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在流媒体时代下的制作和传播策略

2022-11-16 04:33王铁军
记者摇篮 2022年6期

□王铁军

一、微电影的定义及发展过程

1.微电影的定义

具备成体系的规模投资,包含完整的故事情节,制作周期在一周之内,播放时长数分钟至几十分钟不等的电影类作品即可称之为微电影。与广告定义不同的是,较之于广告,微电影的时间更长,比传统广告的内容元素更多更丰富,更具有吸引力。较之于传统电影,微电影制作简化但主题明确清晰,互动性更强,观众的参与感丰富,观看门槛几乎可以低至忽略不计,任何人都可以在手机视频发达的今天享受微电影所带来的文化盛宴。

2.微电影的发展历史

早期的微电影萌芽于DV视频短片,是群众自发性地对生活经历及社会环境的记录和拍摄行为。在北美电影工业和新西兰电影工业等先驱地带,其被认为是长度在1~15分钟的小型摄影短片(Short subject)。但由于彼时的制作技术尚不成熟,大量的短片作品仅仅将自身的定位限制在广告宣传或者是文化宣传领域。且由于其信息量较少,加上时间受限,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短片并没有被社会广泛关注。

当时,市场上的短片类作品零散且不成规模,往往一个短片针对一款广告产品或文化内容进行宣发。加上传播平台传播能力远不如今天,无法广泛吸引大众。

微电影是全民电影化时代平民的影片创作尝试,民间自制视频迅速发展与群众摄影技术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前,民间影视创作缺少专业指导及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摄影器材,磁带式摄像机和老式DV仅能最低限度地解决群众拍摄的问题,却无法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的视频制作剪辑。

受条件限制,前期的微电影制作很少有影视行业业内专业指导和策划。不过,在2001 年伍仕贤担任导演制作的片长11 分钟的实验电影《车四十四》,因为制作精良、节奏把控准确、内容反映现实,获得了多个奖项。这为微电影运作开创了先河,改变了以往电影想要获奖必须大投入、大制作的观点。可即便如此,一些实验电影也只是小范围传播,满足小众群体的文化诉求,这种小型电影的从业者也比较少。对微电影有革命性推动作用的是21 世纪数码技术的发展,2000 年以来数码产业飞速发展,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新产品纷纷出现,数码摄影及影音编辑软件技术被快速推广。

在国内,2005 年以后视频平台中出现了大量由网友用数码摄像机拍摄的视频短片,其中部分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只不过由于参数设置和剪辑技法仍不成熟,影片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优秀且具备艺术高度的作品寥寥无几。

2010 年前后,各大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竞争愈加激烈,以“微影”概念为基础的微电影制作模式开始被广泛使用,进一步降低了制作费用,便于灵活操作。这一时期的通信技术及手机视频拍摄技术得到了突破性提升,全世界的信息交流、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自制视频实现了数量上的指数级增长,内容上也不仅仅聚焦国内的一人一城,而是扩大到全球视野。

以国内微电影为例,2010 年吴彦祖主演的片长仅有90秒的短片《一触即发》,具备了传统电影的大场面、高科技、动作元素的同时,又具备紧凑的叙事结构与细腻的表演,堪称非常优秀的汽车广告宣传片。

这意味着广告短片与电影作品的界限被打破,广告同样可以以微电影的制作手段产生大片的效果。

微电影的概念在2010 年后成为网络的又一大热点话题,其隐藏的商业价值使各行业纷纷涉足微电影进行不同尝试,视频网站中不同题材内容、不同时长的微电影与日俱增。从此,一场全民微电影创作的热潮被掀起,也拉开了数字电影业的网络化转型序幕。

