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建筑景观基因识别与变异
——以肇兴侗寨为例

2022-11-16 01:37吴忠军王诗意曹宏丽梁景慧
关键词:花桥侗寨鼓楼

吴忠军,王诗意,曹宏丽,梁景慧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一、研究区域概况

1.肇兴侗寨区位与发展概况

选取肇兴侗寨核心景区为研究对象。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距黎平县72 km,占地18万m2,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 ℃左右。肇兴侗寨于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2018年央视春晚也将此地作为分会场,使其名气大增。肇兴侗寨始建于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是贵州黔东南侗族地区中最大的侗族村寨,也是旅游发展最快的侗族村寨之一。

2.肇兴侗寨建筑景观概况

侗族人民聚居在湘、贵、黔、鄂四省的交界处,东至湖南洞口县,南至广西罗城,西至贵州都匀,北至湖北恩施。侗族建筑主要有干栏式民居建筑和主体性公共建筑,主体性公共建筑主要有鼓楼、风雨桥(花桥)、戏台、萨坛等,由于侗族建筑选址多择取高海拔山地,且具有以族群聚居的特性,因此侗族建筑布局有建在山脚以河流为轴线的带状布局,也有依山而建的团块式布局。

肇兴侗寨保留着以带状布局为主、以鼓楼为地缘边界的小团块布局为辅的传统布局特征,按“仁”“义”“礼”“智”“信”5座鼓楼划分为5个“团”,以地缘边界作为分区依据,每个团均以各自的鼓楼为中心,形成团块式布局,而河流贯穿整个村寨,形成带状布局。侗族传统的民居建筑主要是以干栏式建筑“吊脚楼”为主,而主体性公共建筑则为鼓楼、花桥以及戏台,鼓楼也是侗族特有的传统公共建筑物,是侗族的标志。

二、侗寨建筑景观基因的识别

1.景观基因的基本概念

景观基因是刘沛林[1]从传统聚落景观入手进行的传统文化研究以及图谱识别与提取中提出的概念。刘沛林认为,景观基因是基于生物学上“基因”的概念所提出的文化“遗传”的基本单位,是某种代代传承的区别于其他文化景观的文化因子,其内涵是使用图谱的形式表达传统文化,并提出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的方法以及识别的原则,即内在唯一性原则、外在唯一性原则、局部唯一性原则和总体优势性原则。此后,李伯华等[2]又提出了景观基因信息链理论、“胞-链-形”结构分析模式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进行景观基因库的建立等相关理论和研究。

景观基因概念的出现,使中国传统聚落、古村落、民族村寨的研究相继增多。目前,关于景观基因研究的热点主要为景观基因的识别、提取、分类和方法,并且以景观基因的识别为主,因此,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而近几年关于景观基因的研究逐渐过渡到居民感知和地方认同[3]的构建。例如:杨立国等[3]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传统村落居民的地方认同,扩充了景观基因定量和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焦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南[4-5]、陕西陕南[6]和客家[7]地区等;应用领域主要有古村落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个别学者使用景观基因理论研究寺观园林的景观特征[8]。景观基因理论将传统文化的特质进行提取与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2.侗寨建筑景观基因识别

(1)总体思路

基于肇兴侗寨景观现状,采用田野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按照景观基因的识别原则和识别方法,识别肇兴侗寨民居建筑和主体性公共建筑的建筑结构、建筑平/立面、装饰图案以及建筑材料基因,并绘制基因图谱,进而概括总结肇兴侗寨建筑景观基因类型,并根据图谱变化分析肇兴侗寨建筑景观的变异基因及变异缘由。

(2)建筑景观基因识别方法

景观基因作为文化景观的基本单位,由微观的景观基因相互作用,形成侗族村寨建筑景观特征,从而构筑宏观的侗族村寨景观意象。其识别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景观基因识别方法

