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记者采写能力的提升策略

2022-11-16 04:33周瑞杰
记者摇篮 2022年6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记者受众

□周瑞杰

时政新闻是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闻类型,在传播最新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传播不仅有助于人们及时获取时政新闻,也有助于促进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时政信息、社会信息、经济信息的主要途径。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发展的阶段,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记者要勇于迎接挑战,做好转型,尽快提升采写能力。

一、地方时政新闻记者面临的现状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悄然而至,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媒体“把关人”效能低下,传播平台受限,采编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内容缺乏创新性……当下,一些地方时政新闻记者在采编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认清自身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之策,既有利于打破目前传统媒体改革发展的瓶颈,也有利于新闻采编人员自身的发展。

1.媒体“把关人”效能低下

新媒体的大量涌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的优点是时效性、高效性、便捷性较强,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青睐于通过网络新媒体来获取时政新闻,而不再依赖传统媒体,这就给传统地方电视台带来很大的冲击。新媒体时代下,民众既是新闻的接收者,又是新闻的传播者,因此地方电视台不再是当地民众日常新闻获取的唯一途径。新媒体上的时政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新闻失实等现象。

例如:很多新闻没有经过严格审查就进行发布,带来的后果就是该新闻在网上造成了轩然大波。即便后期地方电视台记者进行澄清、辟谣,也一时之间难以消除不良影响。由此可见,地方电视台传播话语权在新媒体时代下被削弱,长此以往,媒体的权威性将被瓦解。

2.传播平台的局限性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播出时间有极强的特定性,与网络新闻发布的实时性相比,存在明显劣势。地方电视台的受众群体也比较固定,呈现出老龄化趋势。因为传播覆盖范围相对狭窄,缺乏互动性,所以人际传播的信息量比较少,传播效率低下。

3.采编人员专业素养不高

当前,新闻工作者面对的是媒体融合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记者需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然而在转型的过程中,仍旧有部分记者处于观望状态,态度并不积极。

县区等基层电视台采编播人员往往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坦率地讲,作为一名有着多年一线采访经历的时政新闻记者,这种所谓的“优越感”曾长期存在于笔者和一些同事的思想意识中。甚至有的记者对采访对象颐指气使,对纸媒同行也表现出高傲的态度,有唯我独尊的感觉。甚至很多次,因为个人原因迟到了,让采访对象和其他媒体同行等着自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实,基层电视台记者身上所谓的“优越感”,也是过去互联网资讯不发达、基层受众信息相对闭塞,电视新闻记者掌握较多的话语权而造成的。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台新闻采编人员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知,不能继续夜郎自大。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不在专业素养方面提升自我,不努力紧跟时代的步伐,就很容易在媒体整合“洗牌”中被淘汰掉。笔者在与一些地市级电视媒体同行交流中得知,有的人因为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等问题,在融媒体改革中被调离原岗位,被分流到非采访部门,甚至是直接被裁掉。这也让自己切实看到、感受到了危机。但仅从思想上认识到问题还远远不够,毕竟一些地方时政新闻记者身上存在的一系列“顽疾”,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会随着融媒体改革的开展便能一蹴而就得以解决。我们应该身体力行地积极参与到改革转型中来。

与此同时,应该看到的是,尽管目前很多地方电视台都完成了融媒体改革组织架构的重组,但重组并不意味着采编人员的素质也随之提高。相反,有相当一部分电视台的采编人员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既不愿意别人动自己的一碗羹,又不愿意参与到新闻创新发展中来。地方台时政新闻采编人员中,能够积极主动提升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并不多。这也是目前采编队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4.报道内容缺乏创新性

地方时政新闻就是要用较多的篇幅来报道本地区时政新闻内容。在报道形式上,也要很大程度上兼顾本地受众群体的“口味”。这就容易造成一种情况,地方时政新闻的采编人员为了确保不出错,会在创新和守旧之间选择后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采编人员存在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不愿意主动创新。长此以往,很多地区的地方时政新闻在内容上、形式上逐渐趋于同质化,毫无新意与亮点,让本就对时政内容产生距离感和疏离感的受众,进一步降低观看兴趣,进而让地方时政新闻报道陷入了“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怪圈。归根结底,这种情况的产生,还在于采编人员没有很好地在思想、行动上,对地方时政新闻节目进行创新。

二、地方时政新闻记者采编能力提升策略

做好访前准备,留意访中细节,确保有效沟通……媒体采编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路径。强化“内功”不能急于一时,也应该脚踏实地,把目光和视角放在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上,逐步摸索、掌握提升业务能力的密码。

1.采访前准备工作要做好

时政新闻记者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试验数据用SPSS16.0软件包(SPSS,Michigan Avenue,Chicago,IL,USA)进行方差分析,用Tukey’s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检验组间差异,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第一,在接到采访任务时,时政新闻记者应该做好细致且充分的采访准备。应该对本次采访有一个整体的计划,要明确本次采访对象的职业、年龄、经历等基本情况,对所要采访的内容要点、采访主题有比较明确的把握。在这个基础上,确保采访获得的信息全面、具体,能够最大程度接近事件的真相,报道经得起反复的推敲。同时,对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准备,也是重要的一环。因为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能够随机应变固然是记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更重要的还是应该在预案方面做好筹划。