二、创作思维与表达类型

1.微电影的创作思维

从发展之初起,微电影就被冠以快捷传播的标签,同时具有信息碎片化、内容跨界化、媒介多元化等特点。随着微电影创作门槛的降低,微电影作品数量可观,但即便如此,多数制作仍然比较粗糙,没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各大视频网站多见低成本的二次创作视频,以影视作品成品为基础,重新剪辑与配音,快速成片。这类视频虽然仍会保留一定的故事剧情,符合大众的审美品位,却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其过分依赖影视作品成品素材,缺乏原创。这就让素材来源被限定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即便能够对原作主题和梗概加以提炼,却往往因为感人细节的缺失而无人问津。因此,微电影创作应当跳出二次创作的狭窄圈子,摆脱对他人作品的重度依赖。利用拍摄、剪辑等高超技术手段,体现原创精神。

传统电影重视画面的精美度和情节的故事性,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微电影作为影视类产品也要重视观赏价值,要坚持“内容为王”,突出结构层次。由于篇幅限制的要求,微电影的台词更要精练,一针见血。在尽可能短的篇幅内给观众展现精品内容,并启发观众,让观众产生联想和思考。

实际上,微电影对画面精美度的要求较之于传统电影更高,每一帧画面的使用都应有明确意图,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好的微电影每分每秒都应具有艺术性,能够带动观众情绪,避免观众产生观影焦虑及观影疲劳。

在价值观传递上,微电影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能以微电影体现时代特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鲜明特征,用优秀微电影作品讴歌新时代、反映新气象、展现新作为。其一,突出政治导向。切实把握好微电影作品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其二,强化价值引领。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把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微电影作品当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其三,体现艺术追求。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通过艺术形式生动鲜活地传递核心价值观,体现微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其四,反映群众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优秀作品反映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反映新时代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其五,遵循传播规律。把艺术创作规律和媒体传播规律结合起来,使微电影作品既有很强的艺术性,又便于在各类媒体上广泛传播。

2.微电影的主要类型

①生活类微电影

取材的广泛性给微电影带来了比传统电影更加开阔的视野,不但能够驾驭宏大题材,更能触及传统电影难以大展拳脚的生活小事。以公益广告类微电影为例,大都是以励志、奋斗、亲情、青春等为主题的作品,以群众身边事为题材,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生活类的微电影往往准备工作不复杂,制作成本更低,要求制作团队能精确把握社会问题,贴近民生,不要加入太多炫技。其叙事最主要的策略是注重以小见大、细节化叙事。这类作品往往因为容易引发观众共鸣而获得普遍好评。

②娱乐类微电影

娱乐类微电影需要把握好娱乐的度,体现对潮流文化的正确态度,不能过度追求收视率,用内容肤浅、格调庸俗的作品污染大众的眼睛。有些娱乐类微电影用所谓的低俗趣味来博得观众的眼球和注意,一味地迎合当下潮流文化,而忽视其自身对观众价值观的引导和影响,忽略了影视作品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功能和思想引导这一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因此,提升娱乐类微电影内容的思想文化性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③广告类微电影

广告类微电影也叫商业微电影,是完全为企业品牌而定制的影视片。通过微电影的模式,对企业精神、企业产品等企业信息进行剧情化、视频化、专业化制作的一种视频载体。其为满足客户需求,根据客户提供的素材定制剧本,以标准的影视剧拍摄制作手法,演绎“个性电影”,并提供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等多种终端展示方案,客户可随时随地与朋友、商业伙伴等分享。其使用更加柔和的推广手段,将品牌融入故事,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品牌和产品。微电影以情节取胜,通过剧情故事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广告类微电影淡化了广告本身的商业性,打“情感牌”,突出了品牌内涵,不会像传统广告一样过于直观生硬。

④爱情微电影

以爱情为主题和叙事主线,以情侣(或夫妻)的真实爱情故事为创作素材,重现两人相识相恋、相知相守、相守相伴的情景,将那些感动的、美好的、浪漫的、温馨的片段用镜头记录下来,使之成为每对新人(或夫妻)的专属爱情纪念,成为独家记忆珍藏。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微电影,其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创作思维要与时代同步。

3.微电影的优势

微电影能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内打动观众,引发关注。通过网络途径传播的微电影能做到与观众的良好互动,观众看完后,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有的微电影甚至引发全网讨论,成为现象级产品。

