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节旺 刘雅娇
(1.安徽大学管理学院;2.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39)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以下简称《学刊》)创办于1983年,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知识管理学、数据科学等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是为数不多由高校图工委主办的图情类公开出版正式刊物。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学刊》已形成鲜明的办刊风格、与时俱进的办刊理念和发展策略,在全国图书情报类专业非CSSCI期刊中居于前列。
第一,坚持新时代办刊方向。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学刊》矢志不渝按照讲话精神,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努力在指导思想以及图书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
第二,精准定位学科领域。《学刊》以弘扬学术精神,传播学术思想,创新服务理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知识管理、数据科学的学术话语体系,促进图书情报、数据与知识管理、数智化事业发展为办刊宗旨,以为广大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数据管理、数字人文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教师、专家学者提供优秀的学术、工作交流平台为办刊目的。
第三,凸显应用性特色。本刊以学术性和应用性相融合为办刊思路,以实践性为重,集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为办刊特色,现设有如下栏目:图情大家谈、前沿探索、专题研究、理论研究、工作实践、信息系统、知识管理、数据科学、文献研究、域外视野等。
第四,鼓励思想创新。《学刊》鼓励一切具有理论创新或应用价值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支持在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对具有独到见解、反映学科发展前沿、课题项目成果的稿件及获奖优秀稿件优先录用,优先发表。
第五,积极进行学术引导。《学刊》在学术导向上积极主动作为,如2022年,《学刊》确定了16个选题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研究;智库、数字人文、数据科学、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研究;图书馆新媒体运营与管理研究;图书馆“十四五”规划实施及未来图书馆学研究;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虚拟现实图书馆建设研究;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拓展、文化创意研究;馆藏数据、用户数据、用户信息行为数据、用户需求变化及服务策略研究;图书馆员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图书馆绩效管理与评价体系研究;图书馆联盟及社会化合作研究;图书馆服务营销、服务标准、服务能力与服务品牌建设研究;图书馆阅读推广、图书馆学科服务等最佳实践案例分析;红色文献资源、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图书馆应急管理、舆情管理研究;面向科技创新的文献保障体系、情报服务体系研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研究;信息安全、信息政策与法的研究。
第六,严格开展质量管理。《学刊》严格落实三审一编三校制度,对所有来稿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对相似度超标的稿件均予以退稿,一般判断标准为是否超过15%~20%,之所以设置这样一个有弹性区间的标准,是考虑到有些重复非作者主观行为结果,如专业名词、惯用表达、法律条文、领导讲话等不宜变更表达的,重复率可以略高;刊登的论文内容严谨,形式规范,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整个审校流程符合规范,各环节责任明确,审校单完整留档。
《学刊》为双月刊,全年发文为160篇左右(见图1)每期平均载文量为27篇左右。论文录用率16%左右(见表1),平均每篇文章5.2个版面。审稿周期一般1个月。
图1 2012—2022年《学刊》发文数量
表1 2016—2020来稿量及录用率
通过对2012—2022年《学刊》发文的研究热点及关键词突现分析(见表2、图2),图书馆、信息素养、阅读推广、学科服务、文献计量从2012年甚至早在2012年之前就已经展开研究,大数据、服务创新2015年才开始进入研究视野并日益成为热点。其中,图书馆、阅读推广这两个研究主题跨度最长,且是文献发表数量和中心性最高的两个主题,可知对这两类主题的研究热度最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重点也逐渐偏向于将图书馆、图书馆员、服务等与数字化相结合,例如:数据服务5G技术、智能化服务、数字人文等。同时对于创新、应急、融合等相关研究也越来越重视。这些发现和图书情报学科发展基本一致。
图2 关键词时间线视图关键词突现
表2 2012—2022《学刊》研究热点
在《2020年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第六版)》图情档期刊评价等级B+。从2021年度《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情况看,期刊影响力以知网统计2020年数据为例,复合JIF即年指标0.194,影响因子0.76,影响因子学科排序32,按照人文社科JIF,影响因子学科排序28,高于本学科部分CSSCI扩展版期刊。《学刊》在图情档案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良好,出版质量良好,是知网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作者撰写论文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1)“功利”的一面:职称评聘、专业晋级、成果奖励、年度考核、课题申请、项目结项。(2)崇高的一面:科学探索、信息交流、事业发展、业务创新、知识传播。写论文重要的是兴趣,一种专业情怀,一种学术使命。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作者群体在扩大,如研究生数量在迅速增长,由此导致教师群体队伍也在迅速增加,毕业考博、申报项目、项目结项、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学术爱好等方面的原因,论文写作和发表成为科研人员的基本需要,需要发文的作者数量在上升;但在另一方面,因前些年期刊管理不规范,期刊经历过一次大整顿,一些期刊被注销、部分期刊版面被压缩,能够发文的期刊数量在下降。上述矛盾产生了一个极为明显的结果:发文难。
《学刊》在论文质量上一直坚持严格标准,这也是《学刊》能够赢得诸多作者和读者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学术圈享有良好口碑,如北京大学吴慰慈教授、赖茂生教授,南京大学孙建军教授、叶鹰教授等,都曾对《学刊》给予充分肯定。
