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杰 闫浚玮 尚田田 黄晶晶 黄祖彤 蔡凡凡
河南省提出“健康中原2030”发展战略,以健全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拓展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健康素养监测制度、增强健康意识以及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等为目标。政府制定了健康教育政策法规,积极完善了医疗机构、社区与健康教育基地等场所的健康教育功能,并且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先后开展了健康巡讲21.7万场,举办演出活动8777场,发放健康处方、实用工具986万份,科普群众1192万人次,培训基层健康教育骨干71.2万人次。据统计,河南省贫困县健康素养水平从2017年的5.3%提高到2020年的19.04%。但是,农村健康教育仍然遇到了许多困难,农民健康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大病、重病依旧严重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如何提高农村健康教育质量,为农民身心健康提供指导与帮助?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河南省人口规模相对较大,农村社会卫生状况与农民健康生活水平不容乐观。尽管政府开展了多年的健康教育促进活动,但是健康教育开展的深度与宽度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教育活动规模上,各地区采取了健康知识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等有效措施,但相对于河南庞大的农村居民数量,农村基层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不够大,部分地区居民常年接触不到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在运行机制上,农村基层的健康教育服务工作机制还未形成,健康教育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教育形式上,农村基层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单一,以举办知识讲座、宣传材料发放等为主要形式,且宣传材料专业性较强,农民难以理解;在教育内容上,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业务管理上,农村地区健康教育服务主要由县、镇级卫生机构提供,职责并未真正下沉到村级卫生机构。另外,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农村地区健康教育服务资源较少,城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等化。
据调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4.18%,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仅为10.64%。查玉娥等人在四川省泸县和河南省栾川县农村调查中,发现农村居民个人卫生知识总知晓率仅为58.81%。还有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居住区域是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重要因素,农村男性的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女性,文化程度高的人群的健康素养高于文化水平低的,老年人健康素养低于年轻人,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低于城镇居民。
2008年,河南省村卫生室的总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但每万农业人口村卫生室数量仅为7.53个,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分别为3.28个、1.64个和1.57个,河南省平均每村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为2.34人。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少导致他们疲于应对疾病,而无暇顾及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健康教育基层网络不够完善,健康教育工作不规范等原因,健康教育机构只延伸到县,乡(镇)、村一级没有专门的健康教育机制,健康教育网络很难正常运转。
村卫生室以乡村医生、医师、执业医师、卫生员为主,缺乏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工勤技能人员。根据《2020年国家卫生统计年鉴》信息,2019年,河南省村卫生室工作人员诊疗人数1945256671,工作人员总数仅为157082;45岁以上村医的占比超过63%,55岁以上村医的占比超过32%,34岁以下年龄村医仅占6.9%;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人员学历水平不高,有大中专学历的占比80%以上。农村基层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年龄老化、学历不高,以前掌握的医学知识老化,接受专业培训机会少,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对前沿知识的学习与新技术的掌握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卫生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农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医疗业务,村卫生室人员对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医学教育与疾病预防等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2019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5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1.3亿,农村老龄化水平达22.5%,呈现出“老龄程度更深”“困难老人更多”等特殊性。预计到2030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超过35%,也就意味着我国农村将呈现人口重度老龄化态势。《河南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显示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2008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预计从2016年到203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从10.25%上升到16.12%。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差,健康意识薄弱,缺乏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且改变多年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难度很大。其次,农村留守儿童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儿童成长过程中各类教育活动缺失,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缺乏,现代科技媒体技术运用不熟练,使得儿童生理与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同时,农村存在着较多危害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愚昧落后的风俗习惯,这些将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或解决。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统计:15—24岁慢性病患病率为36.6‰,25—34岁慢性病患病率为70.4‰,35—44 岁慢性病患病率达 150.4‰,45—54岁慢性病患病率达 312.6‰,55—64岁达483.6‰,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达623.3‰,慢性病患病率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且老年人依旧是慢性病的主要患病群体。受经济实力和医疗水平的制约,慢性病管理一直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薄弱环节,其中“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危害尤其严重。慢性病的患病率、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死亡率高,如果没有早期的预防与控制,极易导致病情发展失控、治疗难度加大、医疗费用增加、治疗效果差等后果。目前,河南省农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群体,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但是老年人对于慢性病的健康知识了解较少,且基本不采取相关的预防保健措施。
