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莉
教育写作是教师进行专业表达的方式。在16 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大概写了上百篇教育教学文章,也有幸在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现将自己的写作探索之路做一番梳理,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写作首先要加强内容输入,在阅读中学习、积累,夯实写作的“内生力”。
学者季羡林有言:“学术上的新见解总是最先发表在杂志上。每一位学者都必须尽量多地尽量及时地阅读中外有关的杂志。”阅读期刊能了解最新的教育动向,也会激活写作灵感。在《中小学校长》上读了《文化治校:校长的新时代使命》一文后,我便在思考,那么普通教师的新时代使命又是什么呢?恰好在那段时间,我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便将两者联系起来,写了一篇文章《自主发展:教师的新时代使命》,提出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时代使命下,教师应当通过强化终身学习、教学实践、记录反思、教育写作四条路径激发自主发展的动力。
当研究某个问题感到论据不足时,我会有目的地阅读一些同主题文章,为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我在写《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谈高中语文课堂拓展》一文时,在知网上查阅了关于语文课堂拓展的文献,弄清了课堂拓展的最新研究,加深了对课堂拓展理论和方法的认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明确了文章的论点、框架和案例。我认为,在高中语文课上,教师要在重点处、疑难处、共鸣处、空白处、生成处适度拓展,这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篇文章经过不断打磨修改,最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
当读到有价值的文章时,我会将典型方法、重要观点摘抄下来,作为写作的参考素材;若就文章观点产生了深刻感悟,也可以写下相关论文。2017 年,我在研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个主题时,发现其呈现出精选书目、精到方法、精心研讨的特点,于是写下了《浅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之“三精”——我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并发表在《教学考试》上。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写作,是问题的逻辑回答、策略探寻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教育写作,深入思考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但教材有时没有具体的实施建议,教师便可以抓住重点,进行细化阐释。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学写文学短评》中没有具体范文,师生实践起来比较困难。我针对这个难点,结合典型案例,写了《文学短评之三分寸》一文,指出文学短评写作应掌握好小与大、叙与议、内与外这三个分寸。若在教材中发现问题、瑕疵,教师可以写教材指正类文章。《已有“至少”,何需“以上”》就是我针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病句“他每天工作至少14 个小时以上”所写的文章,并在《语文月刊》上发表了。
问题引发思考,写作让思考可观。某次期末考试后,因疫情防控,我校没有组织教师进行集中阅卷。一所乡村初中的校长给我打电话说道,自主阅卷无法确保阅卷的公正性。针对这个问题,我在电话中跟他沟通了解决办法,并给他发了一段长长的短信。后来重读短信时,我对其中列举的方法又形成了初步的文章框架。于是,我就把它扩展成了《如何确保乡村小规模初中自主阅卷的客观性》一文,指出“乡村小规模学校自行组织阅卷,阅卷前加强思想引领,阅卷中采用多种形式,阅卷后强化督查评比,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阅卷的公正性、真实性、客观性”,文章发表在《教育评估与监测》上。
我在督导视导、组织教研等活动中常发现一些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形成一系列教研文章。论文《以校为本 多方借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校本教研》是结合视导时乡村小规模学校管理者普遍反映的问题而形成的建议:乡村小规模学校既要以校为本,也要多方借力,向教研机构、联盟学校、网络资源、研修培训借力发展校本教研。有时,我也会针对一些典型问题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后撰写调查报告。比如,为了解中小学教研管理现状,我先设计了调查问卷,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形成文章《中小学校本教研管理:问题及对策——基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的调研》。
只有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写出充实丰满的论文来。优秀作品源于充分的实践探索。
针对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有益经验,我会及时整理成文。我带着学生进行古诗文默写,成效显著,于是我总结复习经验,形成了《高考名篇名句默写之备考建议》。《高三语文试卷评讲那些事儿》《基于“一体四面”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且以诗味“活”课堂——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现代诗教学策略思考》《高中语文早读四部曲》等论文是我对试卷讲评课、文言文教学课、现代诗歌教学课、早读等课型的经验总结。每上完一堂公开课,我会及时根据课堂录像整理文字版的课堂实录,或撰写教学叙事,或切片分析。比如我发表的《新课标下的小专题学习实践——〈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教学叙事》一文,就是我在重庆市中学语文教研会上了展示课之后撰写的教学叙事。
我在教师进修学校主要负责教研和科研管理工作,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梳理管理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在文章《加强科研管理 激发科研活力》中,所呈现的“制度撬动,规范科研行为;过程驱动,督促科研落地;课程助动,提升科研品质;课题拉动,优化科研流程;教研牵动,推广科研成果”就是我对区域“五动”科研管理模式的经验总结。在论文《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之区域教研“七覆盖”》中呈现的做法“集体视导学期全覆盖,学科教研年级全覆盖,学科竞赛学校全覆盖,指导教师人员全覆盖,质量分析学科全覆盖,专业测试教师全覆盖,引领示范干部全覆盖”也是我对区域教研管理的总结。
在担任教研员时,我会及时梳理教研活动的经验。《利用新技术 优化区教研》是我对区域信息化教研的总结,我认为移动教研可以提高教研效度,网络阅卷可以提升质评信度,录播回放可以加快成长速度。我在论文写作培训的总结中写道,可以在问题诊断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培训方案,通过混合互动与主体多元实施培训课程,借助评价反馈和改进跟踪了解培训效果。
教育写作,要通过分享发挥出应有的价值。通过价值体现,又可以增强写作的吸引力,吸引教师坚持写下去。
文以致用,文章呈现的教学策略、管理办法会对下一次实践有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我到学校开展集体视导,若发现学校校本教研管理有问题时,我就会将《中小学校本教研管理问题及对策建议》发给学校校长,圈出其中的重点内容“优化机制,让校本教研管理精细化;丰富形式,让校本教研管理特色化”让其参考借鉴,利用文章观点指导其将教育工作进行优化。
只要有市级论文比赛,我都会积极参加。《“双减”背景下区域教研机构推进作业管理的行动》《浅谈学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五个结合》等60 余篇论文都是根据市级比赛的主题和要求来撰写的。文章获奖后都会给我带来极大的鼓舞和写作动力,也让我的教育写作有了价值。
教师以投稿意识去写作,可以督促自己写得更规范。文章若被发表,则会激发教师的写作热情。当60 余篇教育文章成功发表在《基础教育课程》《名作欣赏》等期刊上时,我的写作热情也被点燃了。我每个月都要写一两篇教育文章,虽然有的文章投稿后杳无音信,但我相信“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才完成的”,也相信“优秀论文是被无数退稿堆出来的”。未来,我仍然会坚定信念,把教育写作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