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琴 梁诗婕
近年来,《丽人行》《唐宫夜宴》《晨光曲》《只此青绿》等中国古典舞作品在互联网平台的点击率破亿,“兰芬腿”“青绿腰”“文化膨胀”等相关话题屡次登顶互联网热搜。曾经被认为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中国古典舞作品屡次“破壁出圈”,走进大众视野,舞蹈的传播和发展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大环境,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据此,本文将对中国古典舞“出圈”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中国古典舞作品的“出圈”得益于21 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拉近了舞蹈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舞蹈作品通过互联网在短期内扩大受众群体,广泛传播,优秀的舞蹈作品不再局限于剧场。但是,面对粉丝的追捧,经济价值的吸引,中国古典舞的未来该如何发展?中国古典舞作品“出圈”的底线在哪里?会不会最终走向“出圈”而不“入圈”?实际上,“出圈”不是个例,而是舞蹈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流变。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生产指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艺术生活,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有不同的体现方式。一出生就和数字信息时代无缝对接的Z 世代(1995—2009 年间出生的一代人),热衷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互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中华文明精髓,掀起了“汉服热”“国潮热”“文物热”等风尚,将传统文化“玩”到了极致,被称为最具文化自信的一代人。中国古典舞作品在互联网上的“出圈”是Z 世代与传统文化的碰撞。
其次,舞蹈是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表征。历史悠久的华夏民族有着最丰富的乐舞文化,中国古代乐舞最早可追溯至原始时期极具生命色彩的部落乐舞,随着朝代的更迭,陆续衍生出婀娜多姿、曼妙唯美的汉代女乐舞蹈,富丽堂皇、大气磅礴的唐代燕乐,虚实相生、极具意境的明清戏曲舞蹈,这为现当代的舞蹈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优秀的中国古典舞作品背后是创作团队、演员们对内容和形式的细致打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呈现。纵观几部“出圈”的作品,无一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再现,无一不是布满清晰可辨的文化底蕴烙印。
最后,且不谈作品的舞蹈语言和舞蹈风格是否是“真古典”,中国古代乐舞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表演形式,最终在明清时期融入戏曲中。中国古典舞创作不仅要追溯史书、壁画中的“古典”,还需要融入当代的“古典”诠释,当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共鸣,感受到生命情感的力量,“古典”在当代就得到了延续。一种舞蹈现象的出现有时也会带来舞蹈发展的启示,与其挣扎于身体语言的混乱、舞蹈风格的纠葛中,不如坚守最本质、最核心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在立足传统和当代审美中找到平衡。
舞蹈作品传播的主要途径有舞蹈演出、民间舞蹈活动、舞蹈教学、舞蹈影视等,都需要在“演员(传播者)—观众(接收者)”这一过程中完成。多年来,舞蹈作品受到表演形式的影响。作为传播者的演员,信息输出范围是有限的,作为接收者的观众,其人数也是有限的。
互联网为大众认识舞蹈、了解舞蹈提供了平台和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舞蹈传播的困难。舞蹈作品传播的接收者范围不再仅限于舞蹈工作者、舞蹈爱好者,各行各业的人无须走进剧场,无需购买舞蹈录像、光盘,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推送欣赏到舞蹈作品,浏览到作品的相关信息。比起圈内专业人士的舞蹈评论、观众的口口相传等传统的再传播方式,网友对作品发起热议交流创造这一再传播方式是便利又高效的。以重庆市歌舞团的舞剧《杜甫》片段《丽人行》的“出圈”为例,观众在剧场观看舞剧是该作品的一次舞蹈传播,观众拍摄的演出现场视频在某平台重新配乐发出后迅速创造了20 亿的网络浏览量,这是互联网模式的再传播。相较于互联网平台上的观众人数,剧场能容纳的观众人数可以说是非常少的,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凸显,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受众群体更多,重庆市也顺势推动当地的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实现了《丽人行》的流量变现。
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习惯于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接收信息,尤其是在当下,面对面集体性的舞蹈传播方式已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如果没有互联网平台小视频推送,没有网友以此为话题发起的各种讨论、模仿秀,舞蹈作品的传播很有可能会走到一个死胡同。互联网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反复多次观看作品,进行评论、转发、互动,继舞蹈影视之后,舞蹈大众传播媒介走到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艺术创作的意义在于不断重塑人们的观念,让人们在追寻、思考历史传统记忆的同时保持当下的活力。《唐俑》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荷花奖”古典舞评奖首秀时反响平平,唐俑、画像为题材的舞蹈并不算新颖,不管是结构、语汇还是立意,珠玉在前,该作品并未在圈内掀起波澜,成为探讨热议的焦点。但不久后,脱离传统赛事舞台的《唐俑》改编更名为《唐宫夜宴》在河南卫视春晚一炮而红。这剧烈的反差不仅归功于媒体宣传的助力,还在于作品本身做出的改变,另辟蹊径的“网红”作品为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舞蹈艺术的物质载体是人的身体。