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诺奖智慧保卫财富

2022-11-17 18:48:02谭保罗
南风窗 2022年22期
关键词:维茨姚明经济学

谭保罗

如果站在捍卫个人财富的视角上,回顾近100年的人类经济和金融史,我们很容易得出三个判断。

第一个是通胀的刚性。和通货紧缩相比,通货膨胀总是大概率事件,多数中央银行并不允许出现通货紧缩,它们的“政策工具箱”中的大杀器很多,通胀是跨越百年的长期刚性趋势。

第二个是投资的必要性。现金和存款具有高流动性,但它们无法抵御通胀,必须通过投资来增值保值。最重要的是,投资必须分散,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第三个是行为的非理性。身处金融市场的个人投资者,并不一定是理性的,他们往往只是部分理性,存在着过度自信和偏执,这决定了多数人不会获得满意的预期收益。因此,必须反思非理性的行为。

以上三个判断连在一起,基本上形成了一位投资者在个人投资理财领域认知基础的完整闭环—认识到通胀的刚性,然后勇于投资并分散风险,最后反思非理性的投资行为。有意思的是,它们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关注的领域。

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属于1895年诺贝尔遗嘱提到的5个奖项,因此在设立之初,曾一度被认为含金量无法与其他5个奖项相比。但自从1969年首次设立以来,人类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们通过超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和求索,最终证明了这一奖项对于人类智慧积累的重大意义。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经济学不断刷新着我们对社会经济运行和人类行为模式的认知,并不断指导我们的实践。以上的个人投资领域的认知闭环,就是经济学这一价值的最好体现。有些经济学家不得不提,这要从2022年的获奖者说起。

和过去几年相比,202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更加吸引眼球,因为同时获奖的三位经济学家中,有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以下简称“伯南克”)这样一位特殊人物,另外两位获奖者是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尔·迪布韦克。

三人的研究领域有所重叠,他们对金融中介尤其是银行有深入钻研,而获奖原因也在于他们在银行和金融危机方面的卓越研究。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尔·迪布韦克是两位优秀的大学经济学教授,伯南克也是学者出身,因为担任过美联储主席,更加广为人知。

他们在各自的研究中,从不同角度对“金融加速器”的概念做了阐述,即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对经济危机有放大和强化作用,要应对经济危机,首先就必须处理好银行系统的危机,避免通货紧缩将经济带入衰退深渊。

伯南克的贡献更在于他还是一位实践者。伯南克是一位专门研究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专家,在擔任美联储主席期间,顶住压力,果断推出QE(量化宽松)政策,对银行业释放流动性,恢复了金融系统的信心,避免了类似于1930年代那种情形的银行业危机。

银行系统自身的危机和对实体经济的惜贷,带来的通货紧缩,是经济陷入衰退的最核心因素。这一认知已成为共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三人同时获奖更是学术界对这一全球性共识的极高肯定。

对三位获奖者的分析已经很多,不用赘述。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他们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对金融市场极好的认知角度,即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经济体中,现代的中央银行都会竭尽全力,避免通货紧缩。相反,各种力量推动的通货膨胀将成为一种长期的刚性趋势,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实际上,在全球的主要经济体中,除了日本这样比较特殊的经济体曾长期深陷通缩之外,几乎很少有经济体会出现通货紧缩。在新冠疫情期间,全球的央行果断地以各种方式推出QE计划,于是出现了全球性的通胀。

可以看出,在面临银行系统的信心问题时,各国货币当局推出QE计划,没有半点犹豫,这显然受到了伯南克担任主席时期的美联储政策的影响。直到2022年年中,各国陆续退出QE并加息,全球通胀的局面才有所改善。

个人投资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有些地方已在加息,但从长期看,人类未来依然将大概率长期处在通货膨胀的通道之中。持有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固然会带来很好的流动性,但货币当局并不会鼓励这么做。通货膨胀的刚性趋势,将快速蚕食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价值。因此,好的投资就变得十分重要。

提到投资,最常听到的说法是“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这一朴素的风险观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农耕时代的初期,人类就知道,即使在同一季节某种粮食作物非常高产,人们也必须种植不那么高产的其他粮食作物,以应对前者万一遭遇病虫害将带来灭顶之灾的风险。

然而,人类尽管知道这一朴素思想的合理性,但并没有用数学表达去归纳它,直到一个叫哈里·马科维茨(以下称“马科维茨”)的天才人物横空出世。

马科维茨出生于1927年,在1952年的时候,他才25岁,却提出了改变人类投资行业思维模式的“均值—方差模型”,均值代表投资的期望收益,方差代表风险。

通过数学推导,马科维茨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投资组合(由多支成分证券构成)收益率的均值(组合的期望收益)是成分证券收益率均值(单个成分证券的期望收益)的简单加权平均,但投资组合收益率的方差(组合的风险)却小于成分证券收益率方差(单个成分证券的风险)的简单加权平均。

这个模型听起来有点拗口,其实用通俗的白话文解释就是,分散化的投资没有改变投资组合的收益,却降低了它的风险。比方说,有一个投资组合叫“AB金玉满堂价值基金”,它包含了两支证券A和B,各自占比50%,那么这个组合的期望收益就是A的收益的50%加上B的收益50%。但是,组合的风险却并不等于A的风险的50%加上B的风险的50%,而是在此基础之上,还必须考虑A和B两个证券的相关系数。

