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联系显本质 理思路融文化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与反思

2022-11-16 14:44南京师范大学灌云附属中学222200江苏省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213001
中学数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曲线椭圆轨迹

李 昌 (南京师范大学灌云附属中学 222200 江苏省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 213001)

凸显数学本质、建立知识体系、理清运算思路、融入数学文化、发展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应有之义.实践中如何有机结合恰到好处地发挥这些功能,是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以“江苏省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志勇)”研修活动为依托,回顾反思自己的一节公开课,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1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江苏省常州市第五中学高二某班学生,他们学习基础较好,已经学习了《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的前两章,能解决直线、圆以及它们的位置关系等有关问题,对解析法有初步的认识.在第三章《圆锥曲线与方程》中,他们刚学完第1节“椭圆”,能清楚地表述椭圆的概念、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会推导椭圆标准方程.这些认知有利于“双曲线及标准方程”的教学.

2 课标解读

圆锥曲线是平面解析几何的主要内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课标2017》)指出:平面解析几何的教学,应帮助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认识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建立标准方程;运用代数方法进一步认识圆锥曲线的性质以及它们的位置关系,掌握平面解析几何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悟蕴含于其中的数学思想.通过圆锥曲线的教学,重点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等素养.[1]双曲线与椭圆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法相似,所以双曲线的教学应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类比性.

教学目标 (1)了解双曲线的实际背景,感受其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双曲线概念的过程,获得双曲线的概念,提升数学抽象素养;(3)经历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的过程,培养和提升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双曲线解析定义的建立和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难点 双曲线标准方程推导路径的选择与实施.

3 过程实录

3.1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图1唤醒学生对圆锥截线的记忆;通过图2了解双曲线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结合图3(动画)指出双曲线是彗星等天体的运动轨迹;提出如图4所示的问题:设A,B,C是三个不共线的监测站,B,A相距800 m,C,A相距1 000 m,信号源M与A,B,C在同一平面上.若A,B,C同时收到信号,如何确定M的位置?

图1 图2

图3 图4

生1:M在线段AB,AC的垂直平分线l1和l2的交点上,因为M到点A,B,C的距离相等.

师:很好!若将问题改为:某时刻B先收到信号,2 s后A和C同时收到该信号,其中信号传播速度为340 m/s,如何确定M的位置?

生2:M仍在l2上但不在l1上,因为M到A,B两点的距离不相等.

师:的确,但是线段MA,MB之间是否有等量关系?

生3:MA-MB=680.

师:这表明,若求出方程MA-MB=680的曲线,其与l2的交点即M的位置.由于接收信号的时间差可以是其他常数,因此一般的情形为:求平面上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动点轨迹.

设计意图展示前三幅图片意在激发学生回顾知识源头,了解知识的应用;通过对时差定位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获得研究对象,形成概念表象,提升学生抽象概括的素养.

3.2 探究双曲线定义

师:研究过与之类似的轨迹问题吗?

生4:把“距离之差”改为“距离之和”即为椭圆的定义.

师:很好!请回顾研究椭圆的思路和过程.

生4:先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求出标准方程,再用方程研究几何性质.

师:这是解析法的研究范式.因此,先在平面上画出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到定点的距离可以转化为圆的模型,因此两个动圆的交点可以模拟动点.如 图5,在GeoGebra中取定两点F1和F2为圆心画两个相交的圆,只要保持两圆的半径之差为常数,其交点M就满足MF1-MF2为常数.为此,构造过定点A,B的直线,取其上动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和反向延长线上移动时,CA-CB=±AB.观察发现,当AB

图5

师:当AB≥F1F2时,点M的轨迹如何?还是双曲线吗?请预测并说明依据.

生5:不是双曲线,因为椭圆定义中有类似的限制.

师:椭圆是很好的参照对象,类比是发现结论的重要途径.改变线段AB的长度,观察交点M的轨迹形状,发现当AB>F1F2时,两圆内切,点M虽然满足到F1,F2的距离差为常数,但其轨迹不是双曲线,而是以F1,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如图6;当AB>F1F2时,两圆内含无交点,如图7,这表明此时点M的轨迹不存在.由此得双曲线的定义:平面上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0<2a

图6 图7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椭圆的概念,建立知识联系,探寻研究方法;运用GeoGebra动态计算和代数演算功能,演示轨迹形状,揭示概念本质;改变2a与2c的大小,通过对轨迹形状变化的观察和对轨迹存在性的思考,完善双曲线的概念,提升学生数学抽象素养.

3.3 推导标准方程

师:回顾建立曲线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尝试建立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师:如果去掉绝对值,能完成化简吗?说说化简的思路.

师:很好!就是化简椭圆方程的“两次平方法”,课后自行完成吧.

生8:作差抵消相同项,但无法实施,因为它们在两个根号内.

师:这不是由双曲线定义得出的等式,若不能与定义建立联系,就毫无意义.

