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直
前段时间,我回到我户籍所在地的县城(江西赣南)。这是一个刚“脱贫”不久的县城,我惊讶地发现,该县与十几年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那个灰暗传统的农业小城变成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县城。
可以肯定地说,自从有人类在此定居以来,该县当前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让我不得不去想这种进展是如何发生的,它为什么能发生,又为什么到现在才发生—毕竟该县人类定居的文明史有数千年,为什么在这数千年中,该县并不是一直在发展,而是在反复的兴衰之中?
我首次去此县城,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大约在1999年,那时我去县里参加一次考试。我还记得那时的一些情景,整个县城依然处在非常传统的氛围中,建筑物大多是老舊的。与我所居住的农村明显的区别是,有宽阔的水泥路,更高的楼房,更大的建筑场所,还有我们一些小学生一起住的旅馆。但是这些东西依然显得灰暗,因此,尽管我第一次“进城”,然而我却并没有感到惊叹。
不过,只有半天的考试并没有让我对该县城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很快就坐车回去了。我在该县城居留更长的时间,是在我读高中时(2005年—2008年),三年时间里,除了寒暑假,我一直在学校里,因为我“老家”离该县城有100多里的路程。与第一次我“进城”相比,在那六七年之间,该县城有了一些发展,但依然是传统的样式,这与我三年后去杭州所看到的景象明显不同。可以说,去杭州是我首次真正“进城”,明亮的杭州与灰暗的县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时,该县城没有公园,没有图书馆,只有一个“文化广场”,几乎没有工业,农业是主体。
2008年以后,我就很少再去该县城了,偶尔几次也未见到多少明显的变化。直到前几年,我突然看到整个县城都在新建高楼大厦(房地产),各种基础设施也焕然一新,政府部门、医院、学校、文化馆、公园、汽车站等也被更大规模、更现代性的方式重建或修建(当年我所读的高中也被迁移到更大的校园中);此外还开发了不少景区,建设了一些工业区;一些看上很高大上的酒店、商城也出现。当这些变化突然呈现在我眼前时,我有一种陌生感,觉得与我记忆中的县城有很大的不同。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为什么这些变化只发生在最近几年,而不是更早?我后来才知道,这些发展应该主要得益于国家层面给予的政策支持。
十年前的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而且赣州还执行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这些政策为赣州市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使之从一个贫困落后的边缘城市,变为一个与时代发展相趋近的城市。这些政策自然也会惠及该县城。在国家层面以这样的积极方式介入之前(这种“积极介入”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支持),赣南一直处在停滞或低水平的发展之中。我母亲那一代人与我这代人的差距并没有太大,依然处在传统社会中;而2010年代出生的人,则会处在一个更为现代意义的社会。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当年我在该县读小学时,我们每周都要去山上砍柴来作为“劳动课”的内容,现在的小学生大概不用做这些了。当我读初中住校时,我们每餐都是一些白饭加蔬菜,现在的学生大概有更具营养的餐食;当年我们四五十个学生住在一间危房宿舍中,现在大概条件也大为改善。当我现在再次进入那片土地时,我既为该县的发展感到欣喜,也为历史上的包括我在内的人们感到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