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柳,程 亮,陶 亚,姚梦茵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12)
库区经济是一种以山地、水库为主要地理形态,并以此为资源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区域经济[1-2]。迁西县潘大库区内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位于滦河干流[3-4],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工程主要水源来自潘家口水库,取水口在大黑汀水库,潘大水库对保障天津、唐山两市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有重要意义。库区水产养殖导致引滦入津水质出现变坏趋势,迁西县启动了水库网箱养鱼清理工作[5],以潘家口水库为中心划定了400 km2的生态红线。库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容量收窄,而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离不开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库区如何立足现有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帮助库区移民脱贫致富,仍面临较大的挑战。
迁西县作为唐山市唯一的纯山区县,呈现出“七山二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貌格局,森林覆盖率超过60%。潘大库区范围内生态空间占到55.6%,山体主要有麻岩、石灰岩,适宜种植板栗、水杂果和核桃等经济作物。
潘家口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4×104km2,多年平均径流量24.5×108m3,大黑汀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5×104km2,多年平均径流量28.3×108m3。库区网箱养鱼清理工作完成后,库区水质基本能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库区有丰富的板栗、安梨和核桃等林果资源,其中板栗尤为出名,2019 年,“迁西板栗”品牌估值为24.09 亿元[6]。库区内汉儿庄乡杨家峪村被誉为“中国板栗第一村”,板栗深加工、林下经济也逐步发展。
库区内有“灵山、秀水、长城、栗香”4 大特色,有国家级4A 景区、红色主题景区以及特色小镇等。库区建起了板栗观光园、板栗“农家乐”旅游场所等,建设了栗香湖房车露营地,推出了“栗花节”、“板栗节”等旅游项目,进一步带动库区栗农增收。
以水域范围为界,迁西县潘大库区所辖兴城镇小黑汀村、汉儿庄乡太阳峪村、三屯营镇至山庄、旧城乡巴家峪和洒河桥镇大沟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已建成三屯至山庄红香椿、汉儿庄杨家峪板栗和白庙子乡黑洼栗蘑等特色产业村。
迁西县地处河北省北部燕山地区,属于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域功能定位为京津和冀东地区生态屏障,地表水源涵养区,河北林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文化和生态旅游区,绿色农牧产品和生态产业基地,金属和非金属矿采选生产基地。其中洒河桥镇、三屯营镇属于省级重点开发镇,功能定位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区,县域特色经济主要聚集区,生态产业发展重点区。产业发展应注重开发时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培育壮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改造提升矿产加工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打造有规模、有特色、有竞争能力的产业园区。
潘家口水库位于京津冀北部水源涵养重要区。区域环境保护方向为加强流域森林、草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力度,坚持自然恢复,提高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加强水源水库主要集水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控制面源污染;大力发展低耗水产业。
潘大库区所辖洒河桥镇产业类型以铁矿加工、板栗加工等为主,三屯营镇以钢铁、旅游等为主;兴城镇以综合服务、旅游和物流等为主;滦阳镇以板栗加工、林业和铁矿等为主;汉儿庄乡以板栗加工、铁矿等为主;白庙子乡以现代物流业为主;旧城乡以生态旅游产业为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库区所辖洒河桥镇、三屯营镇属于省级重点开发镇,铁矿采选是其支柱产业之一。铁矿开采在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外部性影响。部分矿区山体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积、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同时带来山体崩塌、采空塌陷和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质灾害隐患[7]。库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也将进入高位平台期,库区绿水青山保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较大。
生态产业发展路径尚未完全打通。潘大库区具有丰厚的水、山、林果等生态家底,但尚未完全将“绿水青山”转化成对人口、物流、信息的吸引力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金山银山”。农业产业化水平仍较低,大部分企业仍以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品牌效益开发有待进一步提升,板栗作为库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在发展中面临政府政策主导、市场引导作用发挥不足,板栗品牌未能很好进行塑造与传播,也未能和其他相关产业进行充分融合[8]。库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够充分,旅游产品创新不足,与周边区域同质化竞争激烈[9]。
生态文化亟待深化和推广。目前库区特色品牌文化仍处于无序状态,亟需整合开发周边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资源,塑造独特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否则将存在失去长远竞争力的风险。库区深层次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及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仍是薄弱环节,现有的文化产业较为匮乏,板栗文化的推广和宣传较为滞后,氛围不浓,库区田园风光、美丽乡村等文化元素形象尚未成熟。
借助林果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利用山地林果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林菌间作栗蘑栽培模式,实现板栗与栗蘑生长共赢的林下经济循环生产种植。积极推进休闲农业,推进库区北部人文栗乡、中部生态滦河、南部多彩乡村产业发展格局建设,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引导经营主体发展高端民宿等高端业态,因地制宜创制深度体验、新型疗养等新型业态,发展森林疗养、音乐康养等服务。有序发展特色种植业和林果业,积极引进培育油牡丹、油芍药、树莓、蓝莓和猕猴桃等一批适合库区自然、气候条件、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农产品,同时进一步壮大林下经济。推进库区板栗产业集群建设,加大板栗糕点、板栗酒、板栗饮品和板栗粥等新产品研发力度,推动板栗产业与休闲旅游、食品加工、物流仓储、电子商务等产业有机融合,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
依托潘大水库生态资源合理发展生态旅游。深度挖掘库区北部长城文化之源,打造长城主题的文化体验区,重点发展长城徒步、民俗体验、休闲度假、创意设计和文化交流等产业。库区中部依托良好的山水生态资源,建设滨水房车营地、乡村营地和森林康养等新兴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建设集滨水休闲、户外露营、康体健身和亲子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滦河水韵旅游产业带。库区南部依托区域多元的农业果林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以观光采摘、乡村体验项目建设为主题,重点推进休闲观光园、生态观光采摘园等旅游项目。
依托矿产资源适度发展绿色矿业。推进矿业布局优化调整,提高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安全生产水平,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骨干,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对于历史遗留矿山优先安排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加大投入。鼓励矿山企业参与矿山地质公园建设、经营和管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严格落实国家、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推进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绿色矿业”。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园区经济协调发展。推广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围绕库区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探索以水杂果带种植业、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拓展农业功能,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广以一产为核心,带动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模式。选取板栗、安梨和猕猴桃等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对园区通道、村屯、农网、园区和庭院进行绿化。开展园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完善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农田地膜和农药废弃物回收站等设施建设,改善园区景观,提升观光农业的吸引力。
打造库区特色文化品牌。利用库区的山水生态基底,充分挖掘文化空间,注入和集聚库区的文化元素,全面丰富山水生态旅游的内涵,开发建设房车基地、栗香湖露营小镇等山水露营产品,树立库区特质的旅游品牌,构筑山水旅游大产业。深入推动库区板栗品牌建设,积极推介板栗特色美食,让游客体验舌尖上的栗乡。增加板栗产业文化板块,突出“诗意山水 花境栗乡”品牌特色。搭建生态文化教育平台,积极打造蕴含不同生态文化主题创意,多样化、参与性、体验性强的生态文化产品和产业品牌。
潘大库区生态产业发展应基于库区现有资源优势和生态基础,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与当地独特的板栗资源、林果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等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将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为可以直接市场交易的商品价值,通过游客进入消费、商品对外销售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