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姣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这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原先的单一学科的专业人才转变为多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亮点[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应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规模。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存在交叉结构人才发展缓慢、复合型人才紧缺等现象。因此,如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不少教师针对各专业特点,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如蔡辉对外语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2];房三虎等人探讨了通过构建校企协同创新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3];黄明福等人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构建了本硕博纵向贯通、多学科横向交叉的知识体系[4];黄炳超和黄明东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框架[5]。这些研究大多属于理论论述与定性分析,还未涉及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研究。
工程管理属于应用型交叉学科,融合了工程技术、管理、法律、经济等多个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多变性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性等特点。工程管理专业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设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二级学科。2014年,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发布了《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简称《指导规范》)[6],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基本条件和主要参考指标进行了规定,其教学内容分为知识体系、实践体系、创新训练三部分。然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对工程管理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结构上,不仅要求学生实现多学科交叉,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知识;在能力上,要求学生具备工程技术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思维上,要求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实现工程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
鉴于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与工科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有一定差别。其优势主要在于:交叉类学科的综合培养,即与财经专业的优势学科,如管理学、法学、应用经济学等专业相融合,可以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和管理,又懂房地产、投资、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相关研究还未涉及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基于此,文章将探讨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上榜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院校共有133所,其中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共有82所,包括12所财经类高校,主要部分在B档(B+、B、B-)和C档(C+、C、C-)。其他评级在A档(A+、A、A-)和B档(B+、B、B-)的高校则主要为工科类高校和综合类高校,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管理专业高校类型分布情况
通过对这82所高校的培养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1)区别于其他工科类与综合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以土木工程和管理学为依托的特点,财经类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大都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依托,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学院或管理类、金融和投资相关学院;(2)与工科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不同,财经类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管理类、经济类课程为主,工程技术类课程次之,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训练、就业指导等;(3)房地产类课程占比高于其他工科类和综合类高校。
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多学科交叉和创新教育为主,培养模式既要符合市场需要,又要符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其中,“复合”体现在知识、能力和思维三方面,而“创新”则与“复合”相融合,属于“复合”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在知识、能力和思维三方面的要求是一个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关系,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思维的过程体系,如图2所示。在知识结构上,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既具备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工程技术),又通晓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管理、经济、法律、创新创业),具备一定的创新知识;在能力方面,既具备专业能力,又兼具社会能力(即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能力;在思维上,既具备专业思维,又要有创新思维。
图2 复合型创新人才内涵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即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也称为能力导向教育。最早于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并广泛应用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其注重的是学生最后的学习效果,即关心学生能做什么。OBE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工具,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是一种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能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模式。按照OBE教育思想,以最终学习成果为目标,培养方案需要反向设计。首先,根据外部市场需求,并结合学校特色确定培养目标。其次,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从而进一步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根据知识结构确定培养方式。最后,进行课程配置,并形成课程体系。基于OBE的反向培养方案设计,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OBE的反向培养方案设计
1.市场需求:通过开展广泛的市场调查确定本专业的培养需求,具体包括:国家层面对社会及未来教育发展需求、行业需求,以及国内外本专业的发展现状。
2.学校特色:除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外,制定培养方案时,也需要结合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同时,对校友(特别是5年内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为制定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3.培养目标: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毕业生在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进行总体描述。
4.毕业要求:根据培养目标,进一步将学生在毕业时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具体化。毕业要求具有具体、详细、可操作、可测量的特点。
5.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将毕业要求落实到课程体系设计上,使得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一一对应,并与学校学科特色和市场需求相结合。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整个培养模式制定的基础,是对毕业生5年后可以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描述。毕业要求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详细描述学生应当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能力。培养方案则是在毕业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的,在课程设计上应当与毕业目标一一对应。课程体系设计是培养方案设计的基础,也是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得以实现的最终保障。
文章将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专业市场需求和财经类高校学科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财经类高校在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等方面具有优势。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其法学和应用经济学是该校两大优势学科。工程管理专业隶属于金融学院投资系,依托应用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大学科体系,具备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在工程技术类专业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融合法学、金融、投资等应用经济学类课程。
《指导规范》对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义,众多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指导规范》基本一致。从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内涵的角度出发,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并参考《指导规范》中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可将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要求分为知识、能力和思维三部分。在知识领域上,学生应掌握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的技术知识,掌握与工程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金融、投资等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在能力上,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多学科交叉和应用融合的能力,能够从事工程管理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具备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相关专业研究能力,以及从事基本工作的社会能力。最后,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思维上形成专业思维、学科融合思维、创新思维。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学制共4学年,8个学期。根据综合培养体系构建思路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毕业要求,可将工程管理专业划分为4个学习阶段,如图4所示。第1至第2学期(即第一学年)为第一阶段,属于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学习内容主要为:数学、英语、思政、文化修养等通识课程。第二阶段为第3至第5学期,属于专业课程学习阶段。从第3学期开始逐步进入专业课学习,首先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如“专业导论”“建筑工程概论”“项目管理”等),其次加入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如“投资学”“金融学”“法学”等);第4和第5学期则逐步加入跨专业课程,如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工程+法律、工程+投资/金融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第三阶段为第6学期,重点开设实验和实践课程,如工程管理综合实验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和跨学科交叉与融合能力。第四阶段为第7至第8学期(第四学年),属于综合知识运用阶段,主要是毕业论文写作与实习实践等。关于创新知识、能力、思维,以及社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在课堂中。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重点在第三和第四阶段,通过课程实验和企业实习等方式实现。
图4 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需要对原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基于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文章提出以下构建举措。
经济和管理是财经类高校的两大优势学科,将工程与经济、管理相融合是培养体系构建的核心。目前,工程经济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会计学”“经济学”等;工程管理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工程投资决策”“建筑企业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管理”“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另外,法学作为优势学科,可以充分融合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学科,如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建设法规等都是以法律为核心的。
在财经类高校培养体系中,工程技术类课程相对比较少,因此可以增加工程技术类课程,如“工程财务管理”“工程材料”“工程力学”等课程,以及绿色建筑、BIM等学科前沿课程。同时,经济、法律、金融、管理等跨学科交叉课程设置较为丰满,但是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则较为缺乏。如何将各个学科进行融会贯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于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增加跨专业交叉学科融合应用课程,如专业导论、跨学科融合课程(“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与投资学”“金融”“保险”“法学”等交叉融合的课程)等,通过案例讲解、实际项目演练增强学生经济、管理、法学、工程技术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
很少有课程可以全面展现工程管理学科所有的交叉学科知识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教学实验基地可以弥补课堂上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不足,通过实际案例或设计案例加深学生对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理解。多学科融合教学实验基地的构建需要通过多方合作,实现专业联合和校企联合,即需要在校内联合经济、法律、管理等相关专业,也需要联合校外相关建筑、工程类企业。
目前,学术前沿讲座主要是针对研究生的。不少高校也开设了针对本科生的学术训练课程,包括学术讲座、开设研究方法课程等。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离不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学术前沿知识的掌握是其创新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财经类高校应针对本科课堂开设学术前沿课程,邀请校内、校外专家开展讲座,实现科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防止多学科交叉带来的思维混乱问题,构建知识网络图有助于学生厘清各课程之间的脉络。将选修课按照学生的专业兴趣、进修需求划分为不同模块,如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模块、国际工程管理模块、推免研究生模块等。
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当前人才培养的趋势和目标,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工程管理专业作为未来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跨界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财经类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法律、金融投资相融合,加强专业联合与校企联合,构建以产出为基础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将有利于财经类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