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翠,周 莎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其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发展影响着国家创新发展的方向,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也曾强调,在深化改革教育体制的过程中,对教育理念的更新是重中之重,也是引导教育体制改革方向的关键因素,而针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旨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因此教学规划、科研计划和实践活动三者之间的结合是关键,产学研用的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由此建立。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该集合当地政府、行业代表、教师和学生力量,共同打造一个联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和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
产学合作教育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为了适应新时代下社会竞争的变化而由国家出台的一种政策导向。产学合作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指利用学校和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资源,采用更加全面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不同板块的特殊作用,将以教材内容为主的传统课堂和以实践为主的生产活动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2 方面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在实践中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类似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由企业根据自身岗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制定人才标准,而学校在对这些标准进行充分调研后,将其贯彻于教学体系中,通过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及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联合,突出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实践性。产学合作模式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对学校和企业2 种资源的结合使用,前文提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过于注重对理论的学习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如果没有充分的理论支持,实践活动又寸步难行,因此开发出了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类似于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期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通过学分等形式实现对学生的考核,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结合,也提高了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同时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都有制定培养方案的权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调整人才培养内容,而学校也可以根据学期安排规划教学任务,以此调动企业积极性。
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细节来看,可在产学合作的教育模式中受益的包括高校和企业,而在产学合作教学开展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又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自然也就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例如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来实现对社会的服务,因此在产学合作中自然也就希望通过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来加强这种合作关系。而企业更多以获取更多利润为目的,其参与到产学合作模式中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人才培养并不是其最根本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产学合作模式中企业和高校的诉求与目的背道而驰,因为人才的创新性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也恰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也是企业参与合作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在产学合作的教育模式中,高校应该通过主动联系企业和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激发企业在产学合作模式中的积极性,而具有长远眼光的企业也会在产学合作模式中发现对自身发展有益的因素,因而主动和高校合作,共同构建双赢的产学合作教学机制。
应用型本科是指代以应用技术类型为办学定位,而并非以学术性为办学定位的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相对于学术性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学更为看重实践性方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创办正是对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折射,也在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在国家层面,2014 年3 月中国教育部就明确表示了未来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即全国现有的1 200 所本科院校中,将有600 所左右向应用型本科大学转变,这一数字刚好是全国本科数量的一半。而产学合作作为教学理念,正是对应用型本科办学目标的贯彻,其教学内容就重点突出了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将企业和学校的优势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学校在理论教学和企业在实践场所的专业性。因此可以看出,产学合作模式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相契合,是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开办目的的落实。
当前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困难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究其根本却并不是因为人才过剩所致,而是由于中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过去在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多以理论为主,教师也因为长期处于校园中而与行业发展有所脱节,最终导致传统本科教育始终浮于理论层面,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也往往只能在理论上有较好表现,实践操作方面表现不佳,学生到了企业后会导致企业的效益被降低,造成企业往往不愿意接受毫无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最终导致就业困难的现象出现。而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出现后,通过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让高校明确认识到企业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对自身专业有更加立体的认识,以此提升学生工作能力,继而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
