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新华(苏州大学,苏州 215031)
家庭教育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这一点不仅被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所证实,在古代的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论述。“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这段话的理解是这样的,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关系疏远,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公孙丑问孟子:“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时,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一动怒,就反而伤了感情,使教育目标走向反面。”
“易子而教”强调的是要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教育子女最重要的,为了教育知识和技能而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或受到伤害是不好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龙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关系永远是最重要的,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建立的良好关系是最重要的疗效因子,而且这一点被所有的咨询流派所认同。因此也可以说,在家庭关系中,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无条件接纳和支持是孩子一生中最宝贵的资源,父母如果越位做了教练、助教,而削弱作为父亲、母亲对孩子无条件爱的表达,孩子的成长会遭受重大挫折。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与父母之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而这种依恋关系是以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为前提的,只有无条件接纳,孩子才能从父母这里感受到被认可、被接纳、被赞许,才能养成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个性。
这样的道理虽然很多人知道,但是在教养自己儿女的实践中,却有无数的父母犯忌。有教师把自己的子女安排在自己的班级上接受教育,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总是要亲自教授孩子某门学科或某种技能,结果常常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更有甚者,父母教导孩子学业很成功,孩子却会因为父母的鼓励、支持不够而缺乏自信心和勇气,甚至存在这样那样的严重心理问题。下面两个案例可算是两个典型代表。
案例1:来访者M,初三学生,在学校中与老师和同学关系不好,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发生了一次冲突之后,就不再去上学了。在家中也很难受,母女关系紧张,妈妈总是要教育教训女儿,女儿压力很大,在家中自伤,扬言不想活了。来咨询发现,在校的紧张关系已经缓解,因为中考和升学问题都顺利解决了,她被某国际学校录取了。女生的主要压力来自母亲的“好为人师”,十多次的咨询中,女儿多次控诉母亲过度干涉自己,“妈妈说话不算数,出尔反尔,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混乱和矛盾。”
父母觉得孩子说的话没有道理,父母一切都是为了女儿好,要不是父母处处为她考虑,女儿显然会很糟糕,不会像今天这么优秀。女儿不服气,说爸妈多数时起反作用,尤其是妈妈。她非常伤心地述说了这样的故事,妈妈自己是器乐老师,为了让女儿更好地学好乐器,就送女儿去另一个同事那里学习,女儿学习很认真,进步也很快,这个决策显然很好。但是妈妈每次回来都要看女儿练习,总是要把女儿练习的方法纠正一遍,女儿搞不清自己究竟该听谁的,但是还是认真学习了,并且考过了十级。母亲总觉得自己教的比那位同事好,要求女儿听自己的,女儿觉得妈妈教的还不如那个老师,自以为是。但是妈妈脾气大,她不敢说,所以自己对这种器乐越学越讨厌,虽然考过了十级,但是坚决不练了,开始重新学习钢琴。但是父母经常在边上唠叨,以致女儿连最喜欢的音乐都彻底放弃了。父母都觉得女儿天资聪慧,学什么都很容易,如果能把器乐继续学下去,一定很出彩,殊不知自己成为女儿进步的障碍。每次父母都争着指导女儿,女儿很生气,其实父母说的也不都对,但是不听他们的还不行,父母会生气或相互埋怨,造成爸妈关系紧张。妈妈最生气的时候还离家出走,一人居住在外很长时间,爸爸和女儿一起去说尽好话才把妈妈劝说回家。女儿面对这样的家长泣不成声,父母对孩子不理解,“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理解不接受呢?”
