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秋云
(四川博物院,四川 成都 610072)
近现代文物主要是指1840年以来社会的遗留物,是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文物具有来源的特殊性、种类的多样性、突出的政治性等特点。同时,近现代文物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往往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并不高,但却具有丰富的政治意义、蕴含着生动的教育功能。利用好近现代文物藏品特别是革命文物,讲好红色故事、挖掘精神内涵,有助于充分发挥近现代文物藏品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促进青少年对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的深入了解,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强大动力。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是体现文物藏品保护管理状况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和宣传功能的有效方式。以四川博物院主办的《共和之光——纪念辛亥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展览》为例,该展览是四川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主要活动之一,于2011年10月10日正式对外展出。展览通过500余件珍贵文物和图片资料,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科技展示手段再现保路风潮的悲壮情景,展示革命先辈缔造民国的斗争风采,激励广大民众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展览用丰富的文物和图片生动地反映了发生在1911年的四川保路运动的全过程,再现了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会员在四川的革命活动,讴歌了在反清斗争中被誉为辛亥革命四大将军的川籍将领邹容、喻培伦、彭家珍、谢奉琦的英勇事迹,展示了四川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夺路权的坚强斗争。
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丰富的网上资源已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许多博物馆也紧跟时代步伐,将部分馆藏文物放到网上进行展览,进而变成“网上展馆”“网上展厅”。这不仅可以对每一件文物进行详细直观的描述,还可以阐述有关文物的知识。同时,还可以用直播的方式和观众在线互动交流,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四川博物院“初心永恒——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标语特展”于2021年11月23日开展,该展览分为“胸怀伟大理想”“为崇高信念而战”“争取民族解放”“推动土地革命”“社会建设伟大尝试”“依靠群众夺取胜利”等六部分,精选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在四川区域内调查整理的红军石刻标语拓片和四川博物院院藏石刻、木板、纸质标语及红军文物等共160件、标语照片140张。通过网上展厅的传播宣传,充分彰显了红军标语作为中国工农红军传播革命理想的宣传工具,在团结动员群众鼓舞红军斗志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弘扬了革命文化、传承了红色基因。
近现代文物藏品同其他文物藏品一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近现代文物藏品科学研究挖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近现代文物藏品研究通常包括单项研究和综合研究,单项研究主要包含对文物外部特征的研究和内部信息的研究,综合研究主要包括对与文物藏品存在联系的内容研究和群体研究。文物藏品尤其是近现代文物藏品,主要不是通过地下考古发掘得来而大多为传世品,对于其真伪的研究或者通过文物开展对其社会历史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对于文献档案、报刊、书籍之类的主要以文字记录历史、以纸作为载体保留下来的近现代文物藏品,对其进行较深入的科学研究,通过其中的文字了解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重要人物历史等历史信息显得更加重要。总而言之,对于博物馆近现代文物藏品,除进行陈列展示等用途外,还要不断地对其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讲清楚文物背后的故事、揭示出社会发展脉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文物的价值和作用,更加有效地凸显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博物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这直接在行政法规层面为博物馆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博物馆作为青少年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的最直观最具有体验式的场所,承担着普及和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和了解,也增加了公众对博物馆的记忆点,甚至在某些时刻可以促使公众到博物馆进行再次参观游览。2008年5月,四川博物院新馆开馆的同时,就把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研制、销售和宣传作为重要工作来谋划推进。目前,四川博物院研发的文创产品类别品种大致主要为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装饰用品等几大类。同时,近几年中,四川博物院也开发和研制了许多供博物馆之间进行馆际交流的文化创意产品,以及供国外参观者、旅游者购买的产品和国外博物馆之间友好交流的产品。