中国高等本科院校虽然大多数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行业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导致很多高校的专业设备、教学设施和实习场地等都需要进行更换,频繁地更换对于高校而言在财力上是一个巨大负担,而如果忽视设备的更新等诸多问题,势必会造成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落后,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毕业后就已经被时代所淘汰,这也是对办学质量的一个重大打击。而产学合作模式的施行,使得高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设备和场所进行教学,甚至还有条件带领学生亲临生产一线,让学生实际体会到岗位的工作情况,解决高校的硬件设施问题。与此同时,产学合作模式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有较大帮助,高校教师往往由于受校园条件限制,并不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行业发展更新情况,而产学合作模式的构建也为教师提供了专业的培训场所,使教师及时跟进行业变化,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知识经济的到来为国家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给国家实现历史性跨越提供了条件,而要实现这种历史性跨越势必要加强产学合作模式的推进。本科院校作为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基地,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本科院校施展拳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知识经济作为以科学技术为根本,对知识进行生产、传播和处理的经济,决定了在生产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知识,个体作为生产知识的主体,从根本上决定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人就自然成了知识经济下最为关键的环节。而作为人才资源的中心,高校也就占据了无比重要的地位。由此高校和企业要想在当前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推进产学合作,回顾历史也可以发现,自近代以来,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就是与科技有关的公司,而科技发展的关键是对知识的挖掘与创新,由此可见在当前形势下开展产学合作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国内外竞争逐渐加剧,由于改革开放速度加快,导致一些国际上的大型企业开始进军国内市场,这些都对国内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为了应对这种冲击,企业和高校联合建立产学合作模式也就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同时,新时代的发展也对企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生产技术的更新,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拥有较强实践技能的人才却较为缺乏,也导致企业的发展陷入瓶颈。在此背景下,为了自身发展,企业也对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更大的兴趣,在推进产学合作模式方面也表现出了较大的热情。
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调查中发现,当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所开办专业的调研力度不足,以旅游专业为例,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并非以市场为中心,而是以酒店或景区等方向为主开展教学,对于新兴的如旅游地产、会展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了解都较为缺乏,甚至有些学校缺乏最新的调研,在行业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缺乏调研依据的教学往往不能贴近行业实际情况,以此培养出的人才自然也就难以贴合岗位实际需求。并且应用型本科的创办理念是突出实践能力,学校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就容易使其教学内容和时代脱节,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也得不到提升。
如今各个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然而在调查中却发现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模式方面仍然存在单一化和模板化问题,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体系方面更多是对一些211、985 类名校的盲目模仿,却忽视了自身在办学实力方面的优势,比如在课程设置和专业类别方面生搬硬套211、985 类名校的经验,没有体现出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及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区域性优势资源。造成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认同感较低,这种教学模式下所培养出的学生在个性化和差异性化方面表现较差,自然在社会上不具备较高的竞争力。同时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必将对产业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很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对市场不做充分预测,忽视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也必然会造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差别。
在产学合作体系的构建方面,由于需要企业在人力和财力方面投入,因此难免涉及一些责任和义务的分担。虽然当前政府越来越支持高校和企业构建产学合作体系,但是即使有政府牵头,由于相关专项法律文件缺失,导致在产学合作运营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企业和高校双方使用产学合作体系时更多依赖双方自行拟定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例如在税收、信贷、权益保护等方面,在教育经费支出及筹措资金方面都缺乏具体可行的政策,双方的权益没有被明确划分,这就导致开展产学合作时很多合作事宜无法及时得到劳动和教育等部门的保护,最终使合作缺乏稳定性和约束性,对产学合作体系质量方面的保障更多依赖于双方的自发投入。
由于企业和高校在性质方面有本质区别,高校以政府力量为依托,是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基地,其更多是服务性质的,而企业作为以盈利为主的社会组织,其开展所有工作的首要目的是获得实际利益。并且在产学合作体系的构建中,企业需要提供实验设备、实习场所以及专业培训等,这些不仅是财力支出也包括人力方面的支出,甚至还会占用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空间,同时产学合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漫长的工作周期使得资金可能无法在第一时间回笼,最终对于企业而言产学合作更像是一项合作投入较大、工作周期偏长并且收益不明确的工作,这些都在合作积极性方面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再加上缺乏相关政策的扶持,最终导致很多企业更倾向于从社会招聘中迅速获得劳动者,对产学合作的工作热情始终难以提升。