作为影视界的新产品,微电影的优势不单单在于制作门槛低、成本低、周期短,而更体现为传播平台的多样化,以往电影作品只能在电影院、电视屏幕上观看,如今微电影传播则不仅限于这些平台。

电脑及智能手机已经被广泛使用,各种车载智能系统、穿戴型设备也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载体都成为微电影传播的渠道。因此可以说,微电影市场前景广阔。相较于传统电影的大制作、大手笔,微电影的创作比较便捷、简单,风格也比较多样,趣味性内容较多。因为能够满足观众先睹为快的需求,所以微电影吸引了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的观众。

三、微电影的传播及发展方向

1.多元化传播

属性、类型的多元化决定了其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据不完全统计,微电影类别包括生活类、广告类、科普类、景观类等。类型不同,创作目标也不同。

微电影的传播平台多是时下热门的社交类软件和社交网站,包括网络游戏论坛等。很多精明的商家也看到了微电影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优势,他们意识到,微电影能够促进品牌营销,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消费观。因此,很多商家参与微电影制作、投资微电影项目,并将植入了其品牌产品的微电影在商场等场合循环播出,进一步扩大了宣传效果。

如今,微电影产业链已经在策划、制作、播出、营收和衍生产品等环节上形成闭环,但如果不持续创新,微电影在未来势必会出现市场份额收缩、发展势头减缓等问题。因此,微电影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质量为王,坚持艺术追求

故事性和观赏性是电影产品永恒的主题,虽然微电影在时下迅猛的发展态势下可以依靠技术革新带来的热度和传播内容的新奇给观众以新鲜感和参与感,但由于微电影天生的时长限制,同质化和缺乏原创性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制约了微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好的微电影一定要善于讲故事,能够让观众享受到看电影一样的体验。比如:人民日报于2021 年推出微电影《在场》,上线67小时,全网总播放量超1.1亿,登上抖音、B 站热榜前十。据《中国网信》报道,这部微电影改编自小学语文课本中《丰碑》一文,由人民日报和腾讯影业联合推出。微电影假想课本中那位把所有棉衣留给战友、自己冻死在风雪中的军需处长的英灵来到了我们身边,看到繁荣昌盛的祖国、安居乐业的人们后他欣慰地含笑而眠。这个故事感人至深,如何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在场》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和改编。《在场》在该故事题材上,用多个矛盾点制造出悬疑。比如在影片开头便给观众留下多个悬念:为何面对老人的询问却无人应答?为何老人听到鞭炮声会朝着孩子大喊“卧倒”?为何老人四处寻找棉衣?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会逐渐解开这些谜团——原来这位老人是那位冻死在风雪中的军需处长,如今他的英灵“苏醒”,但心中仍旧在焦急地为红军寻找棉衣。故事经过这样的精心打磨,在情节上有矛盾、有对比,代入感非常强烈,让观众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又被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

一部优秀的作品不仅需要有新颖的叙事方法,还需要有丰满的人物性格。《在场》为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两次使用白噪音。此时虽无对白,但却让观众感受到了老人内心深处的巨大震撼,起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微电影制作者要具有“朋友圈”思维,让自己的作品以质量取胜、以精品取胜,让受众指尖难以划过去,而是点开链接就能饶有兴致地看下去。如此一来,尽管微电影时长短、节奏快,但故事性、艺术性越来越强,创意越来越新颖,能够在信息碎片化、阅读快餐化的时代站稳脚跟。

四、结语

微电影在发展中要始终坚持艺术追求,这是差异化竞争的需要,也为微电影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短视频时代到来,唯有坚持艺术性才具有竞争优势。

微电影更要契合时代发展趋势,贴近民生,始终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发展初期的政策扶持、项目立项等会给予微电影生存的土壤。但微电影也会面临创作瓶颈期。如果微电影能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明确自身定位,坚持创新,体现人文精神内核,其一定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