三、肇兴侗寨建筑景观基因识别结果

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及实地拍摄,记录肇兴侗寨建筑结构、平/立面形态、装饰图案和建筑材料等景观基因要素,将肇兴侗寨建筑景观基因结果分为民居建筑和主体性公共建筑识别结果两大类。

1.民居建筑识别结果

(1)建筑结构识别

侗族民居属于干栏式建筑的吊脚楼,通常采用木构架结构,其结构类型为穿斗式(见图2)。穿斗式主要包含柱、枋、檩条等结构,柱主要起到支撑作用,枋又分为穿坊和斗坊,穿坊主要是贯穿柱子,形成横向构架,斗坊和檩条均具有连接、固定构架的作用[9]。侗族民居的构架形式通常有三柱、五柱、七柱等,五柱和七柱均基于三柱的基本构架改进而来。侗族民居一般以三开间居多,若出现用地紧张等情况,则会因地制宜地改为两开间甚至单开间,而遇到家庭人数较多的情况则可能改为四开间或五开间。总体而言,侗族民居建筑具有灵活多变的特征。

图2 侗族传统民居构架识别

(2)平面形态识别

虽然由于地理位置、地势的不同,侗族民居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吊脚楼建筑,但是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形态基本相同,均呈现出3层布局,上层作为储存空间,存储粮食等,中层住人,设堂屋、火塘间及卧室,是主要的起居空间,底层用于圈养牲畜。由于侗族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例如嫁娶风俗,要求侗族的姑娘出嫁时必须穿由侗布制成的民族服饰,因而侗族人民大多会制衣,在民居建筑外通常设有晾衣架,用来晾晒侗布。对肇兴侗寨民居建筑布局进行分层识别,绘制侗族民居建筑平面形态(见图3~图5)。

图3 底层平面

图4 中层平面

图5 顶层平面

(3)立面形态识别

民居建筑立面(见图6)可分为地基、屋身和屋顶3个部分。干栏式建筑以柱子作为承重主体,为了防止虫蚁啃噬和雨水潮湿影响,通常会在承重柱下垫石板,以此来增加木柱的寿命。屋身部分则相对简洁,以木板、窗棂为主,无过多装饰品。由于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民居建筑多为悬山顶,且通常超出建筑墙体,山墙增设挡雨披檐,以弥补悬山顶的不足,避免雨水冲刷墙面,并为民居的遮阳降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0]。

图6 民居建筑立面

(4)装饰图案识别

侗族民居建筑以实用为主,整体装饰风格较为简洁大气(见图7)。为满足采光需求,民居建筑前后需安装窗户,其装饰图案则体现在窗棂上。柱头的装饰即为吊柱和垂瓜柱,这一装饰通常位于建筑的中间层与底层之间,多为花篮式柱头,其图案以弧形为主,简约且富有韵律,并具有多样性的特征[11]。

图7 民居建筑装饰

(5)建筑材料识别

侗族地区盛产杉木,杉木树干笔直、生长迅速且防腐性强,是优秀的栋梁之材。由于杉木的地方性和经济性,侗族民居建筑在从巢居到干栏式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采用杉木作为其主要建筑材料,以直径为25~30 cm的杉木作为承重柱,以厚33~66 mm、宽133 mm的杉木板作为穿坊等,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对于杉木的充分利用和对建筑营建的巧思。除杉木外,桐油也是侗族民居建筑的重要材料。刷桐油这一工序通常在建筑整体修建和装修结束后,刷三四遍,起到保护木头、防止木头腐烂或被虫蚁啃噬的作用。

2.主体性公共建筑识别结果

(1)鼓楼与戏台

鼓楼是侗族独有的象征性公共建筑,以族姓为基础,侗族村寨内有几个族姓就建几座鼓楼。肇兴侗寨内共有5个族姓,分别建“仁”“义”“礼”“智”“信”5座鼓楼。鼓楼承载了村寨传统节日庆祝、休闲娱乐等功能。鼓楼是侗族固有的文化象征,其形式经历了独木巢居—多木巢居—干栏式民居—鼓楼雏形—现代鼓楼的发展过程。

