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滨水带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2022-11-18 11:00高培培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滨水衡水植被

冯 雪 冯 蕾 高培培

(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滨水景观是市民与大自然交流的重要场所,应具备生态景观、滨水游览、市民与周边环境互动等重要的功能。滨水带的规划和设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生态景观建设成为了衡量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虽然当下在城市规划中已经将滨水景观的建设和改造列入重点,但在实际设计中还是更多的偏向提升城市形象和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滨水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所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滨水区域的问题。在设计生态修复方案时,需要根据滨水带不同区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生态修复模式[1]。

1 衡水湖滨水带特点及生态状况

1.1 衡水湖周边环境。衡水湖位于衡水市桃城区西南约10 km处,背倚衡水市区,南靠冀州市区,东临京大路,湖泊总面积75 km2,被称为“千顷洼”。因处于太行山麓平原向滨海平原的过渡区,有着宽广的水域和丰富的湿地植被,其生物多样性和大量淡水生态资源在华北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冷暖交替,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小,干湿差异较大。

1.2 衡水湖滨水景观现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衡水湖滨水区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逐渐出现水质污染严重,植物种类匮乏,物种数量减少甚至面临毁灭,河流湖泊水位降低甚至干涸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衡水湖规划建设了荷花公园、衡水湖湿地公园、马拉松广场等滨水带生态景观,但不合理的开发和建设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改变了滨水带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环境污染、滨水带植被退化、景观功能单一等现象,空间异质性差,空间景观连接度低,导致滨水带景观的生态结构体系和功能均受到影响,因此衡水湖滨水景观的生态修复显得尤为迫切。通过调查发现,衡水湖河岸周边驳岸大多采用混凝土进行护坡,在营造滨水景观过程中没有融入生态理念,硬质景观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生态性,河道的整体性和滨水区域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且景观形式过于单一。所以,如何科学的对衡水湖滨水区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生态修复,对滨水景观改造和重建,包括修复被破坏和退化的生态系统、历史人文风貌、动植物群落、自然景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滨水区生态系统等,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3 衡水湖滨水带生态状况

1.3.1 自然植被区域未受干扰。芦苇和香蒲等常见水生植物和其他乔灌草植被没有受到湖岸带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影响。由于自然条件,暴露在风浪中的水生植物和芦苇丛可以被忽略。

1.3.2 自然湖岸线植被受到一些较小非法侵入的影响。由于娱乐活动的影响,浅水区域缺少水生植物,只有基础设施和公共访问的较小影响,没有或只有一些接近自然的湖岸带加固,对邻近陆地区的堤岸和浅水区没有影响。

1.3.3 人为活动的影响。通过调查结果显示,衡水湖滨水带区域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为活动是衡水湖滨水带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受影响的主要驱动因子,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影响:水域和陆地植被受到娱乐活动(垂钓)的干扰;由于岸线回填或堤岸固定而缺乏植被带;由于大量修改堤岸,用混凝土固定而缺乏植被;用于泊船、泵送、处置的基础设施对湖岸有一定影响;滨水绿地对湖滨带的侵占加大;游客乱抛垃圾、废水污染、渔民对湖岸植被和芦苇带的严重破坏。

2 衡水湖滨水带生态修复的方法

滨水景观是城市地域特色的集中体现,可以使人们亲切的感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也成为了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传统的滨水景观随着时代的更替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状况作出改善,长时间的时代变迁使滨水带遭到一些破坏,因此,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和设计能够使滨水景观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滨水带的生态修复不仅要考虑其生态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也应该从生态保育的角度出发,考虑是否能保持滨水景观的可延续性。

2.1 滨水带生境恢复。首先,保护湖岸带植被,驱除娱乐活动或进行游客引导,禁止游客进入浅水区,拆除威胁性的基础设施,减少对浅水区植被的威胁。其次,恢复沿岸的植被,延伸芦苇带,通过植物修复技术恢复湖岸带植被的多样性,维持植物自然演替规律。再者,通过湖岸补填恢复自然湖岸带,并通过人工种植来建立植被群落。用土壤覆盖混凝土堤岸,建立岸线植被群落。

