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新工科专业“三教”改革的探索:以苏州市职业大学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

2022-11-16 08:23钟鸣
科技与创新 2022年17期
关键词:苏州市工科证书

钟鸣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4)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和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2020年底“1+X”第四批职业教育评价组织和等级证书名单公布。“1+X”证书制度作为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和制度设计在职业院校和应用本科被全面稳步推行。

1 “1+X”证书制度的内涵

“1+X”证书制度中的“1”指学历证书,“X”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体现学生的学历基础,“X”体现学生技能的提升;“1”是专业经历和资格的证明,“X”是职业技能水平和能力的展现。“1+X”证书制度中的“X”是一个变量,是若干技能等级证书的组合,可以是同级的,也可以是不同级的,可以是同一领域的,也可以是不同领域的。“1+X”证书制度给学生提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选择,更加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教改革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评价模式改革等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倒逼高职院校在教师、教材、教学上的改革,通过“三教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1]。

2 新工科专业“三教”改革现状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积极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新工科专业是相对于传统工科的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它们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整体。各高校在不断推进新工科专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三教”改革,也遇到了很多突出的问题。

2.1 教师队伍结构和能力水平需要紧跟新工科专业的发展步伐

新工科专业的发展是为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对原有的工科专业进行的一次转型升级,在这个转型升级中教师是主体,是专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新工科专业的发展对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师的个人能力水平有很高的要求。教师需清楚新兴产业和岗位技术需求,这样才能制定满足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目前,新工科专业的教师大多是原来的传统工科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有着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了较好的理论教学方法。从教师结构上看以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任教师为主,有部分从事实训教学的教师。总体上,大多数教师缺少行业工作经验,对行业标准不熟悉,也很少有岗位资格证。新工科专业需要和新兴产业接轨,作为高职院校的新工科专业就要培养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新工科专业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熟练过硬的实践技术能力。新工科专业和传统工科专业相比,往往涉及多领域和技能,要求教师的知识体系和实操技能紧跟产业实际需求,而目前传统工科专业教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相对新产业发展较为过时,知识领域过于局限,知识结构更新不够,亟待加强对新工科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学习。

2.2 新工科专业的教学活动需要与时俱进

新工科专业与传统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很大不同,表现在教学课程需要最大程度地与行业动态需求对接,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因此传统的教学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新工科专业的教学需要。传统教学很多采用讲授法教学,忽略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考核和评价多采用终结性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定;教学内容上强调专业知识体系,忽略了知识之间的迁移和交叉;教学地点大多在教室,没有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职业环境;教学过程注重如何教会学生,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传统教学中往往由一个教师承担一门课程,忽略了学生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只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职业操守。因此,新工科专业的教学活动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将教师的教学任务从知识灌输转向技能锻炼,逐步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将职业技能培训与课堂教学贯通融合,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新工科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2.3 新工科专业的发展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

新工科专业发展的目标是培养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能否提供接近真实企业环境的教学资源对人才培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新工科专业需要不断推进教材改革,很多教材内容需要更新,应该更加适应新工艺、新技术,同时体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材的组织很多还是按照传统的知识体系,没有真正和企业项目、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教材的形式也有待更新,应该采用更适合学生学习和交流、更为灵活的方式。很多院校的新工科专业的发展忽视了新工科专业多学科交融、实践性强等特点,实训培养基地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没有实现教学课程与行业动态需求的对接。实训基地应该发挥学校课堂和企业车间的过渡作用,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实践企业真实项目,从而促进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

3 苏州市职业大学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建设

苏州及长三角地区的智能制造产业高度发达,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运行维护、自动化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处于紧缺状态。2019年苏州市职业大学成立工业机器人专业,招收第一批专科学生72名。2020年,学校成立江苏省首批工业机器人“1+X”应用编程证书的省级考核管理中心。目前,学校拥有FANUC、ABB、三菱、汇川等知名品牌工业机器人实训和竞赛装备近40台套,与汇川技术合作共建“汇川联盟学院”,联合瀚川智能科技、胜利精密、赛腾精密、博众精工等行业知名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自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以来,学校已有79名机电专业学生、72名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参加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初级)的培训和考证,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取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而拓宽了就业或创业渠道。

4 “1+X”证书制度下“三教”改革的探索[2-5]