生10:左边是平方差,因式分解为(MF1+MF2)(MF1-MF2)=4cx,即出现定义中的距离差.

师:那如何建立联系?有何结果?

师:这有何用?

师:得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称为焦半径.这与两点间距离公式不同,说明什么?

师(追问):这是由双曲线定义建立的方程吗?为什么?

生11:是,左边的焦半径由双曲线定义得出.

师:上述推导以根式为运算对象,通过平方、作差、因式分解衔接定义.这种“平方差法”最早由英国数学家赖特于1836年在《圆锥曲线之代数体系》中给出.历史上许多数学家推导圆锥曲线标准方程的方法别具智慧,如洛必塔的“和差术”、斯蒂尔的余弦定理等都值得学习借鉴,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师: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其标准方程是什么?

师:从双曲线标准方程的形式上,如何确定焦点的位置?

生12:是平方差等于1的代数式,焦点位置对应于被减式.

设计意图用“两次平方法”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是等价变形在变式情境下的迁移运用,能体现方法的一致性,但只能提升学生的熟练程度.改用“平方差法”是全新的路径,要重新选择运算对象、确定运算法则、设计运算思路,是发展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载体.告知推导方法,意在激发兴趣开阔视野.

3.4 运用数学知识

例1已知双曲线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5,0),F2(5,0),其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8,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解 答略)

师:双曲线的焦点坐标既能定位又能定量,这与椭圆焦点坐标的功能一致.

师: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形式相似,椭圆的a2比大小,双曲线的a2看符号.

例3已知A,B两地相距800 m,一枚炮弹在某处爆炸,在A处听到爆炸声的时间比在B处延迟2 s,声音的速度是340 m/s.那么(1)爆炸点M在什么曲线上?(2)这条曲线的方程是什么?

解(1)MA-MB=680,而680<800,所以爆炸点M在以A,B为焦点的双曲线距B较近的那一支上.

设计意图例1是概念在标准情境下的直接运用,意在明确焦点坐标的定位和定量作用;例2为了对比椭圆和双曲线标准方程的形式;例3是用于回应情境中的问题,引出“双曲时差定位法”建模运用,也为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埋下伏笔.

3.5 小结课堂收获(略)

4 教学感悟

4.1 双曲线的概念抽象,既要建立与椭圆的关联更要突出本质

概念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留中断”,也不是“一个定义几项注意”.学生只有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才能理解内涵学到“活”的知识,才能体会数学的方法、精神和思想.双曲线的概念教学应从圆锥曲线整体性的视角体现其与椭圆的关联,在获得双曲线概念表象后,才与椭圆建立联系,如此才能避开直接把“和”改为“差”带来的突兀和生硬.学生明白了双曲线的特征后,就不会纠结于为什么不研究距离之积、之商为常数的轨迹,这有利于集中思维凝练本质.

从概念的表现形态和思维形态看,教学应该经历概念抽象和符号抽象两个过程才能突出本质,根据抽象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简约阶段、符号阶段、普适阶段[2].本课中,学生回顾情境、解决和抽象概括时差定位问题获得研究对象,形成概念表象,实现对双曲线的简约抽象.学生观察动点轨迹形状、验证距离差值的恒定性,获得双曲线的概念本质,实现了几何符号抽象;随着双曲线标准方程的建立,完成了代数符号抽象.改变2a与2c的大小,通过对轨迹形状变化的观察和对轨迹存在性的思辨,学生“看”到了限定2a<2c的必要性,实现了对双曲线概念的纯化,提高了概念的普适性.

4.2 标准方程的推导,既要理清运算的思路又要渗透数学文化

《课标2017》指出,数学运算表现为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和求得运算结果.其中运算思路的产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体现数学运算素养的精华.[3]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是发展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有效载体.因为运算对象和运算法则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所以运算思路具有灵活性,但运算结果具有唯一性,这种殊途同归是数学本质和独特魅力的体现.“平方差法”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运算对象不是定义中距离差的等式,而是用于表达距离的两个根号,其运算思路不是“两次平方法”的等价变形,而是用平方、作差和因式分解等运算法则进行代数变形,实现与双曲线定义的衔接,获得焦半径的代数表达,从而建立双曲线的方程.这是“算两次”思想的运用和体现.

圆锥曲线积淀了数学文化,凝聚了人类智慧.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把数学家的方法融入课堂,让学生亲历数学家真实的思维过程,“看到”数学家当初是如何进行分析、归纳、抽象、论证的,是如何进行判断、绕过障碍、走向成功的[4],体会数学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获得数学文化的滋养,逐渐走出“知识理解”的围栏,向“知识迁移”过渡,再向“知识创新”提升[5].

猜你喜欢
双曲线椭圆轨迹
浅谈求轨迹方程中的增解与漏解
无从知晓
b=c的椭圆与圆
巧用点在椭圆内解题
捕捉物体运动轨迹
双曲线的一个性质与应用
双曲线的一个美妙性质及应用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
极限思想在椭圆问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