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小平
凌晨四点,大多数人还在梦乡,城市却早已醒来。
做早点的人起得早,炸油条的,磨豆浆的,忙个不停。早市也开始了,红的辣椒、绿的香菜、黄的甜瓜,五颜六色的果蔬堆放在小街两旁,令人惊艳。
我信步来到家附近的早市,这里的长街平时悄无声息,随着晨晖铺满天际,也变得像大锅里的酸菜炖血肠般逐渐升温,香气四溢。这时,小区的王奶奶推着自行车已经准备回家了。几十年前,她就是推着自行车逛早市的,那时推自行车是为了把萝卜、青菜装进车筐里,后来她腿脚不方便了,自行车便成了拐杖,帮她掌握着平衡。她说:“推着车子逛趟早市,就当锻炼了。”早市,不知不觉成为附近老年人的养生运动场。
来到西街,李家烧坊的十多个大酒坛已经摆在了路边,“纯高粱酒,手工酿造”八个大字十分醒目。从十元到一百元,不同的价格也标志着酒的不同品质。酒坛旁边的蓝牙音箱里传出“别让我一个人醉”的歌声,老板李志广熟练地从酒坛里舀出十舀白酒,最后不忘再加半舀,能装十斤酒的塑料壶马上就被灌得满满登登。“十斤大板烧,两百块。”他将塑料壶递给客人,不一会儿,蓝牙音箱里的歌声停了,传出“两百元已到账”的女声。
闲下来的时候,李志广也会操起话筒唱上两段,他那极具穿透力的歌声一出来,人们瞬间就聚集过来了。早市的欢乐,是由很多个李志广带来的,他们的歌声,赋予了早市更动听的灵魂。
“今天的茭白有点软,不新鲜了,你再给便宜点。”那边,楼下的李奶奶正在与小摊贩“激烈交火”。她干了一辈子营业员,退休后,每天早上都要来“猎取”新鲜食材,把一天的伙食安排妥当成了她的新工作。深谙买卖真谛的她,能从早上六点钟砍价到七点钟,就为了买到便宜几毛钱的茄子。
对于自己在早市“砍价江湖”上的响亮“名头”,李奶奶毫不介意,反正有的是时间,砍价嘛,就是慢慢磨。即使价格砍不下来,她也不气恼:“生意不成仁义在,干啥都不容易,相互理解就好。”相互理解,正是早市繁盛的根本所在。
没想到的是,在一个卖瓠瓜的小摊,我偶遇了儿子班上的同学乔乔,他也跟着父母来了。他们一家来自南方,平常在北方超市难得一见的南方菜,在早市却可以买到。他们买了瓠瓜、荆芥、苋菜回去,瓠瓜可以炖腊肉,荆芥用来拌面,苋菜清炒就好。看着苋菜的红色汤汁在盘子里荡漾,心底对家乡的思念便化作了食欲,早市,是他们慰藉乡愁的解药。
八点刚过,小摊贩们一个个离去,喧闹已久的早市开始沉寂下来,而整个城市进入更加忙碌的节奏,大街上已是车水马龙。
迟子建说:“无论冬夏,为哈尔滨这座城破晓的,不是日头,而是大地卑微的生灵。”早市熙熙攘攘的人群,是城市里微小的细胞,为城市破晓的,正是早市中的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