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鸣阳,彭程
随着元宇宙与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逐渐走进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改革面临新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新机遇。回溯以往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笔者认为其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以往艺术类课程体系更看重专业教育,思政教育融入的程度和比重都不够。艺术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他们在艺术方面的专业素质。但艺术类课程教学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学不同,较为注重专业能力的训练,思政理论的通识教育占比往往较少,忽视了学生思政素质的培养。这一理念削弱了思政教育在高校艺术类课程教育中的占比,同时也影响着思政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如果把思政融入艺术类课程教育中,既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意识形态”思维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还需要对艺术类课程中的思政要素进行甄别与挑选,并针对不同要素开发合理的教学设计。
第二,艺术类课程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较为单一。以往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教师只是将与思政有关的艺术素材与案例进行介绍,对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引导不够显著,课程活动的开展也缺乏实践性。因此,高校艺术专业整体课程的内容组织、教学过程设计等都需要改进和提高。高校应带头发挥艺术课堂在育人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在艺术类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梳理、挖掘、凸显艺术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促进艺术类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第三,部分艺术类课程还未使用数字化的授课方式。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教师单向输出的传统授课方式产生的效果往往不佳,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更需突破传统、适应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授课方式的变化,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高校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数字思维和技术方法,加强数字信息技术在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让数字信息技术的授课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明确提出要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2]。这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互联网时代”向“大数据时代”“后数据时代”迈进的必由之路。数字社会将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由数字信息技术引领和创造出的新型社会,数字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也将成为数字信息时代发展的大命题和大趋势。因此,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应积极将数字化应用融入自身发展中,以便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探索出更多可能。
数字信息时代带来的新技术给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高校课程思政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新问题和新风险。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必要手段,不仅是对传统思政课程教育的扩展,也是对艺术类专业课程教育的全方位提升,这是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改革的重点。
艺术类课程思政需要以崭新的面貌引领新时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在艺术类课程中,加强数字信息技术与思政元素融合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对专业前沿动态的把握,要求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的技术、环境、思维都必须紧跟数字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引入“5G+ 互联网”、元宇宙与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有利于高校艺术类课程的建设与完善,构建高校数字艺术学习平台、虚拟艺术实践平台,有效推动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与智慧化。数字信息工具作为国家文化教育的战略储备资源,将来会为更多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搭建升级发展的渠道和桥梁。
1.元宇宙沉浸式体验对加强艺术类课程思政学习的启示
沉浸式体验,指个人精神完全投入某一情境中,集中精力且过滤掉所有与情境不相关的知觉,即进入沉浸状态[3]。元宇宙中,人们利用数据算法技术创造出无限接近真实世界的传播场景,充分调动了人类的生理认知与意识认知,让用户在多维媒体与感官的投射下成为沉浸式临场感受者。基于元宇宙所特有的多维沉浸感官体验,艺术类课程思政的教育传播环境可以得到升级与更新。将元宇宙技术引入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通过数字手段建造的艺术“元宇宙”与思政元素融合而生的“数字艺术思政世界”体系,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愉悦感和满足感,促进学生学习连续性的课程而不感到厌倦。在沉浸式体验中,每位学生既是参与者、体验者,也是创造者。全方位的多维立体式艺术类课程思政教学体验,突破了传统艺术类专业教学二维平面接收方式的桎梏,为艺术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提升带来了新可能。
2.元宇宙的虚拟特性对打造艺术类课程思政数字教育空间的启示
元宇宙是高尖端数字技术的集合产物,其价值优势与价值目标在于利用虚拟数字空间优化现实世界。未来在艺术类课程数字教育中,虚拟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并非割裂的两个世界,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连接的。作为新一代互联网与虚拟社会嫁接融合的产物,元宇宙世界的拟态环境代表了现实世界中媒介进化的更高级形态,是现实世界的拓展与延伸。在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中,借用元宇宙的“虚拟之手”,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将迎来新的突破,虚拟数字艺术能更快捷地将思政要素整合到艺术类专业课的学习中,并通过建立虚拟艺术世界中的数字身份、数字社会等环节,让学生在艺术元宇宙中,以高效的方式完成思政教育信息的接收、交流与反馈,继而提升现实世界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例如,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蒋飞教授团队开发的“上大元宇宙”校园,通过扩展现实技术的呈现手法,创建了全新的“元宇宙”教学课程空间场景,为学生体验“虚拟课程”赋予了更多可能。在艺术类课程思政的虚拟空间中,教师对学生个人信息的把握也更全面,通过数字信息的精准分析、关联与模拟,可以使教师迅速为学生提供价值观上的引导,进而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中塑造学生的思政思维。
3.元宇宙跨时空媒介的特性对提高艺术类课程思政媒介资源利用率的启示