那么,这个相关系数就十分关键了。相关系数代表成分证券之间的相关性,取值范围是-1到1,如果取值是负数,那么这个组合就非常棒,组合的风险将小于A风险的50%加上B风险的50%。换句话说,相关系数越小,组合的风险也越小,即两个证券A和B越是不相关,那么“AB金玉满堂价值基金”的风险也就越小。

因此,马科维茨的贡献不但在于他创造性地用数学表达解释了“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好处—收益不变却风险降低,更在于告诉我们“篮子之间最好不要有什么关系”,即投资的不同资产之间,相关性越低,越能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马科维茨用极简的数学表达,归纳并深化了人类数千年来“明白却说不清楚”的一个道理。1990年,他和威廉·夏普、默顿·米勒同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开创性理论也被誉为“华尔街的第一次革命”。在资本市场大爆发的这些年,基金经理成为了全球职场上最炙手可热的职业品种,在资本市场发达的英美国家,他们更长期位居财富金字塔的最顶端。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工作的理论基础就是这位马科维茨所奠定的。

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分散风险的思维也是需要的。比如,一位投资者既投资茅台,也投资五粮液,那么这样的投资就没有很好地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因为,A股的题材投资模式很兴盛,同一行业的股票相关性比较高,往往是同涨同跌。

分散风险听起来完全正确,但对个人投资者来说,要去实践却非常不容易。在过去的股市波动中,人们往往愿意重仓单个股票,去对某些个别“妖股”追涨杀跌。显然,他们过度自信,在经济学家看来,这是人类一种很常见的“病”。

于是,很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开始专注于人的非理性行为。理性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但经济学家的研究却发现,人们很多时候不是理性的,或者只是部分理性。随着人类证券市场的发展,这种非理性或者部分理性越来越展露无遗。

2002年,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以下称“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研究的都是人类决策上的“病”。前者是一位心理学博士,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研究人类不理性的问题,而后者将实验引入经济学,用严格的实验来观察人类的决策行为。

卡尼曼的研究,首先是对大数法则提出了不同意见。大数法则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大数法则定义是,当随机事件发生的次数足够多时,那么发生的频率趋近于预期的概率。举个简单的场景应用:一个人抛硬币,他只抛一次,如果向上的是正面,那么他会说,正面向上的概率是100%。显然,这是严重的“以偏概全”。但是,当他抛硬币的次数足够多,他会发现得到正反面的概率都会自然趋近于50%。

另外一个场景更加形象。比如,让人站在姚明身边,根据自己的身高来猜姚明的身高。大家都知道他有两米多,但具体数字到底是多少,肯定很难一下子猜中。但是,当人足够多的时候,那么他们猜出的那个值的平均数,将十分接近于姚明的身高。如果人越来越多,那个值很可能就是姚明的真实身高。

从以上两个场景可见,看似一连串随机事件(猜测行为),其内部往往存在着某些隐秘的关联;人类的大脑之中,的确存在一种连我们自己都可能会低估的“群体理性智慧”。比如,统计学的大数法则告诉我们,即便是瞎猜姚明的身高,竟然也能猜到无限趋近真实值的数字。

然而,当“群体理性智慧”平移到资本市场,它就不灵验了。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资本市场的“群体不理性”现象早已司空见惯,诸如“羊群效应”之类的行为模式,时常带来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

于是,卡尼曼等人的研究发现,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人们的决策和判断往往会背离大数法则,因为他们对外部的认知往往会受到时空上的限制,所以他们遵循的可能是小数法则,即基于自己观察过的小样本而不是大样本来做出决策。换句话说,主观经验将主导人们的判断。

回到姚明的例子。假设1000位长期生活在荷兰的中国人和另外1000位长期生活在身高不高的其他地区的中国人,同时来猜姚明身高,那么两个人群猜出的姚明身高的平均数必然是不同的。荷兰是世界人均身高最高的国家之一,生活在这里的人见惯了高个子,看到姚明可能会在自己身高的基础上,低估姚明身高的“增加值”。这就是“锚定效应”,也是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投资中,因为心里存在对某个价格的“锚定”,很多投资者往往无法及时止损。

卡尼曼等经济学家,开启了心理学大规模引入经济学的通道,影响着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让经济学对人类决策行为的解释变得越来越富有洞察力。

在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诺奖大师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宝库,很多时候能让人醍醐灌顶,最终避免做出愚蠢的投资决策。

猜你喜欢
维茨姚明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拉德布鲁赫和康特洛维茨
法律史评论(2020年2期)2020-04-13 05:56:08
基于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模型分析研究
智富时代(2019年4期)2019-06-01 07:35:00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30
姚明的两笔账
跟着姚明,为爱奔跑!
海峡姐妹(2016年5期)2016-02-27 15:18:50
经济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8
《创业维艰》
能源(2015年7期)2015-07-21 01:29:36
像姚明那样诚实
关于赫尔维茨ζ函数导数的积分渐近展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