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皮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从中国的儿童教育开始。新型皮影儿童教具的设计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文化与儿童文化教育之间的矛盾。
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同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皮影艺术也经历了由胜到衰的过程,许多技艺高超的皮影艺人相继去世,皮影艺人逐渐减少,陕西乃至国内的专业剧团寥寥无几,青年观众越来越少。因此,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成为目前非遗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使命与任务。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比以往更加强烈,尤其是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幼儿阶段、儿童阶段、青少年阶段存在严重缺失,这就使皮影艺术在当今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失传。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高度重视,只有落实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能真正推进文化自信。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对民族文化深入学习、积淀、传承与创新。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全局,刻不容缓。“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保持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同,这种理解和认同,并不是短时间养成的,需要从幼儿、儿童阶段的文化教育出发,从小培养,长期积累,逐渐形成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文化自觉传承,发展创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儿童教育是终身学习的起点,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我们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我们还要提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的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深入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加大对优秀剧本、曲本创作的扶持力度,增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及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创新皮影艺术的传承方式,是当下解决非遗文化与少儿教育之间矛盾问题的内在趋势,也是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活水平整体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成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也逐渐意识到幼儿时期的玩具在孩子的一生中起到的重要启蒙作用。目前,我国14 岁以下儿童已接近3 亿,其中,生活在城市的儿童超过了1 亿,儿童消费支出已占整个家庭收入的25%。民俗文化的传承使中国传统玩具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回顾玩具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他国,玩具的发展总是围绕娱乐和教育两大主题。国内现售玩具大都是不同品牌却卖着相同类型的玩具产品,缺少个性突出的新型玩具教具。目前市场上,男女儿童玩具的性别区分过于机械化、单一化,而适应男女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共性文化教育传承信息植入甚少。
近年来,我国儿童玩具的题材非常多,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功能过于雷同的玩具之间,始终难以寻得一个很好的结合与突破点。当下的状况是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与发展,但是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发展,如何将传统文化的内在思想与当今社会时代的思想认知、生活习惯接轨,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大部分玩具还是保留着旧时的木质材料和造型。虽说传统玩具形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也需要被保护,但是玩具作为儿童成长教育中的重要媒介,更加需要与新时代的思想结合。如果玩具不能够被时代认可,那只能称作是一个文物,并不能肩负传承与教育的社会任务与责任。