这个案例故事中,爸妈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天资聪慧”“学什么都很容易”,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是为什么要争着去教导自己的孩子呢?沟通下来发现,主要是希望自己能够给孩子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表示在孩子进步的过程中父母也做出了贡献。其实父母对孩子最佳的贡献就是让孩子自由发展,不加干涉,无条件支持。父母积极参与教导的后果是,亲子关系矛盾冲突增多,给孩子的鼓励支持变少,否定变多。而且父母自以为自己擅长的教育其实与专业教师相比显然是不够的,而且一旦开始教育自己的孩子,作为父母,角色就发生了变化,妨碍父母功能的正常发挥,孩子得到的支持反而更少了。M 说:“在这样的家庭里,我就是一个学习的机器,我过得很孤单,我的人生除了为父母学习、为父母拿名次挣面子外毫无意义,我没有自己的价值。”“将来我读大学后,再也不回这个家了,这个家有什么意思呢,毫无温情和温暖。”
案例2:来访学生T,高中男生,很帅气,成绩也很好。爸爸是公务员,母亲是教师。但是最近一段时间,父子关系闹僵了,儿子决定不上学,在家玩游戏或出门去网吧。老师找不到T,T 再回电话告知父母,发生多起这样的事件后,爸爸妈妈很着急,带着儿子一起来到咨询室。儿子T 谈到爸爸充满愤怒,决定不学了,觉得学习毫无意思。主要问题是,爸爸作为很有影响力的公务员,总是去干涉儿子在学校的活动。初中儿子学习打乒乓球,很有天赋,到初三时,已经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具有了相当高的水平,经常被人邀请去当陪练,还能挣点小收入。但是爸爸说这不是你将来的专业,练到这水平可以了,别再浪费时间了,结果练习乒乓球生涯结束。到了高中,儿子也很努力,经过高一的积极表现,当上学校广播台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还成为某社团的负责人,爸爸觉得儿子这样不务正业,会影响高考,一个电话给学校后,老师就通知T“所有的活动别参加了,专心学习吧”。T 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活因此一点儿意思也没有,完全被爸爸给破坏了,由此决定不读书了。爸爸也很着急,希望儿子能考上好大学,而且觉得儿子特别优秀,一定有出息。现在这样,父母焦虑万分。交谈中爸爸多次解释:“我的决定是为了你好,决定都是正确的,你长大以后会懂的。”爸爸绝不向儿子道歉,儿子气愤不已,两次摔门而去,离开咨询室。好在母亲与儿子沟通比较好,再次带着儿子接受咨询。
这个案例故事中,父母也是很爱儿子的,全力以赴帮助儿子,乒乓教练是爸爸找的,学校教师领导与爸爸关系也很好,爸爸给儿子的学习创造了自己认为的最好的环境。而问题的关键也在爸爸,这个爸爸在家庭中是真理的化身,且爸爸不顾儿子的感觉,随意干涉儿子,扰乱儿子的发展。孩子由此大为受伤。这样的关心和爱护实则是干涉和控制,没有帮助孩子发展,反而伤害了孩子。T 心烦意乱,拒绝上学,整天在家睡觉,打游戏,逛街,就是不去学校,心中对父亲充满敌意和郁闷情绪。因为他由于父亲的干涉而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思路发展,对这样的人生T 感到无比痛苦。当然这时候,最着急的还是父母,他们一家来做咨询,希望能够弥补关系中的问题,改善矛盾,让孩子正常上学。但是为什么父母在干预之前没有想到,那种过度干预行为不仅妨碍了孩子继续学习进步,也让父子关系变成问题。父母因血缘关系对孩子影响力巨大,如何正确地发挥作用,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以上案例给了父母教训: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亲子关系中对孩子最重要的部分是无条件的爱。父母教养孩子,既要讲规矩、讲原则,更要给予无条件的爱。这种无条件的爱包含了无条件的支持、无条件的接纳和尊重。在以上的案例咨询过程中,父母有很深刻的领悟,也有沉痛的教训,如何爱孩子,如何帮助孩子,非常需要注意心理学基本原理,这些应该属于育儿常识了。
第一,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只有唯一的一对,亲生父母的功能别人不能替代,需要父母亲自履行好父母职能。理论上来说,孩子只能从父母这里获得无条件的爱,其他的爱都是有条件的。父母的亲子之爱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最原始的动力和最重要的支持资源。
第二,教师在指导父母配合教育时,不能削弱父母自身的功能,父母之爱与学校教师给予的爱功效和职能完全不同,它们可以相互补充,不能彼此替代。在学生成长的一生中,教师是一个群体的一分子,支持陪伴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立;而父母的那种无条件的爱是无可替代的资源,教师只能善加利用和引导,不能破坏和伤害。因此过度要求父母按照教师的指令管教学生,会失之偏颇。
第三,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父母给予孩子足够多的爱,孩子与父母建立稳定、健康的依恋关系,孩子可以成长得更健康、自信和有胆识,成年后更容易获得稳定的亲密关系。
第四,亲子依恋关系受伤的孩子,可以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得到适当弥补或修复,但是再好的师生关系也不能替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对以上案例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时,需要注意几个基本问题。
首先,在对未成年人进行辅导时,他们多数还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接触的时间也比较多,因此家庭治疗效果显著,见效也快。前提是父母愿意配合,并且愿意积极改变和提升自我。咨询师的工作重点是家庭关系,不聚焦于问题本身,一家人一起改善,效果往往是最理想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孩子生病,父母吃药”,是咨询师最重要的突破点。
其次,有许多家长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只觉得自己很爱孩子,很尽力,但是孩子不领情不理解,家长自己很委屈,而且也不想改变自己。这类家长属于自己成长发育没有完成好,在原生家庭教养过程中受伤比较大,需要在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基础上才能让他们看到,自己运用不同的方法可能会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帮助和支持,这是咨询中的难点,需要咨询师重点突破。
最后,家长不配合,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非常难办;如果成年了,如离家读高中或大学了,比如开始读大学了,离开父母开始自己相对独立的生活,则可以鼓励孩子自己独立成长,自立自强,这是一个重要的辅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