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霞
甘肃省临洮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临洮 730500
近年来,我国猪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对饲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饲料或者谷物粮食等储存不当往往会出现发霉等情况,生猪食入霉菌污染过的饲料后容易发生霉菌中毒,严重者会直接死亡,症状较轻者则会影响其后期的生长发育,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对配种繁殖造成影响,该病多呈季节性与地方性流行。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加强防护措施,对防止猪霉菌毒素中毒极为重要。
目前,已知的有300余种霉菌毒素可以导致人和动物中毒,当前饲料及原料中研究较多的是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酶烯酮、烟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等,在我国全价饲料中霉菌的检出率要显著高于单一的饲料原料,被霉菌严重污染的饲料应严禁使用。
霉菌毒素主要侵害动物肝脏、肾脏和肠道等组织器官,可以引发肠道出血、腹水以及消化功能障碍等慢性或者急性中毒症状。若生猪食入大量含有霉菌毒素的食物则会发生急性中毒死亡,食入少量的霉菌毒素通常无明显的中毒症状,呈慢性中毒过程,容易被养殖人员忽视。不同的霉菌毒素对机体的伤害情况也不同,当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超过40 μg/kg时,则会导致家畜流产或者无乳,并对动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若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超过250 μg/kg时,则将影响动物机体的繁殖能力,导致公畜的精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母猪产仔数量降低,易出现空怀、流产等情况,增加母猪的淘汰率;当饲料中的烟曲霉毒素含量超过500 μg/kg时,则容易导致动物肝脏病变坏死,发生肺水肿等情况,并且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当赭曲霉毒素含量超过100 μg/kg时,将会引发机体的肾损伤,导致机体脱水,饲料转化率降低;而当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含量超过200 μg/kg时,将导致生猪采食量降低,胃肠消化能力减弱,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生长发育缓慢,并未见皮肤损伤。
大部分的霉菌毒素会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引发免疫抑制,致使动物机体对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增强,并且严重影响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使得猪群更容易发生猪瘟、猪伪狂犬、蓝耳病和弓形虫病等严重的混合感染,这类病症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往往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死亡率,给养殖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饲料发生霉变后将会破坏原有的饲料品质,导致适口性下降,蛋白质、粗脂肪、必需氨基酸以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降低,而有害的化学物质以及脂肪酸值则会增高,严重影响饲料的饲喂价值。长时间饲喂生猪发霉变质的饲料则无法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并且生猪摄入的营养物质不均衡很容易发生各种疾病,影响其生长发育的速度。
生猪发生霉菌毒素中毒后一般会在2周内出现临床症状,不同的毒素种类和中毒的程度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慢性霉菌毒素中毒的生猪通常会有异食癖,喜欢在猪舍的角落内独处,被毛杂乱无光,弓背蜷腹,并且四肢无力,逐渐消瘦,发育缓慢。随着病症加重,患猪的皮肤上会有紫色的血点出现,眼、鼻等周围的皮肤处也会变成蓝紫色,同时伴有黄染以及抽搐等神经症状。
急性霉菌毒素中毒的生猪通常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生长速度下降,有时会有呆立不动的情况发生,患猪的可视黏膜苍白,行动不稳,排干粪硬粪或者出现下痢,有的患猪体温稍有升高,呕吐以及直肠脱出,甚至发生阴道脱出。病情严重的患猪其腹部和四肢内侧的皮肤可见出血斑点。通常仔猪更容易持续发病,并且患病仔猪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死亡。