不同于电影、文学,舞蹈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传统中国古典舞作品要说的“话”、要演绎的情境全在身体表达的意象里,对受众群体的审美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观众欣赏的难度。河南卫视春晚总导演陈雷介绍:“《唐宫夜宴》运用了5G+VR智能技术,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将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夜景,营造出了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唐宫夜宴》的跨界实践成功后,河南卫视顺势而为,陆续推出了和哔哩哔哩视频平台合作的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元宵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节目,场景交替,舞者与虚拟的环境融合得恰如其分,给人以真实的视觉效果。融合科技舞美和新媒体传播后的古典舞作品,表现出跨界的张力和弹性。现代化舞美技术的介入,弱化了古典舞晦涩难懂的抽象性和意象性,注入了当代审美特有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古典舞创作可以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出发,考虑作品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借力现代科技手段,放大舞美的作用,加强作品的画面感,弥补传统舞台欠缺的结构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舞台的背景是固化的,作品要表达的内涵容量有限。现如今,舞台背景可以做得如梦如幻,在身临其境的舞蹈场景中,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作品要传递的信息,进而了解作品的内涵。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古典舞作品成为“顶流”,多米诺骨牌效应显现在方方面面。舞蹈剧团致力于作品的推广营销,在哔哩哔哩视频平台、抖音、微博与网友互动,打造作品IP,宣传演出,巡演基本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舞者一夜之间被人熟识,收获众多粉丝,活跃于综艺节目、社交媒体;经过特效处理剪辑、嫁接音乐的舞蹈短视频在超话中不断更新,互联网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裹挟着整个舞蹈市场。
2020 年6 月,在某卫视的晚会上,当红女星以主演的身份与重庆市歌舞团合作演出《丽人行》,舞蹈配乐也换成了网红神曲《芒种》,古装界的流量明星加上抖音上的热门神曲,看似掌握了流量密码的改编复排,却引发了诸多质疑。当艺术走下神坛,舞蹈沦为音乐的陪衬,剧团专业演员沦为明星的伴舞,演员精心创作的舞蹈作品和主创团队没有得到最起码的尊重,在舞蹈的本质和网红的噱头之间我们应该如何抉择?同为节选自舞剧,改编出演的舞段,登上2020 年春晚的《晨光曲》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它保留了作品的完整性,以作品的质量、舞者的演绎打动了亿万观众。
中国乐舞在历经沧桑后仍能在世间找到自己的位置,以一门独立艺术的形式存活下来,这就说明,哪怕时代在变化,舞蹈也不需要依附于铺天盖地的营销、网红明星的参与。在全民热搜的大背景下,互联网记忆是短暂的,人们的关注转瞬即逝,持续发力的营销套路只会让大众产生疲劳,热度过后,只有作品有质量,观众才会买账。站在互联网时代风口浪尖上的中国古典舞不能本末倒置,明朗的未来不能仅凭借增加曝光度、热度去实现,而是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作品的质量上,坚守舞蹈的行业底线,坚决捍卫舞蹈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尊严。
基于正本清源的立场去审视“出圈”的几部古典舞作品,《晨光曲》出自上海歌舞团的红色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该片段以旧上海弄堂女人的市井生活为素材,晨光中洋溢着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气息。《丽人行》选自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剧《杜甫》,再现了游春仕女的娇艳动人,极尽华美富丽,《唐宫夜宴》塑造的仕女形象俏皮可爱,舞蹈编排诙谐幽默,不难看出,这些舞段的风格各异,却一致符合大众对东方女性美的想象。但是,它们不能囊括整个作品的高深立意和主旨,大众眼中的“美”也不是中国古典舞审美创作追求的全部。
艺术之所以被定义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因为艺术作品饱含创作者对生活、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再呈现,它是独一无二的,而不是大众喜欢什么,创作者就创作什么。“出圈”不是一个好作品的标准,正如抖音平台上的许多古风舞蹈,在“汉服圈”“文博圈”大火,在业内却无人问津。舞蹈是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艺术,舞蹈作品渗透着创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对文化的态度、对美的理解,舞蹈艺术创作不能走“快时尚”模式,迎合大众审美,批量生产市场需求的东西。互联网在中国古典舞与大众之间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评价作品,抒发自己的感想。舞蹈从业者也可以将互联网作为提升大众审美认知能力的渠道,通过舞蹈网络课堂、座谈进行专业知识科普,输出作品创作时的立意、舞蹈语言的运用、舞蹈结构的剖析等信息,帮助大众更好地去鉴赏舞蹈作品,感受舞蹈的魅力。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出圈”不仅是中国古典舞在大众视野的一次完美亮相,也在提醒着我们,中国古典舞正处于时代的洪流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面对浮躁“快餐式”的创作大环境,新生事物总会带来争议、反思,进而带来行业内的观念转变。舞蹈从业者要沉淀下来,潜心钻研中国古典舞不可摒弃的本质,以真挚的情感和精神唤醒国人血脉中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作品质量上做到精益求精,有自己的专业责任担当,不人云亦云,在科技手段的运用、市场的推广营销力度上也要把握好尺度。中国古典舞在鲜活的时代里成长,需要对“试错”持包容的态度,对“进步”持赞赏的态度。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国古典舞只要做好自己,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底蕴自会为我们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