳渔业,逐步建立起了以海水养殖业、海水增养殖业、海洋休闲渔业、海产品加工与贸易和海洋捕捞业等“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海洋渔业体系,对城市旅游休闲、餐饮服务、商品流通等行业产生积极影响,凸显了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渔业进入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取尽早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7]

1.2 发挥区位优势

沿海地区一般都是环境优良、适合居住、有利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具有临海区位优势:一是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以山东为例,“山东省拥有近海生物上千余种,其中浮游植物116种,浮游动物77种,海水鱼虾260多种,主要鱼类为梭鱼、鲈鱼、带鱼等,经济贝类20多种,经济藻类10多种,潮间带和潮下带底栖生物各400余种”[13];二是海洋渔业基础产业优势突出,海洋渔业“五大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三是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趋好,国家大力推动海洋生态建设,开展了沿海一线截污改造和生态保护综合整治工程,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趋好。

1.3 渔业经济发展的联带作用

“海洋渔业曾经是仅局限于捕捞生产的单一行业,经过多年的延伸性发展,已成为集捕捞、增养殖、加工、运输、贸易、科研、推广和教育等多个环节于一体的社会化生产行业”[9]。随着海洋渔业和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联带性发展与渔业相关的产业会进一步增加,从而对改善行业结构布局、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 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1 总体情况

沿海地区海洋自然资源丰富、渔业产业基础较强,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生态渔业、循环渔业成为主导方向。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27 543.47×108元,全年渔业生产总体平稳。渔业一二三产业产值的比例为 49.1∶21.5∶29.4,产业结构逐步调优。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21 837.16元,比上年增加 728.87元,增长了3.45%。2020年以来,我国水产品生产供给逐步恢复常态,绿色养殖方式蓬勃发展”[12]。

2.2 产业结构优化

目前,沿海地区基本形成了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海水增养殖业、海洋休闲渔业、海产品加工与贸易等“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海洋渔业体系。一是海洋捕捞业正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渔船并小建大,推进远洋捕捞,扩大对外经贸技术合作,提升参与国际渔业资源开发与竞争的整体水平。根据《202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9年我国海洋渔业捕捞10 001 515 t,其中鱼类6 828 817 t、甲壳类 1 917 943 t、贝类 411 943 t、藻类 17 438 t、头足类 569 204 t、其他 256 170 t。远洋捕捞渔业 2 170 152 t”[12];二是海水养殖业正在从传统的粗放模式向“集约工厂化”精细模式转变。根据《202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9年海水养殖产量20 653 287t,其中鱼类1 605 802 t、甲壳类 1 743 826 t、贝类 14 389 727 t、藻类 2 538 396 t、其他 375 536 t。”[12];三是海水增养殖业,沿海地区根据自身实际开展海水育苗增殖放流工作,近海渔业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修复。根据《202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9年海水育苗中:鱼类 1 143 960×104尾、虾类18 121×108尾、贝类 252 219 677×104粒、海参370×108株、鲍鱼865 215×104粒、海带370×108株、紫菜 11×108贝壳”[12];四是海洋休闲渔业现阶段主要呈现4种形态:“生产经营形态、饮食服务形态、游览观光形态和科普教育形态”[16];五是海产品加工与贸易,除国内市场外,国际市场主要为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等地。根据《202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19年水产加工企业9 323个,水产品加工能力 28 882 019 t·a-1,其中海水产品加工17 760 892 t。2019年全国水产品进出口额3 935 884.92×104美元,进出口量10 533 191 t”[12]。

3 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大环境的改变,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主要有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海水养殖空间萎缩、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水产企业品牌影响力不够、有效的产业规划和管理机制相对落后等,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沿海地区渔业经济的发展。

3.1 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严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海洋渔业资源呈严重衰退态势,通过实际调研,其主要原因是海洋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过度的海上捕捞和渔政管理力量薄弱则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渔民积极地投入到回报丰厚的近海捕捞作业中,改善了生活,回报了社会,但没有长远规划的过度捕捞行为,严重破坏了海洋渔业资源。随着捕捞工具不断改进,部分渔民为了眼前利益,违规作业和掠夺性捕捞,对产卵亲体、幼鱼资源及补充群体造成了严重伤害,有的伤害甚至是灭绝性的。“随着海洋渔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海洋鱼类被人们利用,导致部分渔业资源出现枯竭的现象”[3]。

