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杰平, 瞿桂鑫
(云南省种子管理站,昆明 650031)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云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种质资源优势、生物多样性优势、多样生态优势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高原特色种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种业体系不健全、发展不平衡,仍存在育繁种创新能力不足、种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种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为打好云南种业翻身仗,云南高原特色种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云南种业振兴行动,需总结经验,摸索出云南高原特色种业的发展新模式。
云南有重要野生近缘植物600余种,占全国的30%,拥有我国仅有的三种野生稻;主要栽培植物500余种,占全国的80%[1];野生观赏植物约5 317种,294亚种/变种,约占全世界的10%,占全国的70%以上。云南省野生稻、花卉种质资源已成为国内外培育新品种的主要育种材料,全球约1/3的商业观赏花卉品种均利用云南野生花卉资源培育而成,国内50%以上的水稻品种都有云南野生稻血缘。云南省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且十分重视种质资源的保护,经过多年努力,云南省已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资源圃为核心、区域作物资源圃(库)和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为辅、各科研院校为补充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截至目前,云南省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超过10万份,保存量、保存种类均居全国前列[2];保存畜禽遗传材料超过5万份。
云南省有8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面积达3.4万hm2,其中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近1.4万hm2,居西南地区第1位、全国第3位,是全国亚热带、热带血缘杂交玉米品种的主要制种基地。云南已成为全国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中心,每年提供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占全国用量的80%以上。元谋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种子冬繁基地和藏区青稞主要的加代育种基地,每年可繁育蔬菜种子140万kg、青稞种子近30万kg。施甸县被袁隆平院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2011年创造两用核不育系水稻产量为743.8 kg/667 m2的世界纪录。景洪市已具备打造区域性南繁硅谷和种业创新示范区的良好条件。
云南是全国蔬菜新品种展示永不落幕的“博览会”,常年种植蔬菜品种2 000多个、面积在120万hm2以上;云南是国内外花卉新品种展示的最大“秀场”,全球排名前五的玫瑰育种企业每年在云南推出新品种300个以上。永胜县是全国乃至世界水稻新品种的“高产圣地”,世界水稻产量为1 287 kg/667 m2的纪录在涛源乡产生,被袁隆平院士誉为“世界级水稻示范基地”。临沧市博尚镇是全国油菜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的“竞技场”,创造了早熟油菜单产456.47 kg/667 m2、“百亩”连片单产360.8 kg/667 m2、“千亩”连片单产298.08 kg/667 m2、“万亩”连片单产275.04 kg/667 m2的全国纪录。
截至2020年,云南自主选育通过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有48个,占全国总数的0.7%,其中水稻5个、玉米39个、大豆3个、小麦1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共1 908个,其中水稻654个,省内自主选育的有415个;玉米1 119个,省内自主选育的有848个;小麦110个,省内自主选育的有109个;大豆25个均为省内选育品种。非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通过国家登记的品种有13类553个,占全国总数的2.6%。申请农业植物新品种总量1 273件、授权量559件,分别占全国的3.3%、3.5%。
云南地处低纬度地带的云贵高原地区,加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高低悬殊的地势和南北热量差异显著,使得云南省具有多种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温带、高原寒温性湿润气候等,为多样性生物育种及繁(制)种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3]。此外,与云南省相邻相近的南亚东南亚国家生态气候类型与云南省相似,云南省培育的水稻、玉米、甘蔗、柠檬等品种,在东盟一些国家试种示范,表现出了明显的产量优势,云南具备建成国际区域性农业繁育种技术创新中心的优势条件。
云南虽为种质资源大省,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上也取得一定成绩,但保护与利用体系仍不健全。一是消失风险加剧,自然生态下的农业种质资源种类与数量显著减少,交通便利地区作物野生近缘植物消失速度加快[4]。加之资源保存设施条件较差,部分新收集的资源安全保存有隐患,存在二次丢失的风险。二是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滞后,云南省农科院收集的玉米种质资源1万多份,但通过精准基因型测序鉴定的仅有300多份,云南农业大学收集的20 140份水稻种质资源材料,进行精准鉴定的只有246份。三是全省农业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多停留在初级阶段,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
云南省育种技术研发总体还是以传统育种方式为主,分子标记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尚未得到规模化应用,全省育种研发水平总体还处于以传统育种方式为主的2.0时代。育种方向主要集中在常规稻、杂交粳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大宗粮食作物上,在花卉、蔬菜、咖啡、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上育种创新能力不足,育种力量薄弱,花卉、蔬菜种源对外高度依赖,尤其是高端花卉、蔬菜育种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全省种植面积2万hm2以上的蔬菜作物对外种源依赖度超过70%,玫瑰、康乃馨和非洲菊对外种源依赖度达到80%,百合、洋桔梗全部使用国外选育品种。
种业科研和市场需求“两张皮”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科研成果没有实现产业化应用。2019年以来云南省省级审定的玉米品种443个、水稻品种41个,近80%没有大面积推广,近50%没有在生产上得到应用。科研单位选育的品种推广不开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转化成果机制不健全,专业市场转化平台缺乏,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二是品种在产量、品质、加工运输等方面突破性成果少,难以替换市场现有品种;三是市场营销宣传投入资金少,种植户获得科研单位选育新品种信息量少。
