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腹泻的病因及防控技术

2022-11-16 04:23:47杨秀芝
吉林畜牧兽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抵抗力轮状病毒沙门氏菌

杨秀芝

德惠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吉林德惠 130300

犊牛腹泻作为一种犊牛生长中常见的临床病症,引起犊牛腹泻的病因多种多样,情况十分复杂,由于犊牛的抗病力和免疫力不高,该病对犊牛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轻则引发犊牛生长发育性疾病,甚至引起犊牛死亡,给广大的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犊牛腹泻的防治必然成为广大养殖场户和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笔者在本文中探讨了犊牛常见几种腹泻病的病因,归纳了相应的犊牛腹泻的防控技术,避免犊牛腹泻病在牛养殖产业发展中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保证养牛业健康快速发展。

1 犊牛腹泻的病因

1.1 感染性病因

犊牛刚出生时,由于周围环境存在较多的病毒和微生物,而新生犊牛免疫力较低,抵抗力不足,很容易感染环境中的微生物和病毒,从而出现腹泻病。这种感染性病因主要是由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引发。

1.1.1 病毒性腹泻

在犊牛出生后到3 月龄之间,由于体内免疫系统尚未健全,再加上居住环境的不卫生,很容易出现病毒性腹泻。其中引起腹泻的病毒包括类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轮状病毒等。犊牛感染这些病毒后,抵抗力快速下降,进而引发细菌性感染,从而加剧腹泻对犊牛生命的危害。以牛轮状病毒为例,其是造成犊牛腹泻的重要病毒。牛轮状病毒有十一个双链RNA 片段,属于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根据其基因相似性,可以将其分为七个血清群,A 类病毒是造成家养牲畜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牛轮状病毒进入犊牛体内,会迅速破坏细胞稳定性,加快营养物质的流动,同时在小肠绒毛的上皮组织中进行复制,造成肠细胞的破坏,进而影响肠神经系统,分泌病毒性肠毒素,从而加剧轮状病毒的感染,导致犊牛腹泻和消化不良。同时,病毒感染还会影响牛小肠底部,造成肠胃萎缩。

1.1.2 细菌性腹泻

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是细菌,据相关数据显示,由于细菌感染而出现腹泻现象的犊牛占总体犊牛腹泻病的80%。通过研究发现,大肠杆菌是主要的病原细菌。同时,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等细菌也是引起犊牛腹泻病的常见细菌类型。犊牛感染这些细菌后,肠道处出现异常增殖,从而导致肠道结构失调,菌群紊乱,增生的细菌和其所携带或产生的毒素对犊牛的胃肠造成伤害,从而引起犊牛腹泻。沙门氏菌,由肠炎沙门氏菌中的都柏林血清型和鼠伤寒血清型引发感染,造成牛腹泻。沙门氏菌感染后,会出现一些典型的临床病症,且感染过程从原来无症状变为牛身体机能严重衰弱。鼠伤寒沙门氏菌会导致严重的腹泻,而都柏林会导致牛全身出现病患。在10 日龄至3 周龄左右的犊牛,由于身体抵抗力较弱,很容易感染沙门氏菌,出现腹泻。感染后,粪便呈现水样、黏液状、带有血液且有纤维蛋白。沙门氏菌入侵犊牛身体后,会进入牛小肠上皮细胞,产生巨噬细胞,导致肠道出现问题。而淋巴细胞感染后,会通过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进行沙门氏菌的全身扩散,从而危害犊牛的生命健康。

1.1.3 寄生虫性腹泻

隐孢子虫、蛔虫、球虫等是主要引发犊牛腹泻的寄生虫,尤其是对刚出生的犊牛危害最大,患病率极高。犊牛感染微小隐孢子后,有的会出现严重的病症,较长时间的腹泻和脱水,有的则没有临床反应。一般来说,微小隐孢子从口进入犊牛体内,释放孢子体于肠细胞中,之后诱导肠细胞产生变化,导致肠道收缩,使肠道绒毛萎缩,引发细胞结构改变。这种情况下犊牛的肠道出现损伤,进食无法有效消化和吸收,进而引起长期的营养不良。感染隐孢子虫后,犊牛生长缓慢。据研究显示,刚出生一个月内感染隐孢子虫的犊牛出现腹泻病的可能性大于其他寄生虫感染,而在3 周龄至1 岁龄的犊牛感染球虫类寄生虫而出现腹泻现象的可能性更高。

1.2 非感染性病因

除了感染性病因外,还有非感染性病因导致的腹泻。这是由于母牛在怀孕期间由于饲养问题,使胎儿先天发育不足,从而导致其出生后抵抗力明显低于正常发育状态下的犊牛,大大提升了患病的概率。同时,犊牛在生长时,很容易受到饲养管理不当、清扫不彻底等非感染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腹泻病。

1.2.1 犊牛和母牛管理不到位

怀孕的母牛需要更多的营养,且对营养的要求更高,而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营养不足,饲养不到位现象,使得怀孕母牛体内的营养物质不够,如微量元素或矿物质严重缺乏。这导致胎儿在母体发育过程中没有汲取到足够的营养,从而出生后体质十分虚弱,免疫力差,不能有效抵抗外部环境中的病毒和细菌入侵,出现感染性疾病。同时,由于犊牛圈舍中没有进行严格的卫生处理,粪便清理不及时,消毒工作不到位,通风和透光条件不好,再加上室内温度不当等问题都有可能造成犊牛腹泻性疾病的发生。此外,由于犊牛刚出生,体质较弱,营养吸收存在一定的障碍,进而很容易产生腹泻。若是孕牛的奶源不充足,则犊牛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从而犊牛的抵抗力较低。若是饲养环境没有达到要求,则病原体容易入侵,使犊牛机体出现腹泻。若是养殖场的饲养密度过大,光照不足,则会引发病原体的繁殖,造成腹泻。

