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发现式”阅读教学策略

2022-11-16 11:54石光凯
小学生 2022年24期
关键词:笔者文本内容

☉石光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展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此理念的展示,为小学语文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即教师要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立足课改理念,在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笔者尝试使用“发现式”教学方法,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发现式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发现”兴趣

“发现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少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以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保障的。因此,在实施“发现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运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投身“发现”活动,为一步步地理解文本内涵打下坚实基础。建构主义学习者在研究学生学习特点的过程中发现,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此理论的影响下,我国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了情境教学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切实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笔者在实施“发现式”阅读教学的时候,在导入环节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展现出特殊的教学场景,使他们在与场景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夯实“发现”阅读的基础。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听到一些人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了?之前浓郁的年味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是不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中,从腊七腊八到正月十五,为我们描述了不同的春节习俗。联系现实情况和文本内容,在组织导入活动的时候,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多年前过年的视频。热热闹闹的视频一播放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过去的春节和现在的春节不一样。立足学生的发现,笔者进行引导:视频中的春节和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场景是不同的,年味在逐渐地变淡。你们想知道,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是什么样子的吗?想知道年味十足的春节是什么样子的吗?这些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就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发现”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1]。

当然,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该选择多种情境创设方法,需服务于阅读教学目标,目的是要让学生以更好的姿态阅读文本内容。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先是以人文对话引导学生回想了春节经历,然后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关于春节活动的视频,前者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后者则可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让学生自主投身于文本世界之中,这能够让学生真正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使其顺利地实现有效阅读,可以带着情感朗读课文,也能带着思考去分析文本主旨,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深度阅读。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情境创设方法。在阅读时,学生经常会接触一些故事类的文本,而这部分文本的阅读重点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正确梳理故事线索,而是要让学生透过故事表象去总结某个人生哲理。因此,在阅读故事类文本时,教师便可通过角色表演活动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编排角色的语言、动作、性格,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在这时,观赏者也能随着“演员”的动情投入而受到启发、感动,自然也就可以融入到阅读情境之中,既可了解故事的内容,也可深入剖析故事的隐性内涵。

二、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发现”文本

“发现式”教学的开展,少不了任务。任务是学生“发现”的驱动和保障。在组织小学语文“发现式”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立足教学需要,设计、提出一个个任务,不仅可以借助任务形式,将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发现式”阅读的主人,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完成阅读目标,来提高阅读效果。因此,笔者在实施“发现式”阅读教学的时候,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发现”。

(一)提出标注任务,驱动学生“发现”字词

字词是学生有效阅读文本的基础和关键。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储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字词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字词在不同的场景中有不同的含义。所以,以阅读文本为依托,使学生通过体验阅读活动学习字词,是学生储备语言知识的有效方式之一[2]。笔者在组织“发现式”阅读教学的时候,一般先为学生提出标注任务,要求学生自读文本,边读边勾画、标注字词,在初步整体认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为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组织《黄山奇石》教学的时候,笔者先要求学生自读文本,在此过程中,勾画生字词和重要成语。如此阅读任务的提出,相当于将阅读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带着任务,走进文本中,边读边勾画边思考,有利于活跃思维。在学生完成标注任务之后,笔者要求他们走进合作学习小组,与小组成员一起展现、讨论任务成果,通过互动交流,实现对基础内容的初步理解。在学生合作交流之后,笔者再联系文本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展现阅读所得,并根据学生的展现情况,给予点拨和指导。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储备了语言知识,还使他们初步地锻炼了阅读能力,便于提高阅读水平。

在设计字词类问题时,学生不仅可以抓住文本的细节内容,而且能够分析使用某个字、某个词语的有效性,教师则可据此组织学生鉴赏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自主积累好词好句,切实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顺利发现新的文本意义,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积累深度阅读经验。

