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创价值论析

2022-11-18 06:35车宗凯
社会主义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主特色制度

车宗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四梁八柱”有机整体,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02页。,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支撑和保障。相比传统社会主义制度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还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党一百年来道路探索、理论创新、制度建设的经验总结,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支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制度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其独特的生成土壤,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而言,呈现出鲜明的原创价值和巨大的制度优势,彰显出独特的制度魅力。

一、凸显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人民民主专政国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中国化体现在制度层面的创新成果。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居于领导地位,这决定了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构主体,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得到充分彰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原创价值的鲜明体现。

在结构设计上,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在实践中探索出党的领导制度的雏形。1942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就指出,无论是同级党政民各组织的相互关系,还是党内的上下级关系,都要凸显“党的领导一元化”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28页。,从而将“党领导一切”的原则以党内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发展完善积累了经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进而明确了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2《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05、303页。,从结构设计层面明确了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统领地位。

在制度运行中,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00页。。其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党的领导制度统领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在内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党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各环节,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的领导人员,从而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从政党制度维度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厚渊源,在政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基于此,它们相互之间既不是“在朝党”和“在野党”的关系,也不是“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关系,更不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对立关系。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共同奋斗、互相监督,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第二,党的领导制度统领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在实践中,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91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党领导宪法和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同时也必须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因此,党的领导对于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效能发挥、对于全面依法治国而言,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事实上,在一些西方国家,两党制、多党制所带来的看似多党轮流执政的表象背后,却是“金钱游戏”“富人政治”,看似人人都有一票,但是“始终将大众政治参与限定在狭小范围”5《美国民主情况》,《人民日报》,2021年12月06日。,其本质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广泛的真实的人民民主;同时,多党派及其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所带来的利益对立、群体分化、政治极化更是逐渐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难以凝聚起广泛的社会共识、难以形成全体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8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制度安排上既有效避免了多党“轮流坐庄”而产生恶性竞争的问题,也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阶级或区域和集团利益进行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7《中国的民主》,《人民日报》,2021年12月05日。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创性特征,也是其在制度比较中彰显出的最大优势。

二、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从制度价值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凸显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8《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05、303页。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贯穿于党领导制度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治理效能的各方面,彰显了“中国之制”的核心立场,显示出其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少数精英政治”的价值理念原创性。这一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当中。“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民主的本质和核心。”9《中国的民主》,《人民日报》,2021年12月05日。为了保障这个“本质和核心”,中国共产党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并设计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价值和民主理念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具体的、现实的民主实践。

首先,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实现人民在国家事务层面的政治参与。其一,作为与国体相适应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民主的特征:“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页。,其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提供制度载体;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充分体现出人民在该制度框架下的参与方式。其二,具有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创造有序政治格局:在人民民主共同旗帜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之间建立起和谐政治关系,形成“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页。的有序政治格局,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有序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行提供了重要组织载体,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3《中国的民主》,《人民日报》,2021年12月05日。。

其次,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在基层事务中的民主实践。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源于新中国70多年来党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探索,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这一概念,2011年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被明确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36页。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基层社会治理经验的系统总结,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的基层民主制度安排。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广大基层人民群众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的制度载体,以实现人民群众在城市和乡村的各项事务和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同时,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与社会组织的民主机制建设,6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28页。也切实保障了基层民主渠道的畅通,使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效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7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载于《求是》2021年第5期。。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党领导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并不断推进其建设,为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奠定坚实法治保障。依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是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所在;作为“中国之制”法律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以及党内法规等方面,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这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在法治层面的鲜明体现。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这一共同价值的形式不只有一种;所谓“一人一票”只不过是民主“万花园”中的其中一朵而已,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唯一的,既不是某国独有的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设想:“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8《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11页。。现如今,当年毛泽东对于“新路”的设想不仅成为了现实,还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党对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认识也还在探索中不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动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在制度设计上还是在运行效果上,中国的民主都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和传统社会主义民主模式的超越,既没有“一党专政”而缺乏有效监督,也没有因为“党派竞争”而乱象频生;既没有走所谓“宪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的路子,也没有出现“橡皮图章”、人民民主名存实亡的尴尬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更在民主形式上实现选举和协商相结合,有效实现过程和成果、程序和实质、直接和间接民主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相互统一,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具有原创性的社会主义民主,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三、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是根据本国国情决定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不可逾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1参见《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9页。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的重要论断。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正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安排,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其作了新的概括:在所有制结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和发展为涵盖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创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发挥出两方面的突出优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领域的伟大创新。

首先,在所有制结构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问题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5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所有制结构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构想,亦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邓小平曾强调,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是题中之义。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指出的,“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页。,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1页。。这是毛泽东基于近代中国落后的社会现实所作的判断;但是,改革开放后,党面临的仍然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的现实状况。基于此,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多种经济主体的活力,从而逐渐摆脱贫困和落后的状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所有制结构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创新。

