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生产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

2022-11-17 02:36侯慧波李树强张亚男
中国种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玉米生产

侯慧波 李树强 张亚男

(新疆华夏农业有限公司,乌鲁木齐 830000)

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生产是我国推进粮改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玉米种植收益的重要途径。在新疆大力发展畜牧业背景下,要解决“粮-饲”争地的矛盾,就需要充分挖掘富裕的光热资源,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大力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的生产。前人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了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的可行性,但对复播青贮玉米产业的实际运行现状研究得不够。本文除了全面分析新疆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生产的必要性,还重点探索了目前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生产实际面临的挑战和存在问题,从政策和产业角度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产业上游的青贮玉米种子企业、中游的种植者、农资、农技、农机服务商和下游的青贮饲料收储企业、养殖企业都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供参考。

1 大力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生产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1.1 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生产的意义

1.1.1 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热资源充足,人工灌溉,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是我国玉米高产潜力最大的种植区域,也是我国发展畜牧业的优势区域。北疆地区年均≥10℃积温2500~3500℃,无霜期140~170d。据资料记载,在北疆地区膜下滴灌技术广泛应用于种植冬小麦,使得冬小麦提前成熟,早熟冬小麦成熟收获后尚有≥10℃的活动积温2000~2200℃,无霜期95~100d,≥15℃的持续日数80~85d,为复播青贮玉米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研究表明,与单季种植模式相比,“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双季种植模式的全年干物质生产率提高了84.8%、周年干物质产能提高了87.8%,年总辐射利用效率提高了87%,年总有效积温利用率达103%。与春播相比,复播青贮玉米太阳总辐射生产率和温度(每℃)生产效率分别提高0.12g/MJ 和0.7kg/hm2[1]。

1.1.2 充分利用水资源新疆冬小麦收获后,通过免耕技术复播青贮玉米,可利用原有的滴灌系统灌溉,不但能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提高青贮玉米产量,这种耕作方式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滴灌麦后复播青贮玉米这种“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发展[2]。

1.1.3 复播青贮玉米的生产效率较高植物的生长发育呈“S”型曲线,即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生长速度表现为“慢-快-慢”。籽粒玉米在灌浆期随着籽实的成熟,叶片会逐渐衰老,光合能力逐步减弱。而青贮玉米的收获物为其营养体,当其处于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此时收获的玉米叶面积指数仍然较大,光合能力减弱幅度较小。此外,在光合产物从源到库的转化环节,青贮玉米无需耗费大量能量将光合产物转化为糖类、油脂或蛋白质,因此,比籽粒玉米大幅节省光合碳水化合物的消耗[3]。

1.1.4 缓解“粮-棉、粮-油、粮-经”争地的问题复播玉米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能相对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在此基础上增加复播青贮玉米的种植,既稳粮保棉又增加饲草料种植,为养殖企业提供了优质饲草料,缓解垦区粮、棉、草争地的矛盾。

1.2 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生产的经济价值

1.2.1 青贮玉米作为饲料的发展前景广阔玉米是典型的C4 作物,具有种植地域广、生产能力高、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用途广泛等特点,是全球三大粮食作物之一,被誉为高产、工业原料和饲料之王[4]。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已由二元结构(粮-经)向三元结构(粮-经-饲)转变,其中作为饲料用途的青贮玉米,具有生物产量高、营养价值高、全株青贮、生产成本低、贮藏期长等优势,是发展草食家畜养殖业最重要的原料[5]。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直接带动了肉、蛋、奶类在食物结构中比例的增加,因此,作为重要饲料来源的青贮玉米,其生产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在发达国家,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主要用作为奶牛必备的基础饲料和肉牛(羊)的常规饲料。美国每年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约在300 万~500 万hm2,占玉米种植面积的20%左右,生产出的青贮饲料价值总额约为15 亿美元;欧洲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00 万hm2,约占玉米种植面积的80%;卢森堡、瑞典等国家全部种植青贮玉米,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早已实现。而目前我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为100万hm2左右,仅占玉米种植面积的5%,其中复播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目前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转型的过程。在我国,收获的玉米籽粒70%用于饲料,玉米籽粒与秸秆混合饲喂同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相比,所提供的饲料总量、营养价值、消化吸收率尤其是饲料回报率都相差甚远[6]。

1.2.2 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生产是提高肉、乳制品质量的关键所在青贮玉米饲料的能量和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青贮饲料,且粗蛋白质含量较高,在畜牧业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7]。目前,中国牛肉难以出口到欧美国家;日本、韩国牛肉价格与中国牛肉价格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从前几年中国顾客超量代购国外奶粉、内地游客到中国香港旅游大量购买奶粉等事件反映出我国的畜产品质量同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地区仍有较大差别,而这一差别与没有足够的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料保障密不可分。2008 年轰动全国的石家庄“三鹿奶粉事件”暴露了没有足够的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料导致牛奶营养含量不达标问题的严重性,这些教训告诫人们,发展青贮玉米对于提高我国草食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研究资料表明:饲喂青贮玉米秸秆,饲料成本可降低4.97%,产奶量增加13.8%。饲料组合饲喂奶牛比对照组每天提高收入7.87 元/头。奶牛在泌乳阶段,按不同需求配制精饲料并提供青贮料,比饲喂单一配合精料和未用青贮饲料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8]。