产学合作体系的构建,更多是由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来主动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合作,企业更多考虑的是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和对岗位人才的需求,据此考虑合作院校。由于产学合作的双方更多是从自身层面出发,并且根据产学合作所构建的实训基地等设施受限于企业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情况,因此在对实训基地的运营管理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更多依赖于双方的协定,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的风险,未来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同时,产学合作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也有较大提升空间,为了落实产学合作的理念,往往企业和高校需要共建一支教师队伍,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高校教师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或者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对行业最新设备不够了解;企业提供的教师在理论方面不够成熟,对教学不够熟练,整体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有待提高。
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注重应用性和地方性,并且本科高校在区域经济上有较大优势,也应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以在教学中突出自身鲜明的地方特色,继而培养能够为区域性经济服务的实用性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点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政府方面要加强在宏观层面上的引导,鼓励高校和企业在产学合作上加强联合。正如前文所述,影响高校和企业在产学合作体系上合作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法律政策的缺失,因此未来政府方面要制定好法律和制度,可借鉴国外成熟的产学合作体系来实现,同时也要在相关政策中做好双方责任和义务的分类,避免企业和高校的产学合作流于形式,也借此将产学合作的层次加以提升,构建体系完整、目标明确的产学合作体系。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工作,当前中国传统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理念、思路及师资等方面,都无法实现和市场及具体工作岗位的紧密贴合,追其原因都是对市场实际需求的忽视,因此未来制定培养方案时学校可和企业共同编制,实现“市场需要什么,我就教什么”,加强对学生的在职培训,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大幅提升专业课程的实用性[2]。
构建好衔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的教学内容是产学合作体系得以构建的基础,在教学改革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共识,未来需不断丰富这一能力的具体定义。比如构建产学合作体系时,能力培养必须和职业标准及岗位适应力所接轨,也就是说课程体系不仅要注重讲授专业知识,还要涵盖职业标准要求及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使学生在服务区域经济中表现更好。可提高课程设置的层次性,采用通识教育、大类课程及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课程相结合的体系,按学年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分类,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此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在产学合作体系构建中,最为关键的是实习环节的设置。实践教学平台为重要载体,产学合作的核心教学内容是通过实践教学平台实现的,而未来要强化产学合作体系的构建,也必然要从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入手。例如可以采取将企业引进高校的形式,即在校园内建立具有较强自主性的“小型企业”,由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出资进行建设,在管理和责任义务方面也由双方共同承担,师生参与模拟实体经营或管理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通过在真实环境中的教学和实践,加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和企业还可以开展实验室的共建项目,实验室作为技术开发和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实现优势互补的平台,通过共享技术资源来提高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息息相关,因此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在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在产学合作中往往打造的是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即企业方面提供技术专家或岗位管理人员,而高校提供的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师,通过人员结合来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师团队。而为了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可以设置科学的职称制度来激励教师,还需重点解决教师职称评定和待遇方面的问题。过去影响产学合作开展效率的一大因素是企业方面缺乏足够的积极性,未来高校可以通过明确福利待遇和职称制度来激励企业方面的教师,通过完善或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加快产学合作的工作进度。
放眼全球,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体系方面的构建已经较为成熟,尤其在职业教育水平方面,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社会发展的融合做得十分紧密,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不同层次和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课程,这种培养中高等级技术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正是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借鉴和学习的。未来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时,可以通过搭建国家交流平台,组织国内的教育从业者对国外成熟的产学合作体系进行参观学习,或者通过聘请的形式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从业者到中国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引入国际通用的职业能力标准,加强和国外优秀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制度的建设,以国外的成功经验为基准,结合国内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实情[4],继而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贴合国内社会的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综上所述,由政府主导、高校和企业作为工作主体的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未来应用型本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趋势,分析产学合作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这一体系当前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低、课程体系滞后以及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有待提高等,这些都是制约产学合作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未来要想更好更快地实现产学合作体系的构建,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完善这些缺陷。产学合作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诸多要素,仅仅依靠一方的力量是很难有实质性改变的,因此未来高校和企业要加强合作,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产学合作的细节进行不断优化,共建优质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企业、高校和社会在人才培养中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