第二,做好画面摄制的准备工作。在录像的过程中不应该随意进行走动,频繁的走动会导致拍摄效果变差,因此在打开摄像机进行记录时要求记者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时政新闻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记录,多视角地拍摄,发掘出更多的新闻亮点,为时政新闻创作积累大量资料。根据报道需要,可以选择远景、近景、全景等,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第三,记者要提前到达现场,既需要对现场情况进行勘察,又要选择最佳拍摄点。同时,要与现场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确保在拍摄过程中,没有无关人员走动,尽可能减少无用镜头,及时捕捉精彩瞬间。

2.采访中多观察多记录,注意把握细节

很多时候,地方时政新闻记者都要参加一些大型会议,或者是采访一些重要的人物。想要保证新闻传播效果,就必须发挥自己的采访才能,抓住一些关键细节。在访谈阶段,要把握提问的重点,保证访谈所收集到的资讯有价值。

通常情况下,地方时政新闻记者都会提前做好采访准备,但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特殊环境,也许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充足的准备,如果前期准备工作中存在不足,则需要在现场收集资料及记录时更加认真仔细,多观察多记录,以免出现资料采集不全的情况。在时政新闻采集过程中,要快速判断信息价值,及时筛掉无用或价值不大的资料,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形成高质量的时政新闻报道。

在采访中要从多个角度对现场进行拍摄,并记录好现场的同期声,同期声不仅可以提高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还可以使新闻内容更有说服力。因此,地方时政新闻记者应尽可能在现场同步记录会议重要讲话,便于后期制作的顺利进行。

3.确保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能使记者了解到更多的新闻信息,也能让采访更有针对性,因此,良好的沟通是时政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地方时政新闻记者要想提高交流能力和交际能力,就必须加强对新闻敏感度的训练,使自身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从而呈现出更全面、更有价值的报道。一个记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新闻亮点。

4.提高新闻写作和分析能力

5.随时捕捉新闻亮点

在媒体融合时代下,新媒体新闻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地方台的时政新闻产生了强烈冲击。为了使地方时政新闻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地方时政新闻工作者应加大对新闻内容创新的研究,能够捕捉新闻亮点,提高新闻采编能力。记者应该了解地方时政新闻的特点,能够结合地方时政新闻的特点和受众的需求,打造出更具地方特色、更接地气的地方时政新闻。从整体上看,地方时政新闻以硬新闻为主,但记者要学会适当地软化新闻。

第一,对时政新闻进行软包装。通过报道形式上的创新,让受众群体愿意听和愿意看,入心入脑;提高时政新闻的亲和力,让民众更容易接受时政新闻。比如可以借鉴新媒体新闻的形式。目前,公众对新媒体新闻的喜爱程度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新媒体新闻具有互动性强、短小精悍、碎片化等特点。受众不需要在特定时间观看新闻内容,而是利用自身零散的时间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观看感兴趣的新闻,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其他受众的意见和观点,实现与其他受众的网上交流。因此,地方时政新闻记者需要创新传统报道形式和传播渠道。在通过传统电视平台传播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报道当地时政新闻。时政报道拥抱新媒体,对时政报道传播产生革命性影响。在报道理念上,它坚持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作为报道原则。在采编模式上,它强调采、编、发合一的采编模式,要求记者具备采、编、发过硬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稿件内容上,从事实到用词、表述都要做到准确无误,从而准确地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在传播形态上,追求准确、时效和受众体验。

第二,有必要对时政新闻的内容进行提炼,并用受众喜欢的语言进行解读,以满足广大本地受众对地方时政新闻观看的多元化需求,实现传播内容的“轻量化”。传播内容的“轻量化”呈现,是指通过凝缩内容体量、优化传播内容以提升信息触达率与传播效果。“轻量化”的概念源于汽车工业技术的设计优化研究,其核心是追求效率与效能的平衡,应用于新闻报道领域则涉及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的优化改进。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物印初心》系列报道是时政报道“轻量化”呈现的典型案例,该系列报道以短小精练、新颖活泼、浅显易懂的形式,降低了受众的阅听门槛,适应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态势,满足了年轻群体的内容消费需求。

第三,改变时政新闻一向严肃的面孔。套路化的会议报道等时政新闻报道虽然做到了新闻要素面面俱到,但是缺乏重点和亮点,让观看的民众不知所云。作为一名时政新闻记者,应该改进报道手段,努力向观众展示新闻要点;语言简洁易懂,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最新出台的相关政策。

第四,小切口切入,找准新闻落点。过去的时政报道习惯采用宏大叙事模式,展现报道的权威性、指导性,而报道的可读性、接近性却常常不被过多重视。如此,报道类型愈加单一,报道内容愈加枯燥,难以提起受众的阅读兴趣。要想改善时政报道在受众触达上面临的困境,未来的时政报道亟须破除程式化话语表达方式,努力展现亲民姿态。地方时政新闻之所以具有本土化特征主要是因为地方时政新闻与地方发展和地方民生息息相关。如果县区电视台的时政新闻内容和省台的内容同质化,很少报道地方民生问题,也无法将时政新闻与当地民众生活紧密结合,势必会导致当地民众对地方时政新闻失去了关注的兴趣,也不能有效地将相关政策传播到基层。

因此,为了提高地方时政新闻记者的采编能力,创作出高质量的新闻,其应做到一切从民众的需求出发,寻找时政新闻与当地民众需求的契合点,进而引发民众的共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时政新闻记者,必须明确时政新闻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勇于肩负社会责任,既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增强业务能力,不断创新思维,改变旧有时政报道的程式化风格,选取代表性案例进行精细化描述,让地方时政报道更亲民、接地气,以有效推动新闻事业的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记者受众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