自1995年开始,我国在东黄海实施伏季休渔。伏季休渔是保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部分渔民受认知的限制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常常违规作业,侥幸取得一些收益。受嫉妒羡慕心理影响,被动守法者极易转变为违规者,进而引发更多的违规,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根据《202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海洋机动生产渔船220 361艘,与其相对应的渔政管理力量却相对薄弱,渔政执法管理船舶仅2 806艘”[13]。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加之一些小马力渔船机动性强,作业周期短,他们大多采取昼伏夜出的方式,卸货地点又大多选择在渔港外或沙滩上,渔政部门很难查获,常常顾此失彼,疲于应对,很难控制业已形成的海洋捕捞情势,导致渔业资源持续衰退。

3.2 海水养殖空间萎缩

新时代背景下,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港口的扩建、住建项目的布局等原因,导致浅海养殖和滩涂养殖空间不断被压缩。与海水养殖业来比,一些新兴滨海产业具有更高的发展前景和效益提升空间,因而挤压海水养殖空间来发展滨海旅游、房地产、港口航运及临海工业已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策首要选择[6]。

3.3 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沿海地区海洋科研机构密集,科研人员众多,每年都能形成海洋渔业方面的科研技术成果,但由于产学研结合不到位、科技投入政策性扶持不足、推广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3.4 海产品品牌创建力度不够

目前,沿海地区水产企业做大做强的意愿不强,分散的经营模式阻碍了海洋渔业品牌建设。各地区海产品存在雷同性,缺乏比较优势,消费者只能凭直觉判断产品的质量,创建海产品大品牌难度较大。相关的资料统计显示,在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中,作为捕捞和养殖的第一产业产值大约占54%,作为渔产品加工的第二产业占32%,而第三产业才占14%[14]。

3.5 有效的产业规划和管理机制相对落后

近年来,由于国家相关海洋功能规划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海洋开发利用与海洋产业的盲目扩张,但地方沿海区域分工体系仍不完善,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存在。作为海洋渔业中的海水养殖业结构单一,同类养殖品种遍布沿海地区,容易形成市场恶性竞争,影响了海洋渔业经济的正常发展。

4 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对策

4.1 采取转方式与强管理的手段

针对渔业资源衰退问题,采取转变生产方式与强化管理的手段。转变渔业生产方式主要是从近海捕捞向远洋捕捞转变、从捕捞业向养殖业转变、从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转变等3种方式。一是引导渔民从近海捕捞向远洋捕捞转变,充分发挥政策效应,拆小船建大船,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超低温金枪鱼围网、大型拖网加工船等,推进远洋渔业发展,增强公海渔业开发能力并提高资源占有份额。在符合国际渔业管理规则并具有捕捞配额的前提下,鼓励建造或购买金枪鱼围网船、大型专业鱿鱼钓船、大型拖网加工船、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船等,增强远洋渔业资源开发能力;二是鼓励渔民从捕捞业向养殖业转变,渔业技术推广部门引进海水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积极引导渔民从捕捞业转向海水养殖业,增加渔民经济收入,解决伏休期间渔货供需矛盾,降低海洋捕捞强度,达到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目的;三是引导渔民从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转变。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休闲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环。沿海地区风景优美,天然港湾与群众性渔港众多,经过多年建设,软硬件环境都为发展休闲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等各种新兴的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现代化产业对渔业发展的贡献。其次,还需要在我国沿海地区构建起专门的海洋休闲旅游设施,将渔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扩展。不仅可以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渔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支持,同时还能够提高渔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促进我国渔业的持续发展”[3]。

同时,沿海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海上管理,控制捕捞强度,严格执行伏季休渔等渔业法律法规,与转变渔业生产方式并重,达到改善修复海洋渔业资源的目的。捕捞强度包括技术含量、渔业捕捞船只的马力数、网具破坏力及作业时间等方面。控制捕捞强度应从3个方面着手:第一,进行政策扶持,渔业捕捞船并小建大,发展远洋捕捞,减轻对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第二,坚决取缔“三无”涉渔船舶,它是实行依法治渔的较大障碍;第三,对渔业捕捞船只、功率、网具、生产时间四要素进行合理安排和控制,坚决取缔禁用渔具(如电网、绝户网等),从源头上对海洋捕捞强度进行控制。

新时代背景下中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对渔业行政部门管好海洋渔业资源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社会保护环境资源提出了要求。我国开始将渔业产业化发展作为渔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树立海洋资源循环利用的观念,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加大对科技设备的使用并不断培养专业型人才,以提高我国渔业经济效益[1]。