中国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逢年过节便会搭台唱戏,戏台成为村寨娱乐活动的中心。戏台多建于鼓楼对面,与花桥共同形成宽敞完整的公共空间,从而构成村寨中的多功能活动中心。

①鼓楼结构识别。根据鼓楼的外形和建筑形式,可以将侗族鼓楼划分成厅堂式、楼阁式、门阙式、密檐式以及组合式鼓楼5种类型[10]。肇兴侗寨5座鼓楼均为塔式鼓楼,其结构体系与侗族民居建筑相同,为穿斗式结构。结构虽相同,但鼓楼的结构相对复杂,这是由功能需求和立面造型需求的不同所灵活演变而来的。肇兴侗寨5座鼓楼的结构(见图8)基本相似,鼓楼的主要承重结构为柱,水平受力结构主要有枋、梁、挑手等。柱又分为檐柱、中柱,由于5座鼓楼均为四边形过渡到八边形的构造,中柱均为4根,檐柱均为12根,共16根承重柱。枋的结构和使用与民居建筑类似。梁一般只有一根,称为主梁或宝梁,是放置皮鼓或便于村民击鼓的空中平台。除鼓楼的基本木结构外,其楼颈与宝顶之间的蜂窝斗拱也极具特色,包括栌斗、华拱以及斜拱3个构件,3个构件相互穿插形成整体,但与上下层之间并无关系,仅通过上层荷载紧密压实。

图8 鼓楼建筑结构

②平面形态识别。根据肇兴侗寨的鼓楼建筑形式,可以分辨出其均属于密檐式四角转八角的塔式鼓楼,但由于屋顶形式不同,其平面类型也不相同,除智团鼓楼为重檐歇山顶之外,其余4座鼓楼均为重檐攒尖顶。部分戏台与民居建筑融为一体,只有一处重檐歇山顶的戏台是独立存在的。

③立面形态识别。鼓楼一般会设有台阶,成为其基底,楼身则为其密檐,屋顶分为楼颈、宝塔(见图9)。并且鼓楼一般只设置奇数层,寓意吉祥如意,“仁”“义”“礼”“智”“信”5座鼓楼分别为7、11、13、9、11层,这与肇兴侗寨的整体布局有关,肇兴侗寨整体呈现出一艘船的形状,“溪洞行船”之象历来影响着肇兴侗寨的建筑布局,因而便有船头不高于船尾的说法[12],这也限制了鼓楼的层高。鼓楼底层由16根柱子进行支撑且为正方形,楼身则转变为八边形。

戏台为重檐歇山顶,整体造型较为朴素简单,其底层设置门窗,2层为戏台(见图10)。

图9 鼓楼立面

图10 戏台立面

④装饰图案识别。鼓楼的装饰图案充满特色,主要体现在彩绘装饰、雕刻装饰和灰塑装饰方面。彩绘装饰一般绘于鼓楼的重要构件上,例如楼檐,其彩绘图案以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民间传说等为主题,体现了侗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雕刻装饰主要体现为柱头、穿坊的花纹雕刻以及柱础的石雕,图案为花瓣、小动物等,石雕装饰则较为简单,主要起修饰作用。灰塑装饰在屋脊、翼角等处,雕刻龙凤、植物和小动物等(见图11)。戏台的装饰图案主要体现在窗棂上,与民居建筑装饰图案类似。

⑤建筑材料识别。肇兴侗寨的鼓楼采用杉木全木结构,楼檐的雕塑也采用纯木雕刻。目前,戏台建筑底层使用水泥、砖混结构,但仍保留着传统戏台的木建筑形态。

(2)花 桥

侗族人民将风雨桥称作花桥,是由其装饰的华丽程度而得名。侗族花桥集通行、赏景、交往等功能于一体,是侗族建筑中极具特色的公共性建筑之一。

①花桥结构识别。花桥的建筑结构(见图12)同样以穿斗式结构为基础,但由于花桥特有的通行功能,使得其变异为抬梁式结构,增加了抬梁枋,其余结构与民居建筑大同小异,不再赘述。