2.2 生态廊道恢复。在坚持景观生态学的原则下,合理运用生态修复原理,正确处理好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格局之间的生态关系,构建带状或线状滨水生态廊道,增加居民和游客的休憩空间。在滨水空间的塑造和整合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对滨水带地表的损坏,保证其自然修复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滨水绿地空间的生态效益,增强衡水湖湿地的生态活力。

2.3 驳岸处理。驳岸是沿河地面以下,保护河岸的构筑物,其作为保护水体的设施,也是亲水景观的组成部分。驳岸按断面形状可分为自然式驳岸和人工式驳岸,自然式驳岸以具抗冲刷能力、净水功能的湿生植物为主,不仅可以净化水质,也能改善河道环境。人工驳岸适用于河流冲刷较为严重的地段,采用生态型护岸,辅以钢筋混凝土护坡,岸边种植芦苇和碱蓬草等水生植被,形成良好的生境恢复条件[2]。

2.4 植物配置。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植物起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应尽可能保留原生态,注重乡土植物的应用,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和不同的划分区域合理搭配层次结构,利用植物群落构建一个水域与滨水的过渡区域。例如,滨水带以选择荷花、睡莲、芦苇、香蒲、菖蒲等挺水植物为主,搭配千屈菜、黄菖蒲、碱蓬、猪毛菜、水生鸢尾等,以净化水质,维持河岸生态的稳定性。而滨水护岸周围则采用不同的植物组合种植形式,在硬质护岸的同时也综合考虑垂直绿化效果,如用垂柳、柽柳、刺槐、白蜡等乔木,搭配狗尾草、茭白、狗牙根、费菜等草本植物,形成层次分明的沿河景观自然带,打造出不同的景观层次。另外,衡水湖保护湿地有很多野生鸟类,为吸引野生鸟类在水系周边筑巢觅食,在沿河浅滩规划种植了国槐、毛白杨、悬铃木等高大乔木,为鸟类提供住所和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

3 衡水湖滨水带景观提升保护策略

3.1 重视景观修复的亲水性建设。在保留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对滨水带进行重塑,加入生态湿地、生态护坡等区域,结合周边环境需求,设置亲水广场、儿童游乐区、绿色健康跑道、共享单车赛道等互动场所,逐步加强景观与人的互动。完善滨水绿化系统,结合人文景观区域,充分发挥每个区域的特点,展现极具个性的滨水景观空间。在功能上注重滨水空间的共享性,让市民享受滨水空间带来的便利。挖掘滨水空间的人文资源,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利用植物生态修复理念,激活滨水带周边的环境。

3.2 打破传统的混凝土驳岸设计。在保持衡水湖原有自然形态的基础上,改造混凝土岸成为自然生态驳岸,恢复植被林带,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增加景观异质性以及生态体系的完整性,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采用植被护岸、木桩保护河堤等方式形成自然生态的滨水带形式[3],如柳枝木桩法和自然石插柳法。

3.3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融合。人文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景观营造时可以借助于衡水湖湿地特色诠释衡水城市景观特色。我们在对衡水湖滨水景观带设计时,通过串联特有景观元素,如衡水湖鸟类、衡水湖烤鸭蛋、衡水市花-荷花、宫廷金鱼、侯店毛笔等,展示衡水城市的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景观形态上,充分挖掘“滨水文化”内涵,结合衡水湖自然生态特色,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充分展现湿地景观文化的设计构思。

4 结语

滨水带景观在提升衡水湖湿地的绿化美化效果的同时,还为其他绿地构成景观元素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滨水空间是市民与衡水湖湿地联系的纽带,通过设计开放的滨水带景观,充分发挥滨水空间的综合景观效应,把城市生活充分融入其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衡水湖滨水带的现状,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利用原有湿地水资源,力求为衡水市可持续发展和滨水景观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猜你喜欢
滨水衡水植被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杭锦旗植被遥感分析
Technology and Our Life
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画选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发展探究
如画的衡水湖
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浅析滨水景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