4.2 加大海水养殖业结构调整力度

针对海水养殖空间萎缩问题,要加大海水养殖业结构调整力度。沿海地区优良的海洋环境和滨海风光是其未来发展的天然资源,面对新形势,根据当地特点,加大海水养殖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高效集约化模式转变。

“集约化”就是指把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进行统一配置,并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简约、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的目的。“鉴于眼前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的现状,必须进行深入调整海洋渔业养殖结构,集中力量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海珍品。优化海水养殖区域布局,大力建设深水抗风浪海上养殖设施和陆上工厂化养殖,发展空间从浅海滩涂向深海利用和沿岸陆域拓展,从单一品种养殖向立体化养殖转变”[2]。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推进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集约高效的标准化健康养殖园区建设。

人工鱼礁建设对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促进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在合适的海区进行人工渔礁建设,“建设和发展人工鱼礁不仅能够紧密配合海洋渔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幅度降低捕捞强度,转移捕捞渔船并为渔民提供一个‘软着陆’的环境,而且还能把近海渔场改造成为以生产高档鱼类为主的优质渔场,为优化渔业结构发展休闲渔业创造广阔空间,推动近海渔业朝着海洋农牧化的方向迈进,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15]。

4.3 强化海洋科技支撑

针对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问题,要强化海洋科技支撑。推动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构建涵盖人才、科技、产业、金融、市场等内容的海洋渔业政策体系,制定海洋渔业科技政策并实施效果评价机制,促进政策与科技共同发挥作用,双轮驱动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发展。

一是建设海洋渔业科技平台,形成产学研联动机制。着重依靠海洋渔业科研机构,创建海洋科技信息和技术转让服务网络,形成国家或地方海洋渔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组织渔业企业与海洋渔业科研机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提到,“渔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培育一批水产新品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80%。水产养殖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智慧渔业稳步发展,新材料渔船占比进一步提升”[7]。

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政策上扶持科技创新,围绕沿海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现代海洋渔业科学技术体系,支撑和引领沿海地区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4 强抓品牌建设

品牌就是质量、健康和效益,新时代背景下,企业以数量取胜的生长环境已经不复存在,质量才是企业的生命。因此,海洋渔业必须通过打造品牌海产品,海水产品加工与贸易才能做大做强。

一是强化海产品企业的品牌意识。海产品生产企业要彻底转变传统观念,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实施标准化生产,将产品价值、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消费观念等注入品牌,讲好渔业品牌故事,实现品牌价值。

二是政府引导企业联合做大做强。针对沿海地区海产品市场分散经营的特点,政府可以引导海产品企业、个体经营者、渔户联合成立行业协会组织,统一进行品牌建设,积极参加国际渔业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有步骤地进行宣传和推广。

4.5 制定产业规划

一是明确海洋功能区划。沿海地区对所辖近岸海域和海洋空间的宜渔区域进行全面的科学调查和筛选,合理修编《海洋功能区划》,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充分考虑海洋自然属性,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渔业的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渔业用海的空间规模,推动海洋渔业向深水海域发展,既避免与其他用海项目造成冲突,又保证海洋渔业发展的空间需求,形成有利于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有效的合理规划[8]。

二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工作定位,沿海地区要围绕发展现代渔业、科技渔业、促进渔业资源修复、加强渔业管理、推动渔港建设、强化水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编制完善《海洋渔业发展规划》《渔业增养殖放流规划》《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规划》等,为推动沿海地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海岛开发利用规划。在做好海岛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海岛开发利用规划,进行适度开发利用,促进沿海地区海洋渔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5 结语

经略海洋是国家战略,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必将向纵深发展,沿海地区研究开展海洋渔业经济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要保持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结合新时代特点,结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进行有效的渔业结构调整,优化布局,积极培育海洋渔业经济支柱产业和海洋渔业新兴产业,更要不断推动传统粗放渔业向现代高效渔业转变,实现数量型渔业向质量型渔业的转变,即实现高效集约化现代渔业。发展高附加值的海水增养殖业,建设人工鱼礁区,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强抓水产品精深加工,保证沿海地区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海洋经济综合效益提升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海洋渔业沿海地区养殖业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数字化智能背景下畜禽养殖业发展路径及赋能对策研究
劳动力流动对沿海地区企业成本竞争力的影响
影响防城港市沿海地区母乳喂养相关因素分析
浅谈浅议如何提升海洋渔业档案管理水平
关于福建省进行“蓝色粮仓”建设的探讨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基于GIS技术的江苏省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