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路 平
笔者从业近20年,有一种追求始终没变,那就是非常乐意和读者分享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报道。
何谓“有意义”?毫无疑问,新闻报道必须坚持新闻价值观,失去了意义就丢了媒体人的使命与担当。同时还得“有意思”,站在受众的角度让他们尽可能在感兴趣的认同与解渴般的愉悦中接受信息内容,相信这样的友好互动是每一位媒体人向往的场景。好的新闻报道应该是“有意义”又“有意思”的,这在媒体加速深度融合的今天显得更为迫切。
传播原本就是一种人际活动,是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并非单向的“我传你受”,两者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如果彼此能听到对方的心跳,能感受对方的脉搏,这样的共振效应才是完成传播的最佳路径。
在党报工作,自然而然养成了研究大势的习惯,坚信党报的读者普遍关心大事,作为党报记者应该善于“修桥铺路”,“大处入眼,小处入手”,联系国内重大背景、重要动态,去发现、发掘距离受众最近的“苗头”。记得2005年初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湖州市首次从战略层面上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为视角,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长三角”很快成为本地干部群众热议的一个话题。当时,笔者刚进湖州日报工作不久,主动请缨加入了报道小组,我们恶补了有关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相关资讯,又沿杭宁高速走访了沿线各城市。在此后的两年间,湖州日报先后刊发了《展翅欲飞杭宁带》《率先崛起正当时》《“一核六带”给湖州带来什么》《湖州怎样挺“腰杆”》等一系列组合报道,在市内外乃至长三角地区产生了较大反响,取得了超预期的效果。可以说,正是参与了这次大型主题报道行动,让自己开始懂得作为一个党报记者应具备的眼光与思考,也明白了该怎样与读者“共振”。
做到“心中有大局、脑中有问号、胸中有读者”,还要以新的角度、新的路径去捕捉兴奋点。2006年5月,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决定合作共建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这无疑是贯彻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决策的创新之举。作为湖州日报要闻部的一员,笔者与同事们一起深入浙大校园和各县区乡村采访,先后采写了《浙大湖州共创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等报道。但与身边的朋友交流时,大家总觉得我们的报道大多停留在“上面”,热闹的背后似乎“不带劲”。一次采访中,笔者结识了首批派驻湖州的专家浙江大学教授史锋。直觉告诉我们,他身上会有料,想要深入采访就必须跟着他跑农业基地或农业大户。听着专家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见证他用科技的力量、方法和思路帮助农民,笔者突然眼前一亮,“意思来了”:史锋天天忙着在寻求与农民的无缝对接,这不正是市校合作共建的初衷,也是当下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难题吗?就这样跟踪采访了几天,我们最后完成报道《寻求与农民的无缝对接》,这篇长篇通讯“接了地气”,被称为“湖州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的转折之作”,获得了市“基层行”新闻实践活动好新闻一等奖和当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
新闻工作整天面对的是人,无论是“心中的读者”,还是眼前的采访对象,学会与人打交道是记者的看家本领。这就需要记者尊重人、理解人,如果能达到感同身受,这样的共情效应无疑是新闻人的最佳体验。
甘当学生,虚心求解是记者走近采访对象并得到意外收获的“秘密武器”。2012年夏,本人接到一个任务,做一个反映湖州蚕桑业现状的深度报道。我跑遍了各个蚕桑重地,像“好奇宝宝”似地走进农家观察蚕宝宝怎样吐丝结茧,缠着蚕农讲解蚕桑的养殖,又求教蚕桑专家关于湖州蚕桑业的发展变迁。历时3个月,笔者切身感受了当地“老蚕桑”和蚕农们对蚕桑业的眷恋与不舍、求索与喜悦的心路历程,透过时间、区域和价值维度的判断,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主题,最终成稿的《湖桑重振未必在湖州》,获得浙江省“走转改”好作品一等奖和浙江新闻奖一等奖,更难得的是多年过去了,当年采访中结交的朋友至今仍保持着联系。
而写人的报道更需要共情,只有用心把握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格精神,报道的人物典型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2015年8月,湖州援疆指挥部指挥长黄群超同志因公殉职,报社立即组成采访组,我与一位同事赶赴柯坪采访。5个日夜,我们克服语言不通、时区不同、人情风土各异、采访路途遥远等困难,行程15000余公里,进乡村、走基地、探企业、访农户,遍访黄群超生前工作的地方,采访了他生前的同事和当地群众40余人,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试图“走进”黄群超的精神世界,让笔下的人物如真人般地“站”在受众面前。作为一名记者,内心深处感谢这样的采访经历,增加了我生命的厚度。
人是通过“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来体验世界的,新闻作品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承载信息内容,所以,有经验的记者总是会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来刺激受众的感官。在新媒体时代,除了描述环境、现场、细节、同期声等传统表现方式,新闻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让受众在身临其境般的共享体验中加深对内容的接受。
2020年3月至8月,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在完成了纸媒与广电跨界融合后,抓住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提出15周年的契机,精选了15年来湖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的15个节点事件,推出了“15年·15瞬间”大型系列报道。这一尝试获得了广泛赞誉和好评,奏出了一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赞歌。
我们是如何做到与众不同的呢?在手法上,以15个“瞬间”的典型意义为核心,深入阐述这一理念对湖州绿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体现宏大性。在方式上,这组报道融合了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多个形态,通过创新产品、形式、技术等途径,多维度地提升了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具体创新实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新产品——创意H5产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以手绘长图的形式,配以音、视频,并创新采用了滑动时间轴、转场等手法,以一条路为大背景,展现了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场景,巧妙又形象地讲述了湖州人15年来沿着这条路一路走来取得的成绩,并不断将先进经验输送到全国各地的精彩故事。
新形式——专题视频短片。成立专班精心创作了《15年·15瞬间》系列15个短视频,历数了湖州绿色发展史上的15个重要时刻,重温一个个瞬间背后的深远意义。
新技术——VR技术让报纸“动”了起来。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在文字和图片之外,看到相关的全景视频。
正是由于新产品、新形式、新技术的充分运用,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新闻大餐”,在浙江新闻奖年度评选中拿到一连串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