皮影文化艺术活动的表演形式比较特殊,它需要表演者和皮影道具充分配合。人们在皮影表演活动中的参与性极强,因此能激发出热情与兴趣。同时,表演也能给观众展示出生动有趣的故事,表演者通过情绪感染,带动观众,从而达到表演者与观众互动的目的。本项目通过对皮影儿童绘本、皮影立体拼图、皮影数字影像三种产品进行设计、生产、试售卖、设立体验展馆,达到皮影文化以新型的方式传承与发展的目的,完成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皮影儿童绘本以传统的皮影元素特点为基础,以现代儿童动漫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为绘本故事题材,激发儿童的兴趣。绘本的设计形式分绘本与读本两部分,家长可参考绘本文字部分的故事讲解,与孩子共同完成皮影绘图,加深儿童对皮影文化特点的初步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皮影立体拼图要求家长与孩童按照拼图的样图及制作说明,共同完成简易的立体皮影拼图,对照相应的故事剧本进行互动演绎,以使孩童对皮影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皮影数字影像能以数字影像的方式展示皮影绘本故事剧情及故事中的人物角色,通过投射幻灯影像,声画结合,以微电影的形式给孩童展示生动活泼的皮影演绎,使儿童从小对传统文化皮影艺术有深刻的感受与记忆,实现对皮影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在皮影儿童绘本、皮影立体拼图、皮影数字影像三种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团队对产品有使用顺序的考虑,按顺序通过绘本、拼图、数字影像这三个环节来完成皮影文化在儿童大脑中潜移默化的植入,从而达到既传承创新,又教育的目的。
皮影戏借助灯光透过镂刻的影人和道具在影布上的景象来完成表演。影人的造型在皮影艺术表演中尤为重要。皮影儿童玩具制作的方法应依据以下原则。
每个人物的头身手臂和总身高均有特定的比例,其外形轮廓的整体美中包含古典美,在设计刻制时,由创作人以夸张的手法对玩具制作进行艺术变型。
在制作儿童皮影人物时,为了符合儿童的审美和兴趣,我们将皮影元素中人物、动物进行卡通化,展现出丰富有趣的动漫风格和色彩。玩具人物的制作结构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助于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舞台戏剧。皮影人物的造型体现了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
首先,我们在材料的使用上进行了改变,将原本制作使用的皮制材料换成卡纸和宣纸及树脂卡片;其次,画稿,将人物形象以严格的比例分部位画在卡纸(宣纸)上;再次,剪刻,即采用剪纸的方法进行剪刻,可根据需要染色,呈现不同的色彩效果;随后,过塑,即将画好的各个人物身体部位进行过塑,再沿边缘进行修剪;最后,连缀,即用细绳将各个部位进行连接,用五根操纵杆即可让皮影人物活动自如,也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要添加操纵杆,方便操作。
新型皮影儿童玩具以传统的皮影制作方法为依据,保留皮影原有的文化特征与思想,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中儿童所熟悉的人物形象、动漫形象、故事角色,以他们熟悉的形象为剧本的故事题材,传递传统皮影艺术的精神思想。相较于市场上现有的儿童玩具,新型皮影儿童玩具在具备基本娱乐趣味的同时,更能够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渗透。
在设计皮影玩具形象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在颜色应用上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如传统颜色的对比与搭配。在材料的使用上,以健康环保的设计理念为指导,使用树脂材料制作。为了使产品以最佳形式呈现,我们多次分小组走访社区,组织开展调查问卷,进行样品试用,通过孩童的真实表现反应及家长的反馈,了解受众群体对产品的接受程度,更进一步优化产品的使用功能、使用流程,以及设计美感和谐程度等。
在设计皮影数字影像的环节中,我们运用了太阳能转化成机械能和电能的原理技术,虽然这是比较简单的现代技术,但是运用在玩具上还是比较新颖的。在整个过程中,太阳能带动 LED 灯呈现幻灯影像,并用太阳能带动小型的音频播放器,制作工厂也会按照本项目的设计理念进行开模生产,摒弃以皮质作为原料的方式,改为以树脂材料为主,该材料环保、轻便灵活、裁减方便。我们选用树脂材料一方面能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减轻皮影本身的重量,这对皮影玩具教具来说是一个新的突破。
新型皮影儿童玩具可分为课堂版和家庭版,教师将皮影艺术文化通过皮影教具带入课堂,让皮影文化艺术走进课堂;家庭版皮影儿童玩具可让儿童和家长在互动中,增进亲子关系,让非遗皮影艺术走进千家万户,真正实现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教育与创新发展。
本项目研究将以西安市的幼儿园为试点,拓展研究在教学中使用新型皮影儿童玩具的效果,并多次进行关于皮影文化的活动与游戏,寓教于乐,测试儿童在此过程中的接受程度。
本项目计划在陕西西安设立新型皮影儿童玩具的线下体验展馆,展馆内设立儿童皮影展,并有现场表演,可以邀请嘉宾参与表演。同时,体验馆出售新型皮影儿童玩具,工作人员展示使用方法,使家长和孩子能够快速适应玩具的使用方法,从中获得快乐体验。体验馆结合线上线下的共同宣传推广,多点位、多形式地拓展喜爱皮影文化的受众群体规模,目的是普及蕴含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灵魂的新型儿童玩具,将皮影文化艺术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视野中,使之成为老少皆宜、家喻户晓的文化艺术。
承载着皮影传统文化的新型儿童玩具教具,成为传统文化与儿童教育之间的桥梁,新型皮影教具的应用可以把皮影艺术的相关知识、技能、思想观念传授给广大儿童,使孩童在欣赏皮影艺术的同时,还能掌握一定的制作技巧,增强动手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既是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对皮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新型皮影儿童玩具教具是非遗文化传承和儿童教育之间对话的媒介,它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娱乐,更多的是给孩童在童年的记忆里植入了传统皮影文化的印记,也使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有了更深刻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同时,配合学校课堂上教师在皮影艺术方面对儿童的教育与指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在非遗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新型儿童皮影玩具突破了玩具的创新形式,为后续更多的文化传承方式提供了可能性,使皮影艺术在儿童教育领域获得了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