②平面形态识别。花桥的桥顶形式不尽相同,其中,“仁”“义”“礼”“信”四团花桥桥顶为悬山顶,“智”团花桥的桥顶两端和中部分别有3座桥楼,分别为四角攒尖顶和重檐歇山顶,其形态相对复杂。由于花桥具有停留、休息的功能,其通常设有座椅,与“美人靠”共同实现休憩功能。

图11 鼓楼装饰图案示例

③立面形态识别。花桥整体由桥墩、廊亭、桥身3个部分组成。桥墩使用青条石或大杉木。廊亭中设置座椅与“美人靠”,便于侗寨居民进行交往和赏景。桥身共8根柱子起到支撑作用。花桥桥檐为悬山顶,顶上雕刻蛟龙,饰以网格花纹。立面形态展现出富于变化、装饰豪华的特点(见图13)。

图12 花桥结构

图13 花桥立面

④装饰图案识别。花桥的装饰图案主要体现在桥顶造型、桥檐花纹的变化方面,桥顶多有双龙朝阳泥塑,檐部装饰绘图主要为植物、动物、历史人物和生活场景等图案,整体呈现豪华的特点。

⑤建筑材料识别。花桥桥体用材为纯木,以杉木为主,但各处结构的用材又有不同。例如,柱子与枋材需要树龄长且圆直的杉木,用于铺设桥面的木材则应平直、有弹性。

四、肇兴侗寨建筑景观基因的变异

肇兴侗寨建筑景观经过长期的发展,民居建筑和主体性公共建筑景观基因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异,其中,民居建筑景观基因变异较大,主体性公共建筑景观基因变异则极小。

1.民居建筑景观基因的变异

(1)建筑结构的变异。肇兴侗寨民居建筑由穿斗式结构转变为“穿斗式+挑梁式”复合结构,造成这一变异的主要原因是穿斗式结构无法满足大空间的需求,由于肇兴侗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建筑空间无法满足游客入住需求,而复合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也能为民居建筑改造为乡村酒店提供空间。

(2)民居建筑平面布局功能的变异。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肇兴侗寨乡村酒店的发展,为了提升客容量,火塘的功能逐渐退化,民居建筑由有火塘的自居功能转变为无火塘的客居功能。

(3)建筑材料的变异。为满足游客居住舒适度需求,在保持侗寨传统干栏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舒适的生理感受,建筑材料由纯木转变为砖混+包木材料。

2.主体性公共建筑景观基因的变异

肇兴侗寨主体性公共建筑景观基因并未出现较大变异,但由于旅游发展重心的调整,鼓楼的议事、戏台的演出、花桥的交流等功能逐渐减弱,观赏功能提升。因此,主体性公共建筑景观基因变异主要是建筑功能的转变。

五、结 论

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识别肇兴侗寨建筑景观基因并绘制图谱,研究发现:

(1)肇兴侗寨民居建筑、主体性公共建筑均为穿斗式结构,平面布局和立面形态则富于变化,建筑材料统一为杉木,个别建筑会辅以青石作为固定的用材,细部装饰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窗棂、彩绘、木雕以及灰塑4个方面;

(2)肇兴侗寨建筑景观基因的主体基因为穿斗式木结构,抬梁式结构为变异基因,平面布局、立面形态、装饰图案、建筑用材为附着基因;

(3)肇兴侗寨建筑景观基因的变异主要受建筑功能转变和旅游需求的影响。

猜你喜欢
花桥侗寨鼓楼
侗乡端午粽飘香
鼓楼颂
鼓楼颂
到肇兴侗寨看鼓楼
20世纪30年代的桂林花桥
花桥 古树流水
花桥:农家乐是挣钱的“好路子”
《侗寨春晓》创作浅谈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苗乡侗寨乒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