《学刊》在论文质量管理上,参考管理类期刊的普遍标准,结合图书情报学科特点,建立起3个层次10个方面的标准体系。
要达到公开发表,论文应该具备如下基本标准。
①要有新意:研究论文是对某个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学术探讨的一种文章类型,通常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逻辑。创新是学术论文的生命,包括标题、内容、观点、策略、建议要有自己的创新,切忌浮光掠影、人云亦云。一些作者特别是新人容易将经验介绍、工作总结、调研报告等同于研究论文。经验介绍是介绍工作中取得的进展与成绩;工作总结是对工作过程与结果的描述;调研报告是对调研结果的总结分析。
②宽窄适中:论文选题不宜过宽或过窄,过宽,论文容易写得空洞无物;过窄,又较易芜杂琐屑。
③富有逻辑:一篇学术文章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逻辑,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要按照逻辑进行设计安排。如从一般到特殊或者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或从全局到局部;从抽象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抽象等。当然也可以按照时间或空间进行结构安排,如从历史、现在到未来,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等。
④正确表述:切忌说大话、说过话、说错话、病句、错字,或者大量抒情,要保证思想正确,对思想不正确的论文,一经发现即做退稿处理。
⑤格式规范:论文的结构、格式、符号、参考文献、用语等都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⑥文献充足:一般论文写作都要参考大量他人的论文资料,参考文献是作者进行研究的基础,阅读文献可以发现他们研究的进展,知悉自己可以在哪个领域或方向进行下一步的探索。一般一篇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以不少于10篇为宜,较为常见的应该在30篇左右,多的也有100余篇,但也不宜过多,如个别论文篇幅8000字,参考文献列到200多条,大可不必。参考文献把握的基本原则是真实引用、如实标注。若有引用未标注来源,属于学术不端,一经发现即做退稿处理。
在上述6个方面的基础上,优秀论文还应具备如下标准。
⑦数据真实:用真实的数据或事实证实论点。学术论文提出的观点均应有充分、可靠的证据予以支持,这些数据或事实均应从实践中运用逻辑思维、逻辑方法总结提炼而成,或者运用科学方法,如实证方法、仿真方法推演而成。
⑧图表丰富:现在是读图时代,学术论文以严谨著称,但为易于表达观点、方便读者阅读,学术论文对图表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精美的图表是构成论文形式美的基本条件,科技论文在此方面尤其明显,人文社科论文也提倡用大众化软件EXCEL甚至专业的绘图软件VISIO、CiteSpace、Power BI、Tableau、AI制作图表。
在上述8个条件基础上,如果还能具备以下方面特点,该论文就可以评定为卓越标准。
⑨方法科学:学术论文写作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必须依据科学的方法,经过严密论证创作而成。每个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研究范式,就图书情报学科而言,从传统依靠归纳推理的定性研究阶段,转到目前以基于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方法为主导的实证研究阶段,并正在朝以大数据、全数据分析为主导的大数据研究阶段转变。
⑩模型先进:卓越论文通常还需要构建一个具有较好解释能力的模型,模型可以由纯文字、图形或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由于数学语言的准确性,数学模型也就成为卓越论文的标配。
当然这些评价标准只是《学刊》的一些思考,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就目前而言,也并非说不符合上述标准就一定不是优秀乃至卓越的论文。“科学研究的价值,理论上体现为对未知的探究、对已知的质疑、对真理的追求,实践上体现为以科研成果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并通过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即‘服务力’来检验”[2]。因此,归根结底,检验论文是否有价值最根本的标准还是其知识创新水平,具体体现在对学科发展和实践工作推动作用的大小。
审稿质量对于普通专业刊物的重要性大于核心刊物,主要原因是普通刊物的作者群体一般为非著名专家,部分还是新手,论文写作能力和专业素养相对欠缺,来稿质量总体水平不如核心期刊。为保证论文质量,并有效提升作者投稿体验,《学刊》需要选择合适、认真的专家作为审稿人,提出高质量审稿意见。合适就是要求专家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能发现论文不足之处,并能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同时在论文质量把关上能根据《学刊》的层次,做到既不过严也不能过宽;认真就是要求专家在审稿过程中态度严谨、认真负责、仔细审读。《学刊》对通过初审的稿件,无论是否最终被录用,都会根据论文本身,客观地提出修改意见,有些专家提的意见非常具体详细,对作者尤其是初学者而言,这是学术道路上有针对性的重要指引。这些具体详实的审稿意见,能大大提升作者的投稿体验,有利于培养作者的忠诚度。
为方便读者投稿,本刊还较早启用了在线投稿系统(https://dxtq.cbpt.cnki.net/),并向读者宣传官方网址,以防新投稿者误投到假冒网站。
发现青年学者,提高青年作者学术信心,培养青年作者群。笔者稍微整理了一下首次在本刊公开发表论文,目前在学术界或实践领域有一定建树的学者,代表性的有李爱国在1997年第3期发表的《文献检索课改革势在必行——兼谈东南大学“文献检索课”教学实践》、储节旺在1997年第3期发表的《期刊信息开发策略探析》、赵乃瑄在1998年第3期发表的《高校图书馆期刊采购工作中的取舍策略》等。尚有大量作者因为处女作在《学刊》正式刊发,极大提升了其学术写作的信心和对图书情报事业的热爱。
《学刊》大部分作者为图书馆馆员,因此,本刊特别重视图书馆馆员作者群培养。鼓励馆员结合工作实践,对相关问题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从机构角度看,对未在本刊发表过论文的图书馆馆员来稿,在保证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优先录用。另外,在馆员参与的学术论坛和业务交流会上,推介《学刊》选题,并优先发表征文获奖论文。
除此之外,《学刊》还积极应对传播环境的变化,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等平台,及时上传电子版期刊,利用学术会议、知名自媒体等宣传刊物,以吸引并留住读者、作者。
《学刊》是一个成长中的专业学术期刊,一直伴随着学科的发展而进步。随着指导思想的不断创新、学科的日益交叉融合、技术的不断演进,《学刊》在办刊风格、内容选择乃至刊物设计上,也将会呈现新面貌新气象。作者是期刊的生命线,不断提升作者的投稿体验是《学刊》始终坚持的工作目标:与作者一起共创价值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