与得天独厚的种质资源、生态多样性、气候多样性以及区域优势性相比,云南可作为制种基地的区域相对较少,很多优势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不够,距“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还存在较大差距。种子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差,缺乏统一布局和综合规划,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制种基地建设成本高,基地稳定性较差,企业对基地投资设施设备意愿不强。
种业管理体系不健全,部分州(市)、县(市、区)种业管理机构不稳,基层种业执法队伍力量薄弱,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够完善、品种测试评价能力不足、种子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监管手段相对落后等问题较为突出。存在假冒伪劣、套牌侵权、非法生产经营、种子标签不规范、生产经营备案不到位、非主要农作物管理严重滞后等问题,已难以满足现代种业发展的需要,亟待加强管理。
一是建立完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依托国家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好高原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同时按照分级分类、与国家有机衔接的资源保护原则,瞄准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在粮食作物、特色花卉、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等方面认定建设50个云南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库(圃),以构建国家库为中心,省级库(圃)为辅助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二是充分利用种质资源普查成果,以省级以上种质资源库(圃、场、区)为重点,建立集资源特征特性、普查收集、鉴定评价等信息数据的省级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交流共享机制,鼓励科研单位、企业及时发布可供交流利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提高育种创新服务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种质资源只保护、不鉴定、不利用的困境,为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性支撑。
商业化育种是以市场和产业发展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多学科协作的育种科研平台[5]。一是持续围绕水稻、玉米、马铃薯、花卉、蔬菜等特色产业,推进有技术有能力的科研院所、高校与省内企业合作,实施特色产业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建攻关团队,建立规模化、协同化和定向精准设计育种新模式,开展育种联合攻关。二是探索多种形式的科企合作模式。明确科研单位及人员与企业技术合作的利益分配合法性,提高科研人员合法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引导企业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建立品种创新联合试验室,形成长期稳定的科研企业合作战略关系,不断提高企业育种创新能力。三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种业企业,夯实企业科研育种基础设施,支持企业开展特色农作物品种创新育种和地方特色遗传资源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企业在成果推广应用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应用。鼓励科研成果公开交易,探索种业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所有权或使用权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进行成果转化和共享利用,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提升转化效率。鼓励种业企业联合农技部门开展新品种引进、展示、示范和良种集成技术推广,开展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试点,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提高良种覆盖率。
引导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向产业优势产区集中,落实高标准农田项目优先支持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开展省级农作物种子基地遴选创建,构建“企业+基地”模式,对种子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基地给予财政补贴。加强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制定出台《云南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规定制种基地农户与企业的权益与义务,明确农户或企业失信行为的责任,严厉打击套购、抢购和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切实把种子基地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运行好。
一是加强种业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种业管理体系,充实种业管理队伍,构建职责明确、相互协作、运行高效的新时代现代种业监管和服务体系。二是健全品种管理制度和测试评价体系,提高省级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开展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验证评价体系,加强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联合体试验和自主试验管理,规范引种备案,提升品种管理水平。三是全面提升种业质量检测能力,完善省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和区域性种子质量检测机构设施条件。建设完善的农作物品种综合测试站,健全品种综合测试体系。四是提升种业监管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在种子生产经营备案、标签标识、可追溯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实行在线申报、在线审批、在线布置、在线统计,通过工作数字化奠定可追溯管理基础。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生产经营、产品物流等数据信息,完善标签二维码制作与管理,确保追溯信息全面准确。
一是由相关部门牵头,发挥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优势,启动对外合作示范区、试验区创建,在邻近的国家中建立中国(云南)-东盟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展示云南农业种业良好国际形象,带动云南农业技术、品种等“走出去”,能推动产生较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达到项目执行与企业双赢的目标,为云南省种业发展摸索新型的对外合作模式。二是学习借鉴知名种子行业巨头的成功经验,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引导鼓励帮助云南省种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保证内需的前提下,鼓励重点种子企业在国内国际扩展研发和市场布局,加强与国际先进种业公司进行技术及经验交流,促进云南省粮食出口,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云南省种子品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