1.2.2 应激因素

犊牛在刚出生时,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很容易由于环境、温度以及饲料更换等变化出现应激反应,再加上没有及时做好保暖、断奶、长途运输、母牛难产等应对措施,导致犊牛应激强烈。而初生犊牛由于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进食消化和吸收能力较弱,在外界应激状态下很有可能导致犊牛肠胃异常,从而进食量下降、营养吸收不足,导致严重腹泻病的产生。

2 犊牛腹泻的防控技术

2.1 加强饲养管理

由于犊牛不能灵活调节体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高,所以在面临大风、大雪等恶劣条件下,犊牛腹泻的可能性会大幅度上升。同时,环境温度的突然改变会导致犊牛免疫系统出现故障,造成犊牛机体无法抵抗一些病原体。因此,在饲养管理时,要做好环境温度变化的预防措施,在恶劣天气中及时调整养殖场内温度,做好保暖防寒,降温解暑,保证犊牛的健康成长。此外,在犊牛刚出生前,应做好圈舍的清理和打扫工作,加强消毒,不给病毒和细菌滋生创造条件,让新生犊牛不受病毒、寄生虫、细菌危害,从而促进犊牛健康成长。在母牛分娩时,要保持产房的干燥、通风和透光,并增强母牛分娩前后的营养,让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健康发育。同时,在犊牛出生后,保证犊牛能够吃上母乳,从而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并确保犊牛每日的吮乳量,从而促进犊牛的健康成长。此外,做好犊牛的饲养管理工作,在气温变化较大的时候加强圈舍的保暖或防暑工作,并及时更换干净的水源和优质的饲料,保证每日的犊牛进食需求。同时制定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做好每周一次的清理和每月一次的消毒,保证圈舍的干净和卫生,让犊牛处于一个较少病毒和细菌的环境中,从而降低感染性病毒腹泻对犊牛的伤害。并定时定点定量投入犊牛,从而避免犊牛发生应激反应。并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出现过度拥挤导致腹泻的产生,发现犊牛疑似腹泻后,应及时进行隔离,减少病原体的传播,从而控制腹泻病。最重要的是提升养殖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饲养水平,保证养殖人员能够灵活进行饲养管理,发现犊牛腹泻后立即采取措施,避免腹泻问题进一步加剧。

2.2 加强预防工作

前提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是防止犊牛感染腹泻的重要措施。通过提前接种疫苗来有效提升犊牛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避免感染性犊牛腹泻的产生。同时,增强母牛怀孕期间的营养,保证母牛的每日进食需求,促进胎儿发育。此外,在犊牛出生后及时让母牛用母乳哺育。并对犊牛所处的饲养环境和饮食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及时清理圈舍粪便。同时,检查犊牛的进食情况、粪便以及其他身体机能方面,一旦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从而有效避免犊牛腹泻病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生。

2.3 对症治疗

犊牛出现腹泻的感染性病因和非感染性病因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不同,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对症下药,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比如,对于细菌感染引发的腹泻问题,需要使用广谱抗菌类药物,对犊牛进行治疗,或者结合药物的试验结果,灵活采用高敏药物开展治疗。并根据犊牛的机体情况,适当补充机体电解质、水分和能量。而对于感染性病毒腹泻,则可以利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提升犊牛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而针对继发细菌感染问题,则可以用广谱抗生素开展治疗工作,并在治疗过程中适当补充犊牛的体液,保证犊牛的活力。寄生虫感染导致犊牛出现腹泻,则可以使用驱虫类药物进行寄生虫的驱排。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犊牛的临床病症,针对性地开展治疗,争取药到病除,降低药物伤害,提升犊牛的抵抗力。

3 结束语

现阶段,有很多的治疗手段和干预措施来减少犊牛腹泻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但是,要想实现牛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提高犊牛腹泻性疾病的重视度,正确认识到问题的持续发生根源,对新生犊牛产生腹泻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在犊牛腹泻防治过程中,存在感染性疾病共生、环境卫生差、流行病研究资料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控制和治疗腹泻疾病。因此,应加强对病毒疾病的检测和研究,加强犊牛腹泻肠胃治理,针对性地开展治疗,避免大规模犊牛腹泻疾病的暴发,从而促进犊牛的正常生长,降低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抵抗力轮状病毒沙门氏菌
给花生找“亲戚”增强抵抗力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跟着这样做,加强抵抗力
基层中医药(2021年1期)2021-07-22 06:56:50
防不胜防的秋季轮状病毒腹泻
当动物画上眼睛
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
食品与机械(2019年1期)2019-03-30 01:14:36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兔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报告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45
犊牛轮状病毒腹泻的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25
桶装版
环球时报(2014-08-12)2014-08-12 10:47:40
MSL抗菌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预防作用
特产研究(2014年4期)2014-04-10 12: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