1.3 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生产的生态价值我国原先的草原畜牧业主要是草地放牧型畜牧业,草原长期超载过牧导致草地退化沙化严重,载畜量降低。而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使草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更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优质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放牧型畜牧业必须向舍饲畜牧业转化,种草养畜、舍饲圈养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9]。由此可见,种植生物产量高、饲料回报率高的青贮玉米将成为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前些年推出“退牧还草”和“粮改饲”的政策,意在减少草食畜牧业对天然草地的压力,使草地植被得以休养生息,达到恢复草地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并通过增草增畜实现增肥增地力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10]。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全国很多地区雾霾加重,我国东北及京津冀地区玉米和小麦收获籽粒后秸秆就地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形成雾霾,又产生环境污染;如果将青贮玉米全株一次性收获利用,不仅可避免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以生产优质的青贮饲料,促进草食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这是符合我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4 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生产的政策支持

1.4.1 政策背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国家在生产政策、资金、技术和品种资源等方面相继出台措施和办法,大力促进复播青贮玉米生产。2020 年9 月14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要健全饲草料供应体系。因地制宜推行粮改饲,增加青贮玉米种植。2021 年4 月19 日农业农村部印发《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在重点任务中提出,要增加优质饲草供给。每年落实“粮改饲”面积100万hm2(1500 万亩),补助收储优质饲草4500 万t,增加青贮玉米、苜蓿、燕麦、黑麦草等优质饲草料供给。2021 年4 月22 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联合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1 年)》,在鼓励投资的重点生产和领域中提出,发展现代种养业,要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发展青贮玉米、高产优质苜蓿等饲草料生产,发展草食畜牧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20-2025 年)》中提出,要推进稳粮、优棉、促畜、强果、兴特色,将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进一步集中,在全疆16 个县市开展肉牛肉羊生产发展示范。其主攻方向:一是在保护核心产能的前提下,合理引导玉米结构调整,由过去的粮食为主转向鲜食、高蛋白、饲料、青贮及加工等多样化发展。北疆地区重点抓好优质专用加工型玉米生产基地建设,保障食品、饲料以及精深加工企业所需原料供给。南疆地区重点抓好玉米品种更新,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抓好玉米秸秆加工利用、颗粒饲料调制技术集成与示范,突出保障畜牧业饲草料供给。二是根据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要求,进一步扩大粮改饲试点规模和范围,因地制宜发展粮饲兼用的稳产、高产、优质玉米和青贮玉米,就地加工转化,为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来源。其发展目标:到2022 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发展到96.7 万hm2(1450 万亩)左右,粮饲兼用玉米90 万hm2(1350 万亩)左右。到2025 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00 万hm2(1500 万亩)左右,其中饲用玉米93.3 万hm2(1400 万亩)左右。

1.4.2 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生产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20 年以前我国粮食价格低迷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成本高,与国际市场价格比没有竞争优势,难以出口。农民种植玉米卖粮难、收入低,国家推行粮改饲后,种植青贮玉米发展草食畜牧业,能实现转化增值,提高生产效益。目前,在新疆种植复播籽粒玉米,自然条件好的区域每667m2产玉米600kg左右,产值为1000 元左右;种植复播青贮玉米产青贮饲料3.5~4.0t,每t 平均销售价400 元,产值达到1400~1600 元,能增加收入400~600 元。全株青贮玉米饲喂草食家畜,实现过腹转化增值,效益更加明显。种植全株青贮玉米,每667m2产青贮饲料4t,可养1 头基础母牛,一年保证得1 个牛犊;而不喂全株玉米青贮饲料,3 年得2 个牛犊,产犊率相差30%~50%。实际生产中,饲喂全株青贮玉米与饲喂黄贮相比,每头奶牛年增产鲜奶1000kg,且节省1/5 的精料,按目前市场奶价计算,每头奶牛提高效益4000~5000 元。同时还能够增强奶牛的免疫力,提高乳脂率,延长奶牛的泌乳期。肉牛育肥喂全株青贮玉米日增重1.5kg,喂黄贮日增重1.0kg,相差0.5kg。一头育肥牛从入栏到出栏一般需要4 个月,喂全株青贮和黄贮相比,每头育肥牛可增重60kg,全株青贮喂羊,受胎率可提高22 个百分点,成活率提高9.7 个百分点,育肥羊日增重提高85g,育肥期按2 个月60d 计算,每只羊增重5kg 以上。种植周期短、成熟快、产量高、效益明显是复播青贮玉米种植者总结出的最直接特点。显而易见,发展青贮玉米生产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农牧民脱贫攻坚和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4.3 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生产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必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振兴种业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提升主粮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畜牧业角度看,优质饲草料供应不足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饲草料成本约占养殖成本的70%。近年来,我国牛羊产品市场需求强劲,价格持续坚挺,但优质饲草严重短缺。而培育优质青贮玉米品种和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生产就是解决我国不断增长的“奶罐+肉库”问题,摆脱优秀青贮玉米品种被国外“卡脖子”的不二之选。