其次,在分配制度上,实现了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页。。但是共同富裕不等同于平均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符合国情、合理有效的科学分配制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是占主体的分配方式。马克思曾对“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作过这样的描述:“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为主体的特征决定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提到,在社会主义这个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他认为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1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1页。。坚持按劳分配在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最大限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成果、调动广大劳动者参与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有效防止两极分化的出现。另一方面,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在分配问题上不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按照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激发经济活力,发挥各生产要素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1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81页。并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畴,体现了党对分配问题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由于缺乏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初,只能效仿“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有利于国家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发展效率。改革开放后,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力探索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不断完善,成为“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6、6页。。具体来看,这一“创举”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传统社会主义经济观念,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对此,邓小平曾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373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373页。。这些具有创见性的论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从党的十二大提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的问题”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开始,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作为“无形的手”,能够在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形成“有效的市场”,这是市场经济的优势所在;但也需要看到,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存在的弊端和缺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通过形成“有为的政府”,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有效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和缺陷。例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曾提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5《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82页。等一系列举措,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6、6页。这个“定语”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原创性制度成果,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等方面有着本质区别,与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比较也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不是所谓“资本社会主义”,也不是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更不是所谓“新官僚资本主义”。从原创价值的角度看,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突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又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有机统一;在分配制度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从而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同时,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在资源配置方式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西方市场经济中“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一般规律的东西”有机结合——“这是不同点,而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7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有效协调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解决经济学领域这道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理论指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本质特征,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颜色革命”而“人亡政息”留下的惨痛历史教训——“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问题,习近平指出:“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始终坚持的一条根本原则。

首先,以根本制度的方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具有原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毛泽东曾反复强调:“我们要作出计划,组成这么一支强大的理论队伍,有几百万人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10《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页。面对一些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图谋,邓小平强调:“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先后实施,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确立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83、284、304页。,这是关系我国文化事业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在制度体系中,这一根本制度是全方位、全覆盖的,而推动全党全社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第一位的要求”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99页。。

其次,以制度形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正确的、“起中轴作用的”价值观念的引领,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05、25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制度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予以规定,并将其纳入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的框架之中,5《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83、284、304页。这一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起着基本性、基础性作用的文化制度”6参见肖贵清、刘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战略意义、逻辑结构、构建路径》,载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为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06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党管媒体”,这是工人阶级政党在领导革命、开展建设、推进改革实践中总结的一条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改革开放后,中国舆论场上曾面临各种思潮“抢滩登陆”的危险,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是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05、25页。,在领导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了一套包括全媒体传播体系、舆论监督制度、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在内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成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制度载体。

文化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有着本质不同。近代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在封建主义文化基础上的超越与发展,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要求相适应,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文化表现,体现出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文化价值取向。相较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反映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并不是服务于少数统治阶级的文化,而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根本保证,以科学的制度设计最大限度防止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颜色革命”的进攻,为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支撑和坚强的方向指引,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领域的创新性和原创性。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原创价值的内在逻辑

“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是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9《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83、284、304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懈探索创新的根本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制度文明层面的创新成果,凝聚党和人民的探索经验和治理智慧,彰显了鲜明中国特色和原创价值,不仅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人类制度文明史上也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创价值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的制度建设成果。任何制度都有其生成的社会历史环境,都有符合自身特色的“土壤”;一个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既取决于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也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03、301页。,这是制度优势的根源所在。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创价值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飞来峰”,而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制度建设经验之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成果,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并不是互斥的;相反,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主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念之间是相互融通的——这也是近代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的重要原因。2《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03、301页。中华文化的特点深深烙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肌理之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呈现出突出的中华文化特点、融合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政治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制度构建的价值取向,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历史不会终结,制度建设同样没有终点。放眼人类制度文明史,从未有一种所谓完美的制度模式,任何一种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都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实践中得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亦如此。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善于吸收借鉴其他一切利于自身发展完善的治理经验,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践经验,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中的进步因素,只要利于制度建设、利于国家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积极吸收、转化、运用;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善于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将基层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上升到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层面。正是因为这种包容性和自我完善能力,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成熟,在彰显其原创价值的同时,显示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创价值,既是其较之其他制度模式的不同之处,也是比较优势的源头所在。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要从“固根基、扬优势”的角度,深刻认识制度原创价值从何而来、优势何在,深刻把握制度原创价值的生成逻辑与内部机理,深刻认识制度的实践效果与治理效能,筑牢制度原创价值的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另一方面,仍然需要从“补短板、强弱项”的角度,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完美无缺、一成不变的制度模式,而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制度体系,依然还有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要在实践中检验制度的治理效能,及时查缺补漏,以日益完善的“中国之制”和优势显著的“中国之治”进一步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

猜你喜欢
民主特色制度
中国式民主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尼日利亚 民主日
民主制度在军队推行的由来
某些单位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