近些年来,河南省政府、卫健委持续鼓励支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发布了“健康中原2030规划”。文件中提出提升健康素养、健全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培训培养健康教育师资、鼓励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社区医院、广泛应用“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远程医疗向乡村延伸等策略。但是由于各地对于卫生政策理解和执行力度差别较大,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政府采取了基层卫生人才“提标扩能”、创新基层卫生人员编制管理、实施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全员在线培训与能力考试等措施。但由于基层卫生队伍固化严重,历史欠债过多,又不能吸引高水平的医学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因此短时期内很难解决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农村基层呈现出了人员数量少、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的状况。
河南省经济水平较高的县一般会有2—3所三甲医院及完善的基层卫生院,乡村卫生室的服务水平得到较多的指导与支持,卫生服务水平相对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医疗资源数量少,得不到上级单位必要的业务指导,医疗技术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机会少,很难满足村民疾病预防与康复的需求。王慧慧等对河南省基层医疗资源研究表明,河南省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十分不平衡,呈向城市集中状态。2007年,河南省城市拥有卫生人员总数为210171人,县以下为164753人,城市卫生人员数量是农村的1.28倍,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是4.82人,县以下是1.99人。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人手不足,仅有1名医务人员的卫生室占多数,为卫生室总数的41.3%。村卫生室任务过重,服务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村卫生室数占总数的43.1%。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少,工作任务重,工作质量没有保障。
相关研究显示,2006年河南省农村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居民占71.7%,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数量为5791.4万人,占总人口的50.2%;接受高中和中专教育程度的人数为899.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3%;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数量为74.7万人,仅占总人口的1%,明显低于城市地区该学历程度的人口比重。农村居民的学历水平整体偏低,文化知识水平影响着思想观念以及对新生事物的接受与理解能力。因此,开展农村健康教育活动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农村老年人以及低学历人群获取健康信息的途径单一,村医健康指导工作相对较少,健康推广活动的商业目的较重,甚至出现骗财的现象;网络平台获取健康信息种类繁杂,内容良莠不齐。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农民更多依赖于网络平台提供的健康信息。根据腾讯2019年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低学历新媒体用户的朋友圈中,健康知识类内容占比为28.3%。由此可见,许多低学历者更倾向于从朋友圈获取相关健康知识和信息。但是农民对于健康知识理解程度不高,存在一知半解,甚至可能出现完全错误的理解,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诸多的健康问题。
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卫生和健康促进法》等为指南,确定农村基层健康服务总体目标,制订农村健康行动计划。针对本地区农民健康状况,结合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慢性病的情况,确定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并实施健康教育活动评价机制,改善农村健康教育的场地条件与设施,让有限的卫生服务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农村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人才引进制度,规范专业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关照到人员的职业发展前途、子女教育与家庭幸福等。最后,要特别注重农村弱势群体,满足农村老年人、青少年与儿童的特殊需要。
从农村农民健康素养水平来看,政府投入较多的地区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提升较快,人民健康水平也高于其他地区。政府完善健康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加大农村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可以制定农村倾斜性政策,照顾到农村农民的健康需求;注重结合农村社会卫生实际状况,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可以利用中医药具备“简、便、易、廉”的特点,以及农村群众普遍信任中医和使用中药的特点,将河南的中医药文化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把中药保健理念与方法融入人们的饮食等日常生活中,运用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中,不仅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也容易在农村宣传推广传统医学。
结合农村农民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知识接受能力不强等特点,健康教育服务要多利用口头传播、图画、建筑墙画等方式,更加直观、形象地宣讲健康知识;通过电视、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和技术,以及制作微视频、创作农村文化短剧等方式开展宣传教育,不仅能够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率,还能节省人力资源与资金投入。以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方式与方法融入农村生活的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帮助农民树立健康观念,改变农民的不良生活行为和方式。
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预防控制与治疗康复等阶段的信息资讯服务,使同类疾病的病友之间可以互联互通,建立某一类疾病的病友同盟群,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中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拓宽农村健康服务的宣讲途径,获取更多的健康服务需求信息,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制定农村健康教育特色服务项目与方案,进一步营造农村健康生活行为方式的氛围,促进农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个人自觉自律的健康行为,减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农村农民生活较单调,缺乏高品质的文化娱乐生活,农村人口中老人与儿童比例偏大,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需要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堂、开展个性化的健康咨询服务或定期开展下乡服务等项目。
河南省农村基层健康教育对农民预防疾病、疾病治疗与身体康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健康教育活动遇到的问题,而要指导农民建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健康的生活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健康中原”发展战略目标,助力国家描绘“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