2 新疆复播青贮玉米生产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2.1 复播青贮玉米种植成本不断提高近几年,受到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增加、生产资料涨价和青贮玉米出售价格剧烈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青贮玉米种植者的净利润下降,对青贮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玉米生产价格的提高以及净利润的下降已经成为影响青贮玉米生产发展的主要问题。

2.2 复播青贮玉米品种育种技术落后,品质参差不齐青贮品种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1986-2003 年间饲草、兼用(黄贮)阶段和2004-2017 年青贮专用、全株青贮阶段[6]。品种发展方向是由以鲜重为主要指标的青饲阶段转向以产量、品质并重的青贮阶段。2011 年国家发布了GB/T 25882—2010《青贮玉米品质分级标准》,主要依据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淀粉、粗蛋白的含量将青贮玉米品种按品质分为3 个级别。2017 年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里规定了青贮的品质、生物产量、稳定性、适应性、抗倒性和抗病性,将青贮玉米的生育期、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稳产性和品质全部纳入考察范围,进一步细化了青贮玉米的考核指标。2021 年国家玉米审定标准修订版中增加了持绿性和叶斑病指标要求。我国今后青贮玉米发展的方向是以粮饲通用型青贮玉米、专用型青贮玉米为主,逐步减少黄贮、淘汰粮饲兼用型玉米。目前,市场上推广的所谓粮饲兼用型玉米其本质是晚熟籽粒玉米的再推广,以致于阻碍了粮饲通用型青贮玉米、专用型青贮玉米品种的推广。因此,需要给推广者和种植者澄清概念,区分清楚各类青贮玉米的不同利用途径和经济价值。

我国青贮玉米育种研究起步较晚,专用青贮玉米种质资源积累不足,优质青贮玉米种质资源匮乏,目前我国的青贮玉米育种技术比发达国家落后,育出品种较少;从事青贮玉米专业育种人员偏少,缺少专业育种团队,投入不足,除黄淮海区域外,在高寒、早熟区和复播区未开设早熟复播青贮玉米的审定试验,也几乎没有审定的复播青贮玉米品种。

2.3 复播青贮玉米配套栽培技术还不完善由于复播青贮玉米的生长期处于气温由高到低阶段,其生育期短,且生长量大,极易发生病虫害,因此,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需要结合当地种植的前茬作物、前茬水肥、前茬病虫、收获机械和收储单位的要求等诸多条件,因地制宜制定配套栽培技术,以达到降低能耗、绿色环保、节本增效和扩大种植收益的目的。目前,国内针对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品种、播期、密度、肥料和水分等分支方向,一般局限于某一省份或地区,而将所有影响因素综合考虑来进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尤其是针对某个具体品种的综合配套技术),及对相应青贮品质的研究案例还鲜见报道。另外,针对复播青贮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也比较少,而茎叶类病虫害是造成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降低的主要原因,不可忽视。

2.4 复播青贮玉米产业链还未完全形成目前,青贮玉米散户种植、大户订单种植和养殖企业种植几种形式并存。散户种植成本高,种植产量和效益不稳定,有的以自用为主,有的以出售给下游养殖企业为主。大户的技术实力雄厚,投入和产出有保障,不担心销售问题,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小,收益较好,但大户也存在技术投入不足,单纯依靠规模博取效益的问题。养殖企业种植以特定品种为主,主要满足企业自身饲料种类的合理配比。遇到灾害年份,青贮产量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养殖企业会抬高收购价,给散户们带来一时的高收益。大型养殖企业在本地饲草料原料不足、难以承受高价原料的情况下,会通过收购籽粒玉米加黄贮秸秆或从外国(地)进口饲草料来缓解成本压力。但在丰年情况下,养殖企业会压低价格,优先保证订单收购,有订单的大户们则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小,而散户们的收益严重受损。养殖企业在农资投入方面也存在过量的现象,这也间接降低了种植收益[11]。

