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王小红,陈翊平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案例式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情景案例教学课,通过对案例发生的过程与背景进行分析,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选择有启发性的实例,采用适当的教学媒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阅读、思考并讨论,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案例式教学是一种以实例为引导、学生为主导的讨论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也锻炼了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与公开演讲能力,是对学生自身素质的综合锻炼。案例式教学方式现已应用于多个学科,在“食品营养生物学”[3]、“食品工艺学”[4]及食品专业“仪器分析”[5]等多个食品专业课程也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
食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且呈现范围广、类型多、影响大、监管复杂等问题。分析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确保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食品安全与监测”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一门课程,内容广泛,各章节之间内容联系紧密,涵盖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食品危害物类型与污染方式、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食品安全溯源与预警、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章节。目前,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提问是最主要的师生交流方式,学生参与度较低,受课时数和学生人数的限制,很多章节缺少学生自由讨论环节,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课堂效果欠佳。因此,结合该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国内外典型食品安全案例,进行案例探讨和专题讲解,以学生为主体,平衡教与学,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决策能力[6]。
课堂案例的选择是案例式教学的前提。为了选择有效的案例,可以组建教学团队,请几名长期从事食品安全一线教学与科研的教师共同搜集案例,保证案例的质量。虽然,国内外食品安全方面的案例较多,但是在教学活动中选择的案例要求具有代表性、直观性,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知识点可以涵盖某一章节的内容,也可以将几个章节的知识点横向整合。选取案例要遵循以下几点:①立足国内外,在学生分析案例时,不仅可以查阅了解国内食品安全现状,也能够了解国外相关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形成国际视野。②教学案例源于实际,真实可靠,便于学生理解[7]。案例选择要有“热度”,选择典型的、贴近生活的案例,要求案例完整翔实,便于学生理解和查找资料,举一反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③案例要有较强的导向性和综合性。一个好的教学案例,要能够由外及内“设置”问题,并由表及里剖析问题,结合案件本身,类比其他食品安全案例,并分析可能存在的认知错误等,挖地三尺,综合分析案例,同时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案例类型,可以选取科研案例、综合案例或者引导性案例等。④具有学科导向性。食品全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选取的案例可以侧重不同环节,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影响、污染物性质与危害等方面陈述,了解整个事件的发生与社会影响等。⑤借助科研案例及成果。大学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8],通过借鉴科研案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增加科研兴趣,有利于个人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可以延伸内容,结合医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⑥案例呈现形式多样。文字叙述是最直白的表现形式,可以结合视频、图片及一些新闻报道,生动客观地描述案例。除了授课教师确定食品安全案例外,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查找合适的案例,呈现方式多样。调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数据收集方式,基于学校人口基数大,专业多样,根据专业、年级、家庭影响等设置不同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群体对于特定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和看法。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还需要密切的团队协作,提高小组成员组内交流,以及与外界交流的能力。
结合“食品安全与监测”课程内容,举例说明课程案例的选择与可能的分析切入点。例如,在化学性污染物章节中食品中非法添加物部分,以2021 年“3·15”晚会中曝光的在羊饲料中添加瘦肉精案件为例,采用图片、数据等形式展示羊肉的营养、价格和消费量;通过播放“3·15”晚会视频,了解这起案例的来龙去脉。经过仔细分析,其中涵盖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首先,瘦肉精是非法添加物,而不是食品添加剂,剖析“谈添加剂色变”的消费心理;这起案例可以阐述食品安全案例产生的原因,生产者采用“绿色羊”掩盖,蒙混过关,直接危害消费者利益,讨论食品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所学内容,讲述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在分析该事件的过程中,涉及到食品安全的概念、食品相对安全和绝对安全、食品中非法添加与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及将所学的食品安全溯源技术、风险分析等知识点贯穿融合,生动形象,便于理解与掌握。同时,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企业发展的基石,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9]。
在讲述食物中毒章节,可以引入2020 年底由于食用自制“酸汤子”而引发的细菌性毒素中毒事件,分析该案例中米酵菌酸的产生和致病性,阐述食品中毒的概念;可以设置课堂讨论或翻转课堂,由学生讲述引发食品中毒的主要原因,设置讨论小组,分别从食品致病微生物与食源性疾病、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毒素等方面讨论引发食品中毒的原因,在分析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其他典型的食品安全案例,并且加入食品中毒的防治措施,贴近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课堂参与度。在食品安全实际案例分析过程中,利用科研文献、图片、数据、视频等材料,采用案例引入、提出问题、分析讨论、阐述观点、归纳总结等方法,全面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食品安全事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在案例选择、课堂组织、问题引导、课程总结等环节进行掌控,以保证课程有序进行。在设置案例分析课之前,教师要对该课程中重要的概念和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如食品中重要的危害因子有化学性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教师要用2 个学时讲解食品安全的危害性因素,每类污染物的类型及危害,选1~2 个作为代表从其污染方式、危害影响、残留剂量和检测方法等方面展开讲解,让学生对食品中污染物的性质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部分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提前预习或者在线学习等方式完成。教师再根据课堂内容选取侧重点不同的综合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
通过设置讨论小组可以增加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具体流程及注意事项如下:第一步,确定讨论小组成员,收集资料,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参与教学活动,根据课程人数确定各小组人数,一般各小组人数不少于3人,不多于6人,要求小组成员尽量男女均衡,设置1人为小组组长,组织小组讨论,确定小组讨论时间、地点和次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参与讨论,但不应过多干涉。小组成员通过仔细研读案例,分析问题,共同收集资料。所选资料要来源可靠,不能从网络上无选择地复制粘贴,而需要通过阅读书籍、搜索专业学术网站、聆听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等方式获得,小组内部开展集中讨论,将讨论的要点写成文案,发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再有目标地提出几个引导性问题和思考题,保证小组分析透彻,覆盖面广。
第二步,课程汇报。在课堂上,每组20~25 min对案例进行分析,汇报方式多样,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汇报,也可以采取辩论的方式,将案例的每一要点都进行讲解。小组尽量多人汇报,汇报完毕后可以提出1~2个问题由其他小组成员思考,也可以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鼓励机制,如课程参与度高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积分,直接与考核的平时成绩挂钩,也可以采取小组互评的方式,由其他小组从案例的分析要点、内容的讲述、讲解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提问或者讲解,展开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教师也可提出延伸性问题,让学生思考,现场讨论或者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
第三步,归纳总结与课程反思。总结反思是获取知识、深化理解的重要方式[10]。在小组讨论和汇报结束后,授课教师应总结归纳,将难度、重点及易混淆的内容再次进行强调,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各小组也应进行总结和反思,可以融合授课教师的建议,将所述内容完善,并将这部分以书面的形式提交给授课教师,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在其中注明小组成员的分工和每位小组成员的贡献,有助于教师掌握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案例式教学以学生感兴趣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案例入手,可以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校学生课程参与度低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同时,结合“食品安全与监测”课程的特点,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明确,选择合适的食品安全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提升教学效果。案例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一堂生动有效的课程案例课对教师的要求也非常高,不仅要求授课教师熟悉课程专业领域、知识面广、课程案例合适、推陈出新,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课堂实践经验[11],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避免课堂“沉默”或“失控”,保证课堂的规范与秩序,保障案例式教学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