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彩萍, 钱桃, 杨凤华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1.急诊科;2.急诊重症监护室,广东 肇庆,526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具有高复发率、高病死率和高残疾率的特点[1]。静脉溶栓是目前抢救AI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抢救黄金时间窗为发病4.5 h内,而医务人员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配合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中国卒中学会总结的“卒中120”口诀可快速评估患者状态,易于记忆、操作简单,且准确率较高[2]。卒中绿色通道时间节点控制表详细记录了患者的身份信息、疾病症状,以及发病的各个时间节点,可协助医护人员基于AIS患者在急诊所停留的时间,做好时间控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对疾病最快速的处理[3]。本研究在AIS患者救治中采用“卒中120”快速评估结合卒中绿色通道时间节点控制表,探讨此急诊流程的应用效果。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诊治的99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且研究内容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② 入院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③ 各项时间记录完整。排除标准:① 合并静脉溶栓相关禁忌证,入院后未行静脉溶栓;② 临床资料不完整;③ 因各种原因在治疗过程中转院。以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采用常规急诊流程的47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采用“卒中120”快速评估结合卒中绿色通道时间节点控制表流程的52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流程,具体如下。① 患者入院后由急诊科评估分诊,初步评估为AIS后,进行常规救护,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评估患者意识、反应及语言功能,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② 急诊科申请专科会诊、评估,完成病史采集,并完善影像学检查,确定患者无溶栓相关禁忌证后,将其送入抢救室,待家属知情同意后予以溶栓治疗。③ 急诊救治成功后,将患者转至神经内科病房继续治疗。溶栓治疗后随访3个月。
观察组患者采用“卒中120”快速评估结合卒中绿色通道时间节点控制表流程,具体如下。① 分诊人员接到患者后,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发病时间等基本信息,并根据既往史及临床症状评估其病情,时间控制在6 min内。② 疑似AIS者,立即使用“卒中120”快速评估,评估内容为:看一张脸是否存在不对称、口角歪斜,查两只胳膊是否存在平行举起时单侧无力,观察是否存在言语不清、表达困难;同时,采集静脉血检查血常规、血糖及血生化指标等,时间控制在10 min内。③ 若患者面部、手臂或言语出现任何一项异常,则安排患者优先诊疗,测量其生命体征并报告医师,并经脑卒中绿色通道快速进行CT检查,时间控制在20 min内。④ 有序开展相关检查时,由急诊科人员电话联系神经内科医师进行现场会诊,神经内科医师到达急诊室后,急诊护士简述患者病情,神经内科医师查看实验室检查及CT检查结果,确定患者无溶栓禁忌证后,安排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准备,时间控制在15 min内。⑤ 溶栓专科医师与患者家属进行谈话,告知其治疗方案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缩短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时间,时间控制在5 min内。⑥ 溶栓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溶栓治疗结束后给予常规的对症治疗。溶栓治疗后随访3个月。
① 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卒中抢救时间节点,包括入院接诊、采血送检、血糖检测、心电图检测、初步诊断、签署知情同意书、CT检查及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② 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 48 h、 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该量表总分42分,评分越高则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③ 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 1个月、3个月,采用改良版Rankin量表(MRS)[6]评估患者的肢体残障程度。根据患者病情分为7级,分别记为0~6分,分数越高则患者残障程度越严重,MRS评分>2分提示患者卒中后残疾。④ 溶栓后3个月评价2组患者的溶栓效果。判定标准为:治愈,NIHSS评分减少>90%,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90%,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NIHSS评分减少<46%,临床症状没有变化或加重,甚至死亡。治愈与显效例数之和占总例数的比例,即为总有效率。
观察组的卒中抢救各节点所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卒中抢救时间节点比较
2组在溶栓前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 h、 48 h及2周,观察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不同时间段NIHSS评分比较分)
2组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的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溶栓后1个月及3个月,观察组的MR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不同时间段MRS评分比较分)
溶栓后3个月,观察组的溶栓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溶栓效果比较 [例(%)]
国外医疗系统中推荐使用一些脑卒中识别快速评分表,如面、臂、时间评分量表,辛辛那提院前卒中评分量表,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等,以帮助急诊护士快速识别脑卒中[7]。在中国,最广泛使用的是“卒中120”口诀。有研究[8]表明,“卒中120”口诀能确认88.9%的脑卒中患者。卒中绿色通道时间节点控制表基于脑卒中患者在急诊停留的时间,帮助医护人员做好时间控制,以最短时间做出对疾病最快速的处理。将“卒中120”快速评估与卒中绿色通道时间节点控制表联合应用,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尽快识别AIS患者,并在有效溶栓窗口期内进行溶栓治疗,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减轻公共医疗系统的负担。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卒中120”快速评估结合卒中绿色通道时间节点控制表的急诊流程,结果显示,溶栓后3个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卒中120”快速评估结合卒中绿色通道时间节点控制表的急诊流程可显著改善AIS患者的溶栓效果。此外,观察组的卒中抢救各节点所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卒中120”快速评估结合卒中绿色通道时间节点控制表的急诊流程可有效提高抢救效率。原因在于,该急诊流程能够及时对AIS患者进行早诊断、早评估及早治疗,且对各项流程时间加以量化,提高了整体抢救效率,也进一步证实了其对溶栓效果的改善作用,即溶栓时间越早,溶栓效果越好[9]。当患者发生AIS时,脑组织急性缺血,往往会对其神经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使其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受损,严重者会发生肢体残障[10]。本研究采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在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的变化,采用MRS评分评估患者的肢体残障程度,结果显示,溶栓后24 h、 48 h及2周,观察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溶栓后1个月及3个月,观察组的MR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这提示“卒中120”快速评估结合卒中绿色通道时间节点控制表的急诊流程可以改善AIS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残障风险。推测其原因可能与该流程可缩短DNT有关,尽早成功疏通血管后,脑组织血液灌流恢复,有助于神经细胞损伤修复,而神经功能恢复越好,预后情况也就越好。
综上所述,“卒中120”快速评估结合卒中绿色通道时间节点控制表可提高AIS患者的抢救效率和溶栓效果,且明显改善其预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