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工业机器人专业面向苏州及长三角地域的智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3C方向)等产业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自动控制工程技术人员、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群,培养能够从事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维护,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苏州市职业大学在新工科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以“1+X”证书制度的推广为契机,加快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

4.1 建立“三同+三共”教学共同体

“1+X”证书制度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新工科专业,工业机器人专业团队建设更是尤为重要。一方面,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需要重新定位和转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将技能鉴定标准融入课程、课堂、实训、考核中,实现技能鉴定课堂化、常态化、日常化;另一方面,实施企业高端人才共育和共享计划。苏州市职业大学通过双师互融、校企共育等途径逐步形成了技能大师领衔、产业教授助教、行业专家指导、工匠教师主导的教师团队,其中产业教授占比25%。“1+X”证书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鼓励多元利益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因此需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通过“标准同议,教学同堂,理实同举”建设“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创新共赢”的“三同+三共”教学共同体。工业机器人专业充分利用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聘任及管理办法》《产业教授选聘及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依托苏州市现代装备制造职教集团、苏州市现代光电职业教育集团等产教融合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4.2 开展“三步并走”的师资建设

学校深入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同时结合新工科专业特点开展“三步并走”的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如下:①加强对新工科专业中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学校以“四有”好教师为标准,通过青蓝工程、高级访问学者、名师计划等行动,政行企校紧密合作,统筹推进专业带头人培养。加强专业带头人“1+X”证书相关政策学习,带领团队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工作。②加强对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充分利用和发挥已签约共建的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明志科技培训“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施骨干教师提升工程。选派骨干教师进入“大院大所”进行研修,加强对新工科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学习,提升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提高职业技能考核能力。③加强对工业机器人专业校外兼职教师的聘任与培训。借助企业学院优势,建设“大师引领,混编互聘”的卓越教学创新团队,通过结对互助全面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专兼教师共同完成“1+X”证书的培训工作。

4.3 开展“育训结合、课证融通”的课程教学改革

教法为育人手段,“三教”改革的核心是教法改革。随着“1+X”证书制度的推进,学校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育训结合、课证融通的高职教育教法的理念。教师将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融合到传统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从“唯一型”向“多元型”转变、课程内容从“单维度”向“多维度”转变、课程活动从“基于教”向“基于学”转变,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教室与工厂车间对接、毕业证书与培训证书对接及学历培养与技能培训对接。

4.4 推行“多导师制”的模块化教学方式

结合“1+X”证书制度的内容将传统的课程内容打散重构进行模块化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和培训内容结合、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以团队协同合作方式进行模块化教学。通过兼职导师实践导向、专业教师技术内化、专兼结合实践反馈实现“实践获取—技术内化—技能反馈”全流程学习与实践,通过“多导师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4.5 创建多维新形态课堂教学新环境

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培训的融合创新。创设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多维新形态课堂教学新环境。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加快混合式教学改革,促进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实现部分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理论考试与实操考核结合、课程考核与证书考核结合、线上测评与线下测试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结合等方式,建立符合智能制造类岗位工作过程的多层次、立体化考核评价体系。

4.6 开发校企协同的新形态教学资源

学校遵循专业能力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对接的原则,校企协同开发新形态教学资源。以任务为驱动,增加体现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行业、新产业和具有前瞻性的新领域的教学内容。针对“1+X”证书制度的特点,采用模块化、颗粒化的内容组织方法,采用项目式、工作过程式的编写方式,采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表现形式开发教材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方式,开发数字化课程学习资源包。目前工业机器人专业核心课程在超星平台建设在线资源,在线提供数字化教材、课件、微课、案例、习题库等,逐步建设校企协同的新形态教学资源。

4.7 建设“五位一体”的实训基地

结合“1+X”证书能力考核要求,构建学生个人“X”能力考核档案库,实现“1+X”证书能力考核的标准化与智能化。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共享实训基地,实现基地建设和专业建设同频联动。共享实训基地既具备“1”的教学和实训功能又具有“X”证书培训和考证功能,同时具有技能竞赛、科研创新等功能,建设教学、培训、考证、比赛、科研“五位一体”的实训基地。

5 结论

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积极推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工业机器人专业的“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三教”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重要突破口,通过“三教”改革的探索可以为高职院校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苏州市工科证书
新工科背景下汽车构造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安徽医学》统计刊源证书
少就是多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释放海归“光”与“热”——苏州市欧美同学会工作掠影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