另一方面,青贮玉米主要有窖贮和裹包两种加工方式,虽然两者加工的饲料品质差异不大,但裹包的经济效益远高于窖贮,这需要种植者和收购企业做出明智选择。青贮玉米加工企业与饲草(苜蓿、燕麦和小黑麦等)加工企业相比在成本和质量竞争力上有优势,但营销竞争力不强。针对这些现状,目前仍需要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主体加大推广营销[12]。

3 新疆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生产的应对措施和改进建议

3.1 找准定位,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努力提高复播青贮玉米占比据统计,目前新疆复播玉米种植面积在26.7 万hm2(400 万亩)左右,但复播青贮玉米占比仍较低。随着产业政策红利的释放,养殖企业在青贮种植的主产区纷纷建立了青贮收储设施,社会化农机收获服务也得到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扶持,占用青贮成本较大的机械收获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复播青贮玉米优势生产区的当地政府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种植者由种植复播籽粒玉米向复播青贮玉米转型。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经营集约化、品种专业化、管理作业统一化、农资采购和技术服务社会化、病虫防治一体化、种植规模化和青贮收获订单化,最终实现复播青贮玉米种植比例提升,种植效益大幅增加。

3.2 选育专用、优质、高产的复播青贮玉米新品种,推进品种更新欧美发达国家专用青贮和粮饲通用型青贮分别占四成和六成左右,我国要选育优质复播青贮玉米品种,必须要坚持引进与改良相结合、传统育种技术与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专用青贮和粮饲通用型青贮相结合、春播晚熟类型和复播早熟类型相结合、注重多穗型性状和持绿性强性状相结合、产量与品质相结合,从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和鲜食甜、糯玉米等类型中挖掘优良性状。国家级或省级青贮玉米试验中建议设置多个对照品种,用以鉴别不同用途的青贮品种。除了春播组青贮玉米试验,还建议增加设置不同熟期(例如在新疆增加早熟复播青贮玉米组等)的青贮玉米试验,以便于各地选出适宜当地种植和收割期限的优良青贮玉米品种。品种审定部门应严格审定标准,对已经审定但未进行推广的品种,到达一定时限后必须清理出市场,为新品种审定和推广扫清障碍。作为种子推广主体的企业,要以新品种为核心,开展一系列的配套技术服务,通过“良种+良法”合理配套,实现复播青贮玉米产量、品质和收益的最佳组合。农业执法部门要净化市场环境,加大查处力度,彻底杜绝假、冒、套、散种子对种植者权益的侵害,保障种植者能购买到货真价实的种子产品。

3.3 以降本增收为导向,开展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技术研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青贮玉米(尤其是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技术,应该考虑光热资源富余量、土壤类型、种植制度、前茬影响、品种生育期、丰产性和品质、病虫防控、水肥运筹、收获时机和收获机械,因时、因地、因品种开展基于青贮收获效益最大化的针对性研究。通过选用适宜品种、合理规划种植、科学水肥运筹、绿色防控和适时收获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必将是今后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生产的必由之路。

3.4 产业链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实现长久合作多方共赢种植大户应该多尝试新的种植技术、新理念,用更科学的方法组织农业生产,同时选择适当的储存方法,适时出售,以提高青贮玉米价值。散户们应该在青贮种子供应和收割等环节,联合起来与种子供应商、农机服务商谈判,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自身成本,缩小与种植大户的收益差距。养殖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应该在生产资料投入上进行精量控制,做到科学投入,减少成本。

政府应积极引导青贮种植者和收购商建立种植订单,制定严格的定价、约束和保障机制,形成稳定的制约机制,限制收购企业的随意定价,监督种植者的种植产量和品质,平衡各方的利益分配,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同时引入种植灾害保险和养殖饲草料供应保障机制,使农机服务和青贮收购经纪人等主体都能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壮大。全株青贮玉米作为优质饲料在畜牧业发达的欧美国家被广泛使用,形成了完整、高效的产业链,种养充分结合,农户与养殖场之间开展订单种植和收购,同时培育经纪人,保障种植者的利益,种出来就能卖出去,就能获得较好收益。同时,养殖企业利用全株青贮玉米不仅能大大提高产奶量,而且能大大提高奶的品质,使养殖企业获取更大效益,乳品企业也有了高品质的奶源。因此,我国乳业必须走产业间企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实现多方共赢的发展模式[6]。

在新疆,发展复播青贮玉米生产是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地区良好的下茬选择之一,它能最大限度利用富余光热水气资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贮玉米和复播青贮玉米生产在新疆的很多地区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还有进一步优化、升级和提升效益的空间。种子企业要抓住机遇,选育优质的复播青贮玉米新品种,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种植者需要提高认识和市场参与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抓手选择品种,主动与养殖企业对接产品销路。养殖企业要对饲草料供应进行长远规划,降低原料成本,通过“种植+养殖”或订单收购等方式减少原料波动带来的损失。

猜你喜欢
玉米生产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阿宽的生产小组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为什么玉米长“胡须”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
食品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