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峰,杜培强
山东省莒南县农业农村局,山东莒南 276600
山东省莒南县,多山区、丘陵,是传统的生猪养殖大县。十几年来,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养猪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生猪养殖已经成为关乎全县民生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猪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工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追求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疫病、药残、环境污染等因素也制约着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各猪场近年疾病流行情况不容乐观,无论是老病还是新病都严重威胁着猪场的安全。无论是生猪散养户还是规模化猪场,一方面面临着养殖场后备母猪的增量以及育肥猪的积极补栏,另一方面却是低出栏率和疫病高风险的打击。
面对复杂的病情,诸多民间乡村兽医提出如“高热病”“无名高热病综合征”“混合感染病”等疾病和理论,提出的防治方案也越来越完善,从仔猪出生开始保健、防疫,疫苗就要打十几次,一直到出栏还在保健、防疫,但养猪业最终还是逃不了高存栏量、低出栏量、高死亡率的命运。
针对养猪业的高存栏量、高死亡率,有些业内专家强调现在的饲养环境太差,养殖户乱用药,甚至把原因归到养殖户不听专家的防治方案,不按照免疫程序执行,才发生这么多的疫病。
从养猪业的发展过程看,随着规模化养猪场的兴起和飞速发展,伴随疾病的发生倒也正常,但终归要诊断出所患疾病,才好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当发烧成为临床症状时,如果对发烧的疫病未能进行鉴别和正确诊断,特别治疗效果又不理想时,便有了“高热病”或是“无名高热”一说。
再来看猪病的“混合感染”理论。近几年“混合感染”几乎成了疑难杂症的代名词。究其因,主要有两种:其一,许多养猪场的兽医从业人员或是民间兽医专业知识贫乏,猪群一旦发病又必须下出结论,于是就只好妄加论断;其二,有些业内人士,有专业理论,但缺乏临床治疗经验,必须对猪病作出诊断而又不能失了自己的面子时,也就只好就此一说。猪病“混合感染”本就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当机体发生疾病时,虽然有很多病因,但病因肯定有主次之分,有原发、继发或并发。众多的病因不可能在疾病发生时扮演相同的角色,这时猪场兽医必须具备基本的疫病判断和处置能力,比如当猪群发生呼吸道疾病时,无非就是流感病毒、支原体、巴氏杆菌、链球菌等病原并发或继发,但绝对不能用“混合感染病”来代替。
综上所述,“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病”,甚至是“无名高热”的说法确实值得商榷,当猪群发病时,猪场驻场兽医以及基层兽医技术人员应该具备常见猪病诊断与防控的系统理论知识,找出病根,或是标本兼治,而我们的业务指导部门的专家更要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病原学分析,或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去做出初步的判断,不能不负责任地讲“混合感染”“无名高热”这些极其模糊的概念。
如何确立正确的疾病诊疗理论和防治方案呢?准确诊断,依据药物配伍,合理调配兽药来防控生猪疫病,是兽医技术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业务技能。选用药物的基本原则是广谱高效、安全方便、经济环保,使用药物的根本目的是用最少量的药物,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如果说猪一发烧,就是“无名高热”,显然是不可能的,首先,根据生猪病原学和常见病的防治,没有“高热病”这个病种,而“混合感染”一说就更值得商榷。业内专家、兽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境界、素质水平,要实事求是,专心业务,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积极探索疾病的病因,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于养殖业。
近年来,随着疫苗接种次数的不断增加,以及疫苗的超量使用,不仅仅是增加了养殖场(户)的养殖和疫病防控成本,关键是已经严重影响到猪群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猪群抗体反应越来越没有规律,甚至已经出现无免疫应答的现象。
在当前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下,只有准备把握疫病流行新特点,才有利于免疫程序的制定。依据目前全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要求,充分了解辖区内和本猪场目前及过往疫病流行情况,根据各类疫苗的起效期、免疫持续期、相互作用等各类影响因素,针对主要病毒病,再结合易发的主要细菌病来制定一个简单实用的免疫程序。
加强猪群的日常饲养管理,掌握好猪群的生产状态,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减少患病的风险。慎重制定药物保健计划,科学用药,是关系到能否准确、及时、有效地控制生猪疫病,节约用药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大问题。
理想的防治用药,是以常用药为基础,不要一味地选择“新”“贵”“稀”的兽药,单一品种药物有效,就不要选择联合用药。根据猪的味觉生理及其味觉特点,选择适口性好,在饲料和饮水中性质稳定,快速达到治疗浓度的药物。提倡中药与微生态制剂相结合的方案,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
总之,希望我们的兽医从业人员实事求是,将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相结合;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和疫病防控部门能对养猪业提出正确的指导方案;业内专家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违心,要唯实,提出切实可行的疫病防治方案,加以宣传、推广、施用,对于促进生猪养殖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