文物是陈列展览的基础和灵魂。但是,在许多博物馆举办的近现代文物陈列展览中却往往由于可用的文物实物的缺乏,出现“文物不够照片凑,照片不够板文补”等问题。这种以文字、图片、照片、档案资料等集中呈现而文物实物缺失的陈列展览,文物数量少且又多集中置于一些陈列柜中。对观众而言,他们看到的主要是较为枯燥、呆板的文字、照片等,顶多加上一些辅助的视听资料演示。这种陈列展览往往给人一种填鸭式教育感觉,很难引起观众的参观热情和兴趣,更难以激发观众的思想共鸣,无法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前,一些博物馆在举办近现代文物陈列展览时喜欢按教科书化的方式进行,常常忽略了观众的视觉需求,单纯强调周密严谨。如通常采用多层级标题,即每部分、每单元、每组都设置标题,在每个标题下再用文字进行阐述,非常接近于教科书的篇、章、节等编排结构。面对这种层级鲜明的整体架构、固定字体文字的标题,再配上前言、正文、结束语等大量的文字表述,带给观众的肯定不会是一种愉悦的视觉享受。可以想象,观众在阅读这种说教式、刻板的“教科书”时,是不可能有任何兴趣和美的体验的。如果把博物馆陈列展览比作是一本书,那么就应该是一本引人入胜、爱不释手的科普读物,而绝不应是令读者索然无味的教条式的读本。
在许多博物馆近现代文物陈列展览中,常常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即无论是什么样的陈列展览都喜欢采取雷同的内容组织方式,如通常都要先概述中国近现代历史,以保证大方向上不出现偏差。在工作中经常发现,有相当数量的近现代史陈列展览,无论陈列展览具体内容有什么差异,都会首先冠以全国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使陈列展览复杂化、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例如,以红军长征中某一个具体的战斗为主题的陈列展览,也会大篇幅地讲述红军长征的背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会议及红军长征的重大历史意义等,这不但没有体现出本展览的科学严谨和特色,相反恰恰反映出对该战斗本身的研究不够、资料缺乏,不得已才采取这样的表达方式。同时,不少近现代文物陈列展览中使用的照片、文献资料、文物等,观众参观后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此外,有些近现代文物陈列展览意在求大求全,追求面面俱到,致使内容庞杂臃肿,毫无自身特色,陈列展览“千展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
博物馆能否把展览主题和文物展品的内涵以观众最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生动表达,是衡量博物馆公众教育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让文物说话”,就是要让博物馆展出的展品面对观众说“白话”、讲“普通话”,让普通观众能轻松看懂听懂展陈中的文物语言。在近现代文物陈列展览的讲解词中,比较常见的是喜欢采取宣讲方式,我们也可以把它叫作报告式、授课式的讲解。讲解词就像是教师提前备好的讲稿,讲解员就成了照本宣科的老师,这种填鸭式的灌输讲解方式,让原本可以形象生动的讲解变得死气沉沉,让本来就生气不足的陈列展览变得更加无味无趣。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传统的“亮宝式”和“说教式”的讲解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的需求,需要探索更亲民、更现代、更趣味的艺术化方式让历史文化、革命文化走近公众,满足广大民众探求知识、启迪智慧和陶冶情操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博物馆近现代文物藏品普遍研究深度不足、价值发掘有限。通常认为,针对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描述性研究;一是解释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主要是研究文物藏品的基本信息,如藏品如何命名、所处时代、尺寸大小、工艺做法等;解释性研究主要是立足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研究文物藏品的内在价值。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针对博物馆近现代文物藏品,主要开展的多为描述性研究,而普遍缺少从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方面对文物藏品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由于解释性研究的不足,以至于博物馆近现代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讲述不够,很难将文物相关信息变成准确形象的展览语言,也很难提取挖掘文化创意产品所需要的文化元素,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博物馆近现代文物藏品的有效展示利用。