母猪发生霉菌毒素中毒后会有阴道和阴户出血、发炎的症状,同时还可能出现乳房肿胀,发情异常,甚至无法受孕等情况。妊娠的母猪中毒后通常会出现流产、难产、死胎、木乃伊胎或者产后无乳等情况,还会导致母猪后期无法再次受孕。
剖检病死的患猪可见其体表淋巴结和多个器官淋巴结严重水肿,皮下脂肪出现变性黄染,水肿明显,胸腔以及腹腔内有大量的黄红色或者黄色的积液。有的患猪胃黏膜充血,容易剥离,同时伴有大小不等的溃疡灶,胃底有明显的出血溃烂,在结肠浆膜处可见胶冻样的浸润,肠道出现严重水肿、充血以及炎症情况。肝脏出现明显的实质性病变,质地变脆,肿大发黄,还有的患猪会出现中毒性肝炎的症状,或者慢性肝硬化的症状。大多数患猪的胆囊壁会变厚,胆囊水肿,胆汁变少并且呈油状存在。肺脏严重水肿,并且有出血,切面结构不完整。脾脏边缘处有较多的出血点和坏死灶。肾脏发生萎缩,颜色苍白,同时表面伴有出血点,肾小管发生扩张,心内外膜有散状的出血点。
根据患病猪只的临床表现,并结合饲喂养殖的情况,可对该病进行初步的诊断。
将采集的血液、器官以及饲料等病料制片,并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后未发现致病菌存在。然后继续使用采集的病料制片,并且使用浓度为20%的氢氧化钾溶液处理,令样品变得透明、清晰,盖上盖玻片后稍微加热固定,在低倍显微镜下镜检可见有短粗的菌丝存在,并且菌丝存在多个分支,即可确定病料中存在有黄曲霉菌。
实验室检查饲料霉菌可采取直观观察法,选取3 kg具有代表性的饲料,分6个批次装进盘中,并将其摊成均匀的薄层,将其置于暗室中,用365 nm波长的紫外灯进行照射,如果在饲料颗粒上出现蓝色或者绿色的荧光,则可确定该饲料中存在黄曲霉毒素。
无菌采集患猪的新鲜血液,观察可发现血液稀薄,并且该血液的凝固时间较正常血液明显增长。对患猪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查,可发现样本中的血红细胞数量减少25%~40%,而白细胞的数量则明显增多,表现为低蛋白血症。另外,血液样品中的转氨酶凝血酶失活、血清白蛋白、α球蛋白以及β蛋白的水平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升高并且活性异常。
无菌采集患猪病料,接种在沙氏培养基内,在38 ℃下培养11 d,如果培养基上长出了直径6 cm左右的黄色菌落,则可确定为黄曲霉菌。将分离到的病原菌接种到2%的麦芽糖或者7%的琼脂培养基中,28 ℃培养36 h,将培养物制成比例适合的悬液给1日龄的健康雏鸭接种,会导致接种雏鸭在50~70 h内发生死亡,并且能够在雏鸭的肝脏中分离得到黄曲霉毒素。
对于谷物和饲料可使用70%的甲醇提取样品中的毒素,然后使用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以及赭曲霉毒素定量检测条,采用胶体金三线定量法测定样品中是否存在毒素,这种方法操作较为简单、快速,5~10 min就可测出结果。
养殖人员在采购饲料原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防止购入发霉变质的饲料。对于场内饲料加工的运输工具以及仓库等设备等要及时检查和清理,保持设备干净无污染。饲料原料的水分应控制在13%以下,当水分超标时应及时进行晾晒。饲料贮藏的地点应选择地势高、干燥、阴凉以及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方,并且要在饲料下铺放支架垫底,防止受潮,同时定期开展清洁、消毒和防鼠等工作,尤其注意保证饲槽、猪舍墙角的清洁消毒,防止霉变发生。此外,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防霉剂和抗氧化剂等抑制霉菌的生长,以防产生霉毒素,通常在饲料水分含量超过上限时即可添加防霉剂。当前使用较多的防霉剂有丙酸、丙酸钾、丙酸钙等,饲养人员可根据饲料的含水量以及季节变化等考虑添加防霉剂及其添加量,一般可添加0.3%的丙酸或者0.2%~0.5%的丙酸钙等。
当前,尚未发现猪霉菌毒素中毒的特效解毒药物,对于患病猪只临床上通常采取对症治疗,主要采用解毒保肝、强心利尿和及时补液的治疗原则。场内出现患病猪只后饲养人员应立即停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注意维生素C和硒元素的补充添加。对于患病猪只可以静脉注射20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的5%葡萄糖生理盐水+10 mL的10%樟脑磺酸钠+25 mL的维生素B1注射液,1次/d,可连续用药7 d,有助于患猪解毒排毒,提高自身免疫能力,恢复体力。
综上所述,猪霉菌毒素可对生猪造成严重的影响,给养殖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当前,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但治愈结果并不理想,且很容易出现反复发病的情况。因此,饲养人员应格外注意本场内饲料的质量安全,防止发生霉菌毒素中毒的情况,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