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飞 高美凤 曹月琴 王晓峰 夏莲红
(上海市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上海 201199)
杂交粳稻“秋优23”是由上海市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用不育系“秋丰A”与恢复系“R23”杂交配组而育成的杂交一代新组合,于2018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沪审稻2018005)。该品种经过多年多点示范种植,表现为杂种优势强、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较强、较抗稻瘟病和条纹叶枯病等病害、穗大粒多、产量高、米质优良,可在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杂交水稻制种是一项技术要求高、工作程序较为繁琐的技术工作。多年来,杂交制种均以人工操作为主,劳动强度大且花工较多,制约了杂交制种的经济效益及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为提高“秋优23”的制种产量,降低该品种的制种劳动强度,进而促进该品种的进一步推广种植,近几年笔者进行了“秋优23”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最终形成了“秋优23”全程机械化高产制种技术,不仅实现了全程(父母本育秧与插秧、 割叶、喷施“920”、杂交授粉、种子收割与烘干、种子精选等)机械化,还取得了每667 m2制种产量达150~180 kg的高产纪录,更是大大降低了制种劳动强度,从而显著提高了杂交制种的工作效率。现将杂交粳稻“秋优23”全程机械化高产制种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母本不育系“秋丰A”株高为94 cm,全生育期在155 d左右;主茎叶片数17张,叶片挺拔上举、开张角度小(尤以剑叶为甚),叶色呈淡绿色;分蘖能力中等偏上,穗层整齐,每穗总粒数为110~115粒,千粒重为28 g;开花习性好,不育性稳定,不育度达99.9%以上,每天开花时间在10:45—11:30,张颖角度较大,一般在35°~38°,十分有利于授粉;米质外观透明,无心腹白,适口性好。
父本恢复系“R23”株高在110 cm左右,植株挺拔,茎秆粗壮,后期青秆黄熟,全生育期在150 d左右,主茎叶片数为16~17张;分蘖能力中等,穗长在30 cm左右,每穗总粒数为220~230粒,结实率在95%以上,千粒重为26.5 g;每天开花时间在10:00—11:30,花粉量足;谷粒呈椭圆形,谷粒饱满,谷尖为紫红色。
经过多年种植并观察比较,“秋优23”杂交制种每667 m2产量达150 kg以上,母本需每667 m2有效穗数达14万~16万穗,每穗总粒数达110粒,每667 m2总颖花数达1 540万~1 760万朵(比父本多40%~45%),结实率达35%~40%,千粒重达26 g;父本需每667 m2有效穗数达5.0万~5.5万穗,每穗总粒数达220粒以上,每667 m2总颖花数达1 100万~1 200万朵。
制种田块要求隔离条件好(空间隔离间距在300 m以上;或异品种抽穗期相差20 d以上;或种植父本和杂交种进行隔离,其中与制种田相邻的田块只能种植父本进行隔离)、便于机械化操作、地势平坦、灌排方便、土质疏松、土壤养分含量较高。
父母本花期能否相遇是杂交水稻制种成败的关键,理想的花期相遇是指父母本盛花相遇或同时齐穗,而调节花期的主要手段是合理安排父母本播种期。根据父本“R23”和母本“秋丰A”的开花习性,要求制种田中父母本在同一天始穗或父本比母本早一天始穗,才能确保父母本花期完全相遇。因此,机械化制种的父本“R23”分2期播种,第1期于5月28日播种,第2期于6月3日播种;母本“秋丰A”于5月25日播种。
2.3.1 种子处理
播种前选晴天晒种1 d,以增强种子发芽势和提高种子发芽率及秧苗抗逆能力。晒种后用菌虫清300倍液浸种50~60 h。浸种后将种子平摊于秧盘内进行催芽,谷堆内温度掌握在35~38 ℃,不宜超过40℃,防止持续高温烧芽。
2.3.2 播 种
选择土壤肥力一致、排灌方便的田块作为育秧田。父母本均采用秧盘育秧,母本“秋丰A”每667 m2大田播种量为2 kg,每个秧盘的播种量为110~120 g,每667 m2大田播种17~18个秧盘;父本“R23”每667 m2大田播种量为0.75 kg,每个秧盘的播种量为110~120 g,每667 m2大田播种6~7个秧盘。秧盘下田后须用无纺布进行覆盖,以免基质失水而影响稻种发芽。
2.3.3 秧田水分管理
秧盘到田后立即灌水,保持秧沟有水,秧板无水但土壤湿润不发白。待秧盘内种子发芽齐苗后,立即灌水并揭去覆盖物,做到“竖苗薄板水、秧盘不露出”。待秧苗长至2叶1心时,秧田保持浅水层,以后每天灌溉新鲜水,确保秧苗茁壮成长。在插秧前1~2 d排除沟水,以利于起秧。
2.4.1 适龄移栽
具体移栽时间:母本秧龄为22~24 d,叶片数为5.0~5.5叶。一期父本秧龄为20~22 d,叶片数为4.0~4.5叶;二期父本秧龄为16~17 d,叶片数为4.0~4.5叶。
2.4.2 合理移栽,插足基本苗
