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永 易志强 陈强文 谭 斌
(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东山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湘潭 411400)
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有水田44505.2hm2,连续5 年进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湘乡市发力推动“单改双”取得显著成效,2020 年湘乡早稻生产面积占到总水稻面积的69.07%,达27113.3hm2,比2019 年增加16900.0hm2。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针对制约水稻产业持续发展的“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安全”3 个短板,聚焦水稻产业。2016 年至今,湘乡市东山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原农业技术推广站)历时6 年,探索研究了湘乡市早稻软盘育秧及早稻绿色高效配套栽培技术,该技术从品种选择、育秧管理、病虫的绿色防控等方面,集成优化了便于广大种植户掌握的配套栽培技术,以期为湘乡市水稻绿色、高效生产提供实践参考。
1.1 品种选择选用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质、高产、抗性好且低镉积累的品种或组合。早稻选用生育期较短的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05~110d,如锦两优8 号、株两优819、松雅早1 号。锦两优8 号在湘乡的全生育期为108.5d,每667m2产量为503kg;株两优819 的全生育期为105d,产量为486.5kg;松雅早1 号为常规稻品种,为三等优质米品种,全生育期为108.2d,产量为495.6kg。
1.2 秧床准备选用避风向阳排灌方便的田块作苗床,深翻20cm 以上,有利于打破土壤表面板结层,优化土壤结构,清除残茬杂草、消灭寄生在土壤中或残茬上的病虫害[1]。深翻耕后,精细整地,耙田后施用51%史丹利复合肥(N-P2O5-K2O 为30-10-11)25kg/667m2作基肥。5d 后整平分厢,厢面施壮秧剂,秧厢宽1.5m,厢沟宽约0.2m,沟深0.13m 左右。厢面横摆2 块秧盘,做到盘与盘衔接无缝隙,软盘与床土间不留空隙,不悬空。塑料软盘应符合NY/T 390—2000《水稻育秧塑料钵体软盘》的规定,软盘上放营养泥,即用肥沃无鲜草的沟中田泥与一定比例水搅拌和成稀泥,用粪勺舀上秧盘,用扫帚扫平营养泥,沉实2~6h 待用。
2.1 种子处理常规稻种子先用清水浸12h,沥干后用咪鲜胺500 倍液浸种12h,再将消毒后清水洗净的种子放清水中继续浸种至吸足水分。杂交种子先浸8h,沥干后再用咪鲜胺浸种消毒12h,然后洗尽药液再少浸多露至种子吸足水分。
2.2 适时播种于3 月中旬播种,常规稻每667m2大田用种量为6.0kg,准备353 孔秧盘100 盘;杂交早稻大田用种量为3.0kg,均采用哑谷不催芽播种。
2.3 秧田管理早稻软盘育秧在苗床平整后,摆好秧盘,嵌入厢面泥内。秧盘摆平后,将厢沟内营养泥用粪勺舀上秧盘扫平,沉实后均匀播种,种谷播后一样扫平,保持秧盘表面无种谷无泥,以保证秧苗不粘连,立拱盖膜。出苗前保温保湿,出苗后膜内温度控制在25~32℃之间,超过35℃时及时通风降温。以适温保湿促壮苗,膜内温度控制在20~28℃之间。成苗期厢面保持湿润,膜内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2.5 叶期施断奶肥,3 叶龄时及时揭膜通风炼苗。炼苗时分步分次进行,由少到全部地揭膜,揭膜前厢沟内灌水至平厢面。
秧苗3.5~4.5 叶抛栽,每667m2抛栽2 万穴以上,第1 次整坵抛70%,剩余30%再补抛均匀。抛后按3.5~4.0m 宽牵线分厢,捡出工作行,工作行宽度在25~30cm 之间。
4.1 合理施肥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方案确定氮、磷、钾(N-P2O5-K2O)用量,并要求有机肥占总施肥量的50%,化肥的施用应符合肥料合理使用准则的规定。利用覆盖、翻压、堆沤等方式合理利用绿肥。推广使用禽畜粪便与农作物秸秆、磷肥堆沤腐熟的有机肥堆肥和商品肥料。合理利用猪-沼-稻生态种养产生的沼渣和沼液。
4.2 肥料施用时期及施用方法前茬为冬种绿肥的早稻,3 月下旬撒施生石灰100kg/667m2,降低土壤酸度和土壤重金属活性,达到提升耕地质量与修复治理污染耕地及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的目的。然后实行深翻耕,深度保证20cm 以上,4 月中旬大田翻耕耙平后,每667m2施用史丹利复合肥(N-P2O5-K2O 为30-10-11)20kg,早稻抛秧后4~6d 施尿素4kg,晒田复水后施尿素3kg、氯化钾5kg。