当前,随着文博事业的繁荣发展,近现代文物藏品的利用方式更加多元、利用范围不断拓展,这充分彰显出近现代文物藏品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由于馆际间展览交流日益增多,文物藏品流动性大大增加,近现代文物藏品运输中的安全保障就成了一项重要工作。
3.1.1 运输的前提条件
一是良好的环境。馆藏文物藏品拟参加的陈列展览或展出场所,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标准,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文物所必需的环境要求;反之,如有可能对展出文物造成损害的场所,则不能参展。
二是文物的健康。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对于需要进行运输特别是长途运输的文物,原则上文物本身必须是健康的。对于已经受损、保存状况很差的文物或者是质地相当脆弱的文物,原则上不能转移出馆进行运输。
三是运输主体的可靠。承担运输文物的企业或者单位必须满足国家相关规定要求,以最大限度防止文物失窃、破坏等情况的发生。同时,选择的文物运输工具必须充分考虑文物的特征与安全。
3.1.2 运输前的保护
一是内包装。内包装直接包装于文物外层,主要是防止搬运过程中产生的摩擦、震动、碰撞等导致的损伤,可以对文物起到有效的保护和屏蔽作用。内包装要依据文物管理规定并统筹考虑文物材质、大小等情况,选择恰当合适的包装材料。通常情况下,内包装大多采用硬纸板制作外壳,然后在里面结合文物藏品的形状制作能起固定保护作用的内囊。同时,纸质与丝织类文物还须放置防虫、防霉药品等。
二是外包装。外包装箱通常按照装箱文物的特殊要求,比如防水、防潮、防摩擦、防震以及防挤压等,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通常为适宜运输的大木箱、铁箱、铝合金箱等。外包装箱的规格通常还要充分考虑所要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各部位的高度和宽度。总之,文物的外包装要求结构合理、坚固耐用、拆卸方便,适于长途运输。
3.1.3 运输中的保护
文物装入外包装箱后,要对箱体进行固定,以避免发生位移或震动等使箱体受损,然后在箱体外贴上封条,同时还要刷上或贴上相应标志,如文物编号以及“小心轻放”“不能倒置”等警示语。包装箱搬动过程中,要做到“轻”“稳”。包装箱在完成装车、装机或装船后,要用绳、网等工具将其牢牢固定在运输工具上,防止行驶过程中箱内文物出现损伤。与此同时,要最大限度减少装卸次数,防止多次转运致使文物受损。此外,文物运输时要落实好安全保密工作和安全防范措施,如文物运输的时间、路线、地点等要严格保密,最大限度减少知情人。在文物运输过程中,要确保有正规的安全保卫人员押运,并保证运输过程中“物不离人、人不离物”。
总而言之,近现代文物藏品运输中的保护十分重要,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应保持清醒认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切实做好保护工作,为文物下一步利用提供坚实的条件和基础。
近现代文物藏品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物常常更多地会被反复利用,而利用中最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展厅中展出。一件被展出的文物大部分时间是在展柜中,展厅及展柜的环境就是展出文物能否得到保护的关键因素,这包括展厅、展柜温湿度的变化、光线对文物的损害等情况。各类文物对温湿度不同的要求在展厅中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如纤维质地的文物对温湿度变化就十分敏感,其内部成分会由于温湿度的变化产生膨胀或收缩,温湿度变化过大则会影响文物的寿命,甚至直接导致文物损坏。众所周知,文物藏品在展出中的环境与在库房中的环境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文物藏品展出中的环境控制。如果由于硬件、软件等条件制约,即使不能在展厅中做到集中控温、控湿、控光,那么也要针对不同文物就温度、湿度、光线等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因物施策,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进行行为有效的干预和控制,以保护好文物藏品。
近现代文物所处的时代较近,文物本身用来拍照的机会也比较多。同时,近现代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教育活动中关键作用,需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宣传,在文物的这些利用过程中要尤其注意保护文物的绝对安全、减少人为损伤。例如,文物拍摄地点要选择安全可靠,拿放文物要轻拿轻放,避免强烈光线对文物的伤害,注意减少文物拍照次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近现代文物修复或复制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文物的保护工作。如文物修复前要制定切实可靠、科学可行的修复方案,做好充分准备工作,避免操作不当造成文物损坏;复制文物时要注意轻拿轻放,全方位注意确保文物安全,并有效减少文物扫描、拓印、复印等次数,在各种情况下尽最大努力避免对文物的伤害。
综上,加强近现代文物藏品利用是博物馆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充分挖掘近现代文物藏品潜在的文化信息、让博物馆教育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意义重大。要创新近现代文物藏品展示利用方式和手段,同时在利用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切实把近现代文物藏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