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雨 顾 蕊 周柏萍
(山东健康集团枣庄中心医院/手术麻醉科 山东 枣庄 277000)
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为肺癌,致残率较高,目前尚不明确发病因素。近几年来,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给人们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临床治疗肺癌患者以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为主,具备术后恢复快、切口小等优势,然而,手术过程中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疼痛,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患者术后恢复。临床多采用阿片类镇痛药物予以处理,以减轻手术产生应激反应,但经临床研究证实效果较差,且容易引发不良反应。有研究指出,肺癌手术患者实施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效果显著[1]。本研究选取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肺癌患者100例,对其实施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探究其临床应用效果,现详细报告内容如下。
1.1临床资料
选取于我院接受肺癌手术患者100例,入院时间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根据麻醉方法将患者分为硬膜外阻滞组(n=50)与胸椎旁阻滞组(n=50)。硬膜外阻滞组男女比29:21,年龄43至72岁,平均年龄(58.46±4.37)岁,ASA分级:23例II级,27例I级。胸椎旁阻滞组男女比30:20,年龄44至75岁,平均年龄(59.31±5.23)岁,ASA分级:21例II级,29例I级。纳入标准:(1)经MRI与病理学检查均确诊为肺癌;(2)接受腹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3)ASA分级:I~II级;(4)各项临床资料齐全;(5)患者签署知情书,主动参与此次研究;(6)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审核且获得许可。排除标准:(1)麻醉药物过敏;(2)凝血功能障碍;(3)认知功能异常;(4)脏器功能严重不全;(5)伴有严重感染性疾病;(6)手术禁忌症。2组患者ASA分级、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硬膜外阻滞组患者予以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实施麻醉诱导,经口插入双枪支气管导管,对参数进行调节,脑电双频指数:40至60,呼吸末CO2:35至45mmHg,追加顺苯磺酸阿曲库铵(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869,规格10mg),用药剂量0.03~0.06mg/kg,充分考虑患者体重情况予以液体补充5mL(kg·h),泵入丙泊酚注射液(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55,规格20ml),吸入七氟烷(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172,规格120ml)、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200,规格1mg),维持患者呼吸通畅。
胸椎旁阻滞组患者予以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取患者仰卧位实施麻醉诱导,于手术区域取适宜胸椎旁间隙实施神经阻滞,常规消毒后于目标椎旁间隙棘突外侧约5cm处放置超声高频探头,确定肋间隙、壁层胸膜以及肋骨位置,向脊柱方向移动探头,确认横突位置后,应用平面穿刺法将患者皮肤刺破,回抽未回血后,实施局部麻醉,用利多卡因(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147,规格5ml),在超声引导下,保证针尖到达横突处,退针期间要对进针方向进行调整,置于椎旁间隙,待回抽未回血后,予以罗哌卡因(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716,规格75mg),若胸膜移动提示成功阻滞,观察10min,对麻醉平面进行确定,取患者仰卧位。
两组麻醉诱导方式:取患者平卧位,0.6~0.9mg/kg罗库溴铵,0.4μg/kg舒芬太尼,1.0~2.0mg/kg丙泊酚,0.05mg/kg咪达唑仑。术中麻醉维持予以0.1~0.2μg/kg瑞芬太尼,4~6mg/(kg·h)丙泊酚。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进行记录。
麻醉药物用量:详细记录2组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以及丙泊酚用量。
平均动脉压:分别于麻醉前、手术0.5h、术后1h及术后6h对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进行检测。
心率:分别于麻醉前、手术0.5h、术后1h及术后6h对2组患者心率进行检测。
疼痛:分别于麻醉前、术后1h及术后6h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分值0至10分,患者评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剧烈。
不良反应:对2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嗜睡、呕吐、恶心。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各项数据对比均由统计学软件完成,采用软件以SPSS25.0统计学软件,t用于对比2组手术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平均动脉压、心率及疼痛,χ2用于对比2组不良反应,当P<0.05时表明有统计学差异。
2.1 2组手术时间与麻醉药物用量对比分析
2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2组瑞芬太尼、丙泊酚、舒芬太尼用量对比,胸椎旁阻滞组明显较少,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时间与麻醉药物用量对比分析
2.2 2组平均动脉压不同时间点对比分析
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麻醉前、术后6h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0.5h及术后1h对比,胸椎旁阻滞组较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平均动脉压不同时间点对比分析
2.3 2组心率不同时间点对比分析
2组患者麻醉前心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0.5h、术后1h及术后6h对比,胸椎旁阻滞组较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2组心率不同时间点对比分析
2.4 2组疼痛不同时间点对比分析
术前2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h及6h对比,胸椎旁阻滞组较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2组疼痛不同时间点对比分析
2.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分析
胸椎旁阻滞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与硬膜外阻滞组20.00%对比,胸椎旁阻滞组较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表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分析[n(%)]
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为肺癌,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3]。临床治疗肺癌以根治性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作为应激反应的一种,加之使用麻醉药物,给患者机体带来一定损伤[4]。因此,根治术治疗肺癌时,应合理运用麻醉方式。
肺癌根治术治疗时通常采取全身麻醉方式,能够起到较好麻醉效果,然而,术中为了提高镇痛效果,需要应用大量阿片类药物,不仅容易引发不良反应,还给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带来一定损伤[5]。硬膜外阻滞麻醉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给患者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带来一定影响,导致其出现较大波动[6]。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指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麻醉效果较好,可减轻患者疼痛,不会导致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出现较大波动[7]。本研究结果表明,麻醉前、术后6h平均动脉压对比,无差异,手术0.5h、术后1h对比,胸椎旁阻滞组较硬膜外阻滞麻醉组高。提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麻醉不会给患者带来较大损伤。研究结果表明,麻醉前2组心率对比无差异,手术0.5h、术后1h及术后6h对比,胸椎旁神经阻滞组较高。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够准确测定测定神经深度,随后应用局麻药物,可起到较好止痛效果[8]。本研究结果表明,麻醉前2组疼痛对比,无差异,术后1h及术后6h胸椎旁神经阻滞组明显较低。另外,胸椎旁神经阻滞起到较好止痛效果,可减少麻醉药物使用,且大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肺癌手术患者实施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起到较好镇痛效果,且不会导致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出现剧烈波动,减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