(二)提出细读任务,驱动学生“发现”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细节内容,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发现式”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应用此教学方法的主要途径。细读文本,是学生有效阅读的主要方式,也是阅读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想使学生切实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细读文本,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联系具体的阅读内容,为学生设计不同的细读任务,用任务形式指出明确的阅读方向,同时驱动学生有针对性地“发现”阅读内容,实现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基于此,笔者在组织小学语文“发现式”阅读教学的时候,会联系具体的文本内容,向学生提出细读任务,驱动学生“发现”。

仍以《黄山奇石》为例,“奇”是黄山石头的主要特点,也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描述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黄山石头的“奇”,是教师需要完成的阅读目标之一。完成此目标,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文本,透过语言内容和具体场景,感受到黄山石头的“奇”。对此,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笔者以“奇”为中心,设计、提出了细读任务:任务一:自读文本,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任务二:找出关于“奇”的语句,分析黄山的石头“奇”在哪里;任务三:总结黄山石头“奇”的特点。任务一的提出,便于学生通过整体阅读文本,初步认知到黄山石头的“奇”,为细读文本,深入探究“奇”打下坚实基础。任务二的提出,便于学生走进文本中,细读文本,从字里行间探寻到黄山石头的“奇”,建构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任务三的完成,则便于学生整体而深入地掌握黄山石头的特点,提高阅读效果。

细读精读是引导学生实现自主阅读的重要方法,与略读不同,前者需要学生逐字逐句阅读文本内容,而且要重点分析关键语句和重要字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还可促使学生自主内化文本主旨,使其产生深刻的阅读记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剖析文本内涵,促使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意义,让学生由此发现文本的隐性知识,使其受到精神启发与思想启迪。

(三)提出思考任务,驱动学生“发现”思想

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表情达意,是作者写作文章的出发点。情感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体会文本情感,是阅读文本的一大阻碍。教师是阅读的引导者,在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需要以文本内容为切入点,借助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文本情感[3],与作者互动,使学生借助对情感的感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阅读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点,在实施“发现式”阅读教学的时候,笔者以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为基础,为学生设计思考任务,用任务驱动学生“发现”。

例如,在《慈母情深》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多角度刻画母亲形象,展现了母子之间的深情,揭示出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为了让学生实现与作者情感的碰撞,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联系不同的画面,向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如,在展现“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这一画面的时候,笔者向学生提出如下任务:任务一:分析作者在看到这样的母亲的时候,他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任务二:从作者的如此描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展现任务之后,笔者先鼓励学生自主地阅读文本,自主思考,初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感知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自主感知之后,笔者鼓励他们走进小组中,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小组合作的过程,正是学生碰撞思维,进一步理解情感的过程。通过自主、合作地完成任务,学生“发现”了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便于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后,笔者则给予点拨和指导,使他们深化理解文本,进一步地增强情感认知。

在提出思考任务时,教师一定要客观分析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必须要做到以学情为中心。这是因为如果思考任务的难度过大,学生难以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完成思考任务,反而会产生迷茫、无措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起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更不能让学生参与到阅读探究活动中去。反之,如果思考任务的难度水平过低,那么也很难对学生产生启发、引导作用,自然同样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会让学生丧失思考积极性,无法让学生顺利发现文本意义。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构建学生档案,追踪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变化情况,结合文本阅读目标,科学设计思考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调动学生,让学生自觉投身于发现式阅读活动之中,使其顺利发现语言文字知识、隐性人文内涵,让学生顺利积累有效的自主阅读经验,总结出有效的阅读技巧,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通过一篇文本掌握同类体裁文本的阅读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时间一长,学生便会进入良性成长的循环过程之中,读得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爱读[4]。

引导学生“发现式”阅读,顺应了新课改理念,便于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应用“发现式”教学,联系文本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阅读任务,借此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地、有针对性地走进阅读文本,“发现”字词、基础内容和思想情感,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锻炼阅读能力,切实提高阅读水平。

猜你喜欢
笔者文本内容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