采用插秧机移栽,且要求父母本同机栽插,父母本种植行比为2∶6,母本每667 m2栽插1.30万~1.35万穴,每穴栽2~3苗,确保每667 m2基本苗数达3万~4万苗;父本每667 m2栽插0.40万~0.45万穴,每穴栽2~3苗,确保每667 m2基本苗数达0.80万~1.35万苗(二期父本可与一期父本栽插在同一垄内,或每期单独插一垄,两期父本种植行比为2∶8,以增加种植穴数,提高父本基本苗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移栽采用机械化操作,故容易漏插缺苗。因此,在机插前,一定要提高整田精度;在机插时,要浅插、早管,从而防止母本缓苗期过长,影响母本花期;在机插后,要及时补苗,力保足够的母本基本苗数,为夺取制种高产打好基础。
2.4.3 大田肥水管理
机械制种田由于行距较大、秧苗较小,故要求“基肥足、追肥早且稳”,且要求施肥均匀,防止局部地块偏肥或偏瘦。一般每667 m2总用氮量折纯氮22~25 kg,氮肥运筹为基肥中纯氮用量占比为30%、分蘖肥中纯氮用量占比为60%(分蘖肥分2次施用)、穗肥中纯氮用量占比为10%。其中,基肥以施用有机肥及复合肥为主;分蘖肥以施用尿素为主,分别于移栽后5~10 d、移栽后20 d内施用;穗肥于8月初依据苗情和花期相遇情况酌情施用。
水浆管理具体为:做到寸水活棵、浅水分蘖,且要求薄水勤灌;待母本达到预计穗数苗后(每667 m2达14万~16万苗)开始轻搁田,要求多次搁田,以搁至田间不陷脚为标准;穗期和抽穗扬花期保持水层;灌浆期保持干湿交替。
2.5.1 准确预测花期并及时调整
采用幼穗剥查法进行花期预测,即在幼穗分化后(在8月初开始),每隔3 d对不同田块父母本进行剥查,如发现花期相遇存在问题,应及时进行调节。花期调整应遵循“宜早不宜迟,以促为主,促控结合”的原则,对发育提前的,可灌深水、偏施氮肥(每667 m2施尿素8~10 kg);对发育推迟的,可每667 m2施氯化钾或磷酸二氢钾8~10 kg;对幼穗分化较慢的,可每667 m2叶面喷施“920”0.5 g加磷酸二氢钾100 g,以加快幼穗分化,确保父母本花期相遇。
2.5.2 适度适时割叶
用园林修剪专用机器“绿篱机”进行机械割叶是提高制种产量的有效措施。具体方法为:在始穗前2~3 d,对父本进行割叶,割去剑叶长度的1/2~2/3,以大大减少授粉障碍,提高母本授粉的机率。
2.5.3 适时喷施“920”
在父本始穗5%时,用小型喷雾机,对父本每667 m2喷施“920”4 g兑水15 kg;在母本始穗5%时,用大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对父母本每667 m2喷施“920”2 g(可结合水稻始穗期的农药防治一起喷施);在母本抽穗70%时,用大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对父母本每667 m2喷施“920”2 g,使父本的植株高出母本植株20~25 cm,从而利于授粉,提高制种产量。
2.5.4 机械辅助授粉
机械辅助授粉是提高制种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在父本割叶后第2天开始进行机械辅助授粉,由于“秋优23”的父本较母本先开花,故机械辅助授粉的具体赶粉时间应以母本开花时间为准,不可随意提前,避免造成授粉不遇或授粉不良,从而影响制种产量。具体方法为:在母本开花数占当天开花数的40%~50%时,采用大型拖拉机,用直径为2 cm的尼龙绳在父母本上横向拉动,使父本的花粉均匀地飘落到母本的柱头上,每隔30 min拉1次,每次10 min(不超过15 min),直至父母本当天应开颖花数闭颖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阴雨天,也应该抓住雨停的间隙进行赶粉。
在严格选择制种田块并已建立隔离区的前提下,仍需对制种田进行多次田间去杂,一般以拔节期、扬花期、灌浆期、收割期四个阶段去杂为主。具体为:(1)拔节期。主要拔除高大株,株型、叶型、叶色异常等不符合母本典型性状的植株,提早抽穗的植株,时间在8月15日—25日。(2)扬花期。主要拔除母本中早抽穗散粉的植株、花药开裂的植株,时间在9月3日—10日。(3)灌浆期。主要拔除母本中结实率明显偏高的植株及上一个阶段去杂时遗漏的杂株,时间在9月25日—30日。(4)收割期。在前三个阶段去杂的基础上,在收割前全面复查有无杂株,在确定去杂彻底后,再用收割机进行收割,且收割前还须对收割机进行清扫,以防异品种谷粒的机械混杂。同时,制种田需经种子监督部门对种子纯度进行田间验收合格后,方可收割。此外,在种子成熟后,先收割父本,后收割母本。收割要求抢抓晴好天气,采用久保田收割机进行收割。种子收获后直接进入“三久”烘干机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不超过38 ℃,防止高温伤害种子),然后进行精选包装入库。种子从收获到包装入库,需做到不落地,以防止人为和机械混杂,从而确保种子纯度与质量。
“秋优23”父母本在整个生育期间的病害主要有条纹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虫害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蓟马等,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根据天气、环境、病虫害发生发展实情,科学合理地进行机械化喷药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