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2022-11-16 19:14:05倪笑宇李超逸薄佩玉张兰娣石树正
无线互联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化交叉

倪笑宇,李超逸,薄佩玉,张兰娣,石树正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0 引言

培养人才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教师,新工科时代用什么样的教师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成了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1]。

1 改革的必要性

习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可见,高校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依然严重,与新工科的建设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是背离的、不相符的。虽然大部分高校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教师培训和发展体系,但主要是以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技巧为主,让教师们能够站得上讲台、站得住讲台。而在新工科时代,工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无法跟上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跨界交叉融合的需求,制约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因此,新工科时代工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相一致、相融合。

2 改革的具体内容

新工科时代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需要更加专业的工科教师。工科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二者应紧密相连,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探索工科教师专业发展与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融合机制,完善工科教师专业培训系统,培养教师工程素质,建立专门的组织推动大学工科教师专业化的实现,制定完善的工科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工科教师发展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和评价制度,加强效果反馈,不断迭代新思路和新方法,构成发展与培养双闭环。让符合新工科要求的、更加专业的、优秀的工科教师培养出新时代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

2.1 将新工科元素加入改革

“新工科建设”要求工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相融合。工科教师应具有工程素质,从实际问题出发,工科教师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实现工程专业知识更好地与社会相结合。工科教师不仅要具备其所教学科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实践经历。一方面需要提高工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提升工科教师的工程素质,不仅让工科教师具备其所教学科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实践经历,培养其工程实践性、技术创新性和人文社会性。工科教师的专业化、工程化不仅使自己的职业素养得到提高,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2]。

2.2 与人才培养紧密相结合

工科教师的专业化培养要有依据、有目标,应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因此需要新一轮的改革,完善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其与新工科发展、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相接轨;加入更多与时代发展相接轨的专业、课程和知识,淘汰陈旧过时的内容;修改课程学时与分配比例;重实践,加强课程实验与“第二课堂”的精准化培养与管理,建设多层次实践平台,优化各种类型实习内容,强化院企合作协同育人,建设特色工科专业。

2.3 建立合理的培养体系

加大对工科教师专业化培养的力度,不仅培养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技巧,还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培养,提升工科教师的工程素质,从工程实践性、技术创新性和人文社会性3个发展方向出发,将教师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相连。教师应具有工程实践性,既有学术又有实践,这样才能使所教知识既有出处,又能落地,学生才能融会贯通,真正理解。技术创新性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创新,不论是知识上还是技术上,当今时代知识技术更新速度飞快,教师需要不断充电更新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人文社会性方面,当代教育既要有专业教育又要有德育教育,国家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弘扬家国情怀,传统美德,教师应德才兼备。

学校、社会建立专门的组织或委员会推动大学工科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通过机构有计划、有组织的统一管理和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相互交流、开研讨会、组织培训实习等活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增强专业教师综合能力,多与企业交流合作,参与企业项目,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4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新的工科教师考核制度和评价制度,完善新的工科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重人才培养质量而不唯职称”“重工程化素养而不唯论文”“重专业化发展而不唯技巧”,完善工科教师工程化培训系统和教师发展管理制度。

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师发展中心、人事处和教务处等部门相互配合,从知识方面、产业经历、教学水平、综合素质4个方面考量工科教师[3],重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效果反馈,不断迭代新思路和新方法,构成发展与培养双闭环。知识方面要求教师跟随时代发展,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在专业知识储备上做到充足。产业经历要求教师具有实际工程经验,与社会行业技术发展相结合,了解企业需求,具备双师资格。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讲课水平和课堂经验,掌握一定的讲课方法与技巧,融会贯通,深入浅出。综合素质要求教师全面发展,不但业务水平高,而且要有良好的师德品行,各个方面为人师表。以此为目标,完善工科教师考核制度和评价制度,完善工科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工程化培训体系。

3 改革途径与推广

3.1 改革途径

明确新时代下工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际问题,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探索研究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间的融合机制。制定完善的工科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培训系统,建立工科教师发展管理制度,培养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性、技术创新性和人文社会性,明确让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工科教师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

3.2 改革推广

前期可在两三个工科专业中培养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优秀工科教师。将研究成果以工科院校相关专业为示范目标,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当前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的精准化培养方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培养工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技巧,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和工程素质,提升专业教学质量。逐步成功实施开展后,利用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资源优势与管理优势进行管理与推广,使更多教师和学生受益,让更加专业的工科教师培养新时代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升教学质量,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4 结语

高等教育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应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精准化培养。新工科时代需要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需要优秀的工科教师来培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让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工科教师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符合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化交叉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26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30
连一连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新闻传播(2015年6期)2015-07-18 11:13:15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计算机工程(2015年8期)2015-07-03 12: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