前茬为冬闲的早稻,3 月下旬每667m2撒施生石灰100kg 翻耕,保证深度20cm 以上,4 月上旬再次翻耕后施用有机肥或堆肥200kg,或沼肥500kg,4 月中旬耙田时施用含量为51%的史丹利复合肥(N-P2O5-K2O 为30-10-11)20kg,早稻抛秧后4~6d施尿素5kg,晒田复水后施尿素3kg、氯化钾5kg。
4.3 水分管理优化水分管理,提高水稻的千粒重和产量,显著减少稻米对重金属的吸收,降低稻米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水分管理的技术要点:在水稻分蘖盛期前实行浅水灌溉,以后进行淹水灌溉,保持田面水深2~5cm,特别是水稻抽穗至乳熟期保障深水达3~5cm(在异常高温或低温天气下,深水也是抵御异常气温危害的有效措施),收割前7d 断水,达到协调土壤供气、供肥目的,改善水稻生产的温湿度,建立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田间小气候,同时具有灭虫、除草的辅助作用,这是与传统管水截然不同的方法,可以使水稻形成更好的产量和品质。
4.4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2],辅以化学药剂防治来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的行为。
生态控制 实施健身栽培[3],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等;稻田全面实行稻草秸秆还田;推广春季深水灭螟蛹、推广田埂种植豆类作物。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稻田蜘蛛、青蛙、绒茧蜂、赤眼蜂、姬小蜂等天敌。稻田养鸭控虫草,在水稻分蘖期到抽穗期稻田放养江南水鸭的雏鸭,每667m2放养10 只左右。用性引诱剂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即在成虫羽化始期,全面放置二化螟或稻纵卷叶螟性诱捕器。对于二化螟,每667m2放置1 个,即每个诱捕器之间的距离为28m,诱芯高于水稻顶端0.1m(水稻穗期),或离地面30~50cm(水稻分蘖期);对于稻纵卷叶螟,每667m2放置2 个,田间诱捕器两两之间的距离是20m,诱芯位于稻株顶端以下0.1~0.3m。
物理防治 采用棋盘式布局频振式杀虫灯,用来诱杀二化螟、大螟、稻螟蛉、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飞虱等鳞翅目、同翅目害虫。杀虫灯安装时底端离地高度1.5m,灯距180m 左右,单灯控虫面积2.3~3.0hm2。成虫发生期天黑开灯,凌晨1:00-2:00关灯,定期清扫灯具上的虫灰。
药剂防治 农药使用必须严格控制施药量、安全间隔期和施药次数,做好施药安全防护,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农药品种。生产种植过程中,如实做好生产记录,农药的使用除记录农药来源、登记证号、使用目的、使用方法、施药日期和用量外,还应及时检查防治效果。基地明确专人负责档案记录和管理。
及时防治稻瘟病,当水稻分蘖期田间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或易感品种在穗期遇上了长期低温阴雨天气时,每667m2用25%吡唑·醚菌酯16mL兑水30kg 均匀喷雾。在早稻封行时防治纹枯病1次,每667m2用阿米妙收(苯甲嘧菌酯)2 包,兑水30kg 喷雾。
虫害防治方面,在卵孵化初盛期每667m2用康宽(20%氯虫苯甲酰胺)10g 兑水30kg 喷雾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水稻分蘖盛期用10%佰靓珑(三氟苯嘧啶)16mL 兑水30kg,可以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2 次病虫害防控时加入重金属叶面阻控剂一并喷施,降低稻米镉吸收。
草害防治 采用人工除草、养鸭治草等法防除。杂草密度高的稻田根据栽培方式选用适合的除草剂,抛秧田采用苄嘧磺隆·乙草胺复配剂在抛栽后3~5d 拌尿素一起撒施;千金子和稗草密度高的丘块,分别选用10%氰氟草酯(千金)、25%五氟磺草胺喷雾防除。
4.5 适时收割于7 月10-12 日,水稻成熟度为90%左右即可收割。尽量做到品种不混收,不同品种稻谷分收分晒,且不在公路、沥青路面及粉尘污染严重的地方晒谷。收割后,稻草直接粉粹还田。
收割后及时晒干,如遇阴雨天气时应及时用烘干机烘干,待稻谷含水量在12.5%~13.5%时,即可入仓贮藏。在避光、干燥,有防潮、防鼠设施的地点贮藏,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发霉、易发潮、有异味的物品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