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胜华,赵宝凯
沈阳伟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027
基于养殖水平、养殖技术、养殖医疗等要素的不断提升,集约化、规模化开始成为养猪业发展的趋势。事实上,由于规模化、集约化养猪比传统散养更加复杂,需要注意更多疫病传播要素。因此,为提升规模化养猪效益,降低疫病发生概率,有必要梳理规模化养猪产业疫病应对措施。
分析目前部分规模化养猪疫病发生情况可以看出,受到环境、混合感染源等因素的影响,一些规模化养猪常常出现混合感染等情况,比如流行性腹泻、肠胃炎、白痢、仔猪腹泻等。若发现混合感染,应从主次角度着手,给出治疗方案。
由于部分猪场未合理存放和处理饲料,导致材料存放时间太长、配比不合理,不利于猪正常营养的摄入,甚至在一些情况下还会引起猪的食物中毒,如农药中毒、灭鼠药、霉菌毒素等。
基于规模化、集约化的养猪产业,拥有更好的管理模式,但由于其空间密度的影响,疫病传染更加便捷,即更容易感染,或更容易复发。例如,疫病发生概率较高的布氏杆菌病、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等。同时,由于一些猪场引种不规范,加大了外来疫病流通概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型疫病出现概率。例如变异猪呼吸道冠状病毒、非洲猪瘟等。
较短的饲养周期和集中的饲养密度提升了猪粪便的排出数量,而这会不断增大密闭空间类有害气体的含量,同时在较高湿度和温度等因素影响下,更容易滋生各种不利于养殖的病原微生物,威胁养殖动物的呼吸道健康,比如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喘气病等。
随着猪场疫病防控措施的不断升级,如净化养殖环境,优化免疫流程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养殖的效率和质量,但也促使一些病原体变异,如温和型猪蓝耳病、猪抗酸菌病、非典型猪瘟病毒等,不仅严重威胁猪场养殖活动,还有较大的防疫难度。
目前,尽管一些规模化养猪场开始追求更加安全、规范、合理的养殖模式,但受到认知、技术能力等因素影响,部分猪场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方面部分猪场“过于”相信疫苗的作用,不仅提升注射剂量,甚至还使用一些未经过验证的疫苗,加大了疫苗使用风险,甚至还可能会导致免疫失败、免疫麻痹等问题。另一方面部分猪场不重视日常预防,在处理病猪时,为加快处理,随意、大量使用退热或抗生素等兽药,不仅会影响兽药效果的发挥,还有可能会加重病情。
由于一些规模化猪场未编制合理的消毒程序,因此出现了以下两个方面消毒情况:一是不重视该项工作,存在不消毒、少消毒情况,不利于打造健康养殖环境;二是过于强调消毒工作,远远超出常规消毒次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病毒,但也为其它病原体提供了机会。
部分规模化养猪场未意识到该项环境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导致粪污、病猪处理不合理,一方面不仅会影响周边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还会直接影响养殖猪的健康状态,如导致其出现呼吸道疾病、加速病原体的传播和变异等。
当前,部分养殖场选择连续养殖模式,即“配种-怀孕-分娩-保育-养殖”的养殖方式,且未合理分配这些猪类,加大了疾病根除难度。
要严格控制引种各项流程,以防止疫病从外界进入猪场:第一,要依据猪场引导范围、情况等,编制合理的引种程序,如引种前调研工作、引种隔离观察制度等;第二,要建立应急处理场所,即在隔离过程中发现携带病毒的猪,一方面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另一方面应及时联系商家,要求其给予相关赔偿,以降低自身经济损失;第三,引种的消毒和隔离,在引种流程中应针对种猪检测情况数据,给予常规消毒和隔离30 d 的处理。
规范自养、自繁可降低外来疫病的影响,继而提升经营效益。当然,为避免猪场本身疫病交叉影响,应做好以下两点:第一,将不同阶段猪进行隔离养殖;第二,在将仔猪放置到常规猪养殖场所时,应设计隔离观察场所,即以常规猪养殖方式进行仔猪养殖,观察其是否存在疫病反应。
为提升猪场养殖卫生、降低疫病传播概率,应规范人员进出:一是外来人员未经过允许不得入内;二是应围绕进入登记-消毒洗澡间-进入等方式进入猪场;三是应对随身携带物消毒;四是场内人员进入,也应按照外来人员消毒、登记,方可进入;五是特殊时期,应在完成抽样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猪场。
若养猪场缺乏管理或技术人员,不仅会提升管理难度,还会影响猪场养殖流程的安全性,例如母猪管理、配种及饲料管理等。尤其是母猪的配种,其发情时间、次数及每次时间应有良好的管理。据此,相关猪场一方面应做好自身人才的管理,如加大培训力度,另一方面需引进更加高端的技术、管理人员。
实践证明,通过日常水冲洗可大幅度降低疫病发生概率,甚至在合理消毒模式下,还可实现100%消毒目的。
3.5.1 做好日常卫生的清除工作
通常情况下,猪场应对其水沟、周边道路等进行消毒、清理等工作,即每月一次消毒和彻底清扫,其中可用过氧乙酸(5%)、烧碱(2%)配置消毒液。同时,为提升清扫和消毒工作,应严格控制其喷洒湿度和浓度。
3.5.2 做好猪栏内部卫生、消毒工作
因为猪栏直接关系猪的正常养殖工作,因此猪场应做好其卫生和消毒工作。首先,应每日进行一次猪栏清扫。其中清扫原则应以清理干净排泄物为中心,以干燥、通风为中心;其次,应每周做好2次带猪消毒工作。其中需围绕现配现用原则,用新洁尔灭消毒液(0.1%)进行配置。为提升药剂有效性,在此过程中需注意消毒液的湿度和浓度;其三,特殊情况,应特殊处理。如在疫病高发时段,可提升消毒次数,提升药剂浓度;其四,在猪售卖后,应立即完全清理一次,并在消毒工作基础上闲置一周左右后,才能重新使用。
3.6.1 要做好猪舍通风工作。若长时间不通风,那么必然会导致猪舍内部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不断提升,继而影响猪的生产、食欲、精神等。因此,可利用风机、湿帘、通风帘等设备,做好舍内通风工作。
3.6.2 做好舍内防寒保暖工作,以提升猪机体疫病抵抗力。依据猪种类和成长日期,舍内温度可进行如下控制:①1 ~3 日龄30 ~32 ℃;②4 ~7 日龄28 ~30 ℃;③7 ~15 日龄26 ~28 ℃;④15 ~30 日龄26 ℃;⑤保育舍温度需保持在25 ~26 ℃(30 ~60 日龄);⑥母猪舍温度需保持在24 ℃。⑦育肥猪舍温度需保持在25 ℃。
3.6.3 要严格控制舍内猪的饲养密度。依据猪的种类和所需实际面积:①种公猪每头占地面积为2 m2;②妊娠母猪每头占地面积为6 m2(含育仔箱及活动场);③空怀猪或后备母猪每头占地面积为1.5 m2;④育肥猪每头占地面积为1.2 m2;⑤断奶仔猪每头占地面积为0.4 m2。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应严格控制猪群数量,如一栋圈不可超过100 头,育肥猪群不超过15 头,仔猪群不超过25 头,以免影响空气质量。
养猪场应意识到疫病防控的价值,要控制饲料农药残留物。据此,第一,要依据猪的成长规律,给予其实际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投入优质全价饲料;第二,要科学饲养,如依据养殖猪的饮食规律,合理控制饮食时间、数量等;第三,要做好饲料的管理工作,要及时清理过期饲料,并保障饲料保存仓库的温度、湿度控制工作;第四,要做好仔猪断奶工作。断奶时间有21、28、35 d,一次性断奶,断奶前3 天开始补盐以防应激,前2 天注意限料,防止消化不良引起下痢;第五,早吃初乳,获得母体抗体,有利于幼龄动物健康生长。
综上所述,基于规模化要素的猪场,应做好疫病的各项防控工作,要清晰掌握各个养殖流程可能存在的疫病风险,并在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式编制疫病防控措施的同时,严格落实制度机制,以提升养殖安全性。同时,相关猪场还应在疫病防控过程中,动态定位自身不足,并依据疫病防控需求,改进自身养殖方式,优化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