在元宇宙中,现实生活的时空观得以架空,时间概念与空间距离不再成为人类活动的制约条件。例如,2022 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与风语筑、百度希壤展开合作,首次推出全国两会元宇宙“跨时空访谈”,实现了北京、上海、太空、希壤元宇宙异地的同屏云访谈[4],向我们展示了一个 2D 的元宇宙思政世界(见图1)。如果未来能将日渐成熟的元宇宙技术应用到艺术类课程思政的教学领域,那么数字艺术“元宇宙”世界就能跨越现实世界,将各式各样的人、物、场集聚数字艺术世界。艺术类课程思政也因此可以更好地展现艺术思想领域各类跨时空交流的文化事件。即使在有物理隔绝的现实世界中,数字艺术思政世界仍可以成为有温度、有深度的精神力量,这无疑是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图1 新华社与风语筑、百度希壤共同推出的两会元宇宙“跨时空访谈”
1.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思维方式对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启示
一条区块长链上的每个数字节点都可以访问整条长链、参与存储和更新长链的数据,在加密传输的同时进行信息准确性的验证[5]。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是其价值创造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能力。在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产出中运用去中心化思维,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积极贡献性,帮助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向主动的“信息生产者”跃进,更好地参与虚拟数字艺术世界中思政信息的相关管理、维护与建设,推动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资源的多方位联动与互通,构建更加多元化的艺术类课程思政数字资源共享数据库。
2.区块链的永久记录功能对永续性保存艺术类课程思政数字资源的启示
通过区块链强大的分布数据算法技术和完全分离的协作节点,区块链中的数据信息就不会因为数据服务的变更而失效。例如,腾讯公司为解决诉讼过程中存证难、取证难、认证难等问题,联合北京市方正公证处建立了“区块链+司法”服务平台,利用区块链特点将图片、文稿、音视频、代码包等文件进行加密存储,使电子数据上链后,司法系统无须担心其被篡改或丢失,实现了证据的固化和永久保存[6]。在未来,艺术类课程中涉及思政教育的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等都可以通过区块链上传与整合,在保证计算机算力的前提下,达到艺术类课程思政资源的永续保存。如此,将思政数据整体化、结晶化之后,可以避免艺术类课程中优质思政资源的丢失,让思政资源得以不断地积累,进而更好地在艺术类课程中发挥更多效能,促使艺术类课程思政数据记录、传播和储存方式的转型。
3.区块链去信任性特征对促进课程思政教育公平性的启示
区块链所采用的一整套加密数学算法均是透明公开的,这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都能够在去信任的条件下自动安全地交换数据,整个系统的运作不需要任何人为干预[7]。一切社会行为活动都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这也是区块链要解决的最根本的社会底层逻辑问题。将区块链的去信任性特征应用在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中,有助于建立一种全新的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自信任体系,使集体行为的优势更加凸显,教师与学生间达成民主和谐、友好交流的良性平等互动关系,教育信任与教育公平共同促进教育体系的不断优化升级。
我国网络教育随互联网时代的更新而逐渐发展起来。但网络平台上的课程思政教学仍受到技术应用、教育方法、教学思维等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课程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仍基于 Web2.0 时代的技术条件,对于VR(虚拟现实)、5G、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运用较为局限,这不仅导致科学技术体系的发展与教育技术体系的运用不配套,而且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内容的传递方式、教育目标群体的需求、教育手段与学生兴趣间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作为新的三维化互联网,将元宇宙引入教育行业代表着数字教育技术迭代创新的同时,也将教育从智能设备学习时代迈进了虚拟数字平台学习时代,在现实教育和非现实教育之间创造了一个虚实共生的教育空间。在数字教育时代,元宇宙技术的运用,将摆脱 Web2.0 时代科学技术所造成的局限,并将从根本上改变网络教育的感知方式和数字信息环境下教育的意识形态。
元宇宙技术在未来将以 5G在线教育、头戴式VR设备在线学习、云计算管理数字学习信息为主要手段,初步创设新型艺术类虚拟数字教学世界。5G时代,视频的高清化和更快的传输速度为艺术类课程在线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互动方案,例如“5G+VR穿戴设备”将带来沉浸式教学体验。此外,配合VR穿戴设备所带来的真实互动场景[8],可以实现艺术教学模式的颠覆。与 5G配套的云计算技术集中了许多优秀的思政教学资源,并可以利用软件实现自动化管理,艺术类专业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海量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分类、筛选和处理,并与本专业课程教育内容相匹配,在虚拟世界终端完成数字资源的交互与对接,提升艺术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艺术类课程教育物理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协调性。
数字信息技术在 21 世纪经历着巨大的更新与变革,随之引发的数字安全问题也引人深思。小到平日可见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大到整个互联网平台,处处都隐藏着数字安全隐患和漏洞。在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中,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安全性、稳定性尤为重要。
“分布式账本”是区块链的核心模块,其是按照时间顺序创建的,主要针对一段时间内的电子行为活动进行数据跟踪记录,并利用加密技术将数据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逆的、防篡改的、独一无二的“分布式账本”,有效确保了信息传输时的安全性与真实性。在艺术类课程思政数字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区块链可以将不同的艺术学习系统串联起来,生成一个全面的、可信的综合链条式管理系统,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在安全环境下的交流与共享,进而提高艺术类课程思政教学课程的整体质量。
数据世界的不停变化,使艺术类课程思政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如果负面的、失真的信息得以在区块链中传输,思政教育就无法利用技术规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道德、审美层面对数据传输进行过滤、筛选和把关,艺术类课程中所借用的思政教育媒介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9]。因此,在艺术类课程思政数字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应时刻保持对技术安全的警惕,一方面,要守牢思政底线,由具有公信力的机构牵头,尽早介入思政数据信息区块链的建设,以权威信息统领大局,并全方位推动思政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对艺术类专业课程中思政信息的监管能力,对不实的信息应做到及时禁止、不传播、不散播,并严格遵循区块链技术规范,打造和谐统一的区块链艺术思政数字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在线教育模式在全球范围迎来大规模发展。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在线教育的跨时空性、信息多元性等特征使其在特殊时期迅速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模式,对高校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变革。但是,艺术类专业在线教育的课程思政在当下仍受到多方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艺术类专业在线教育的课程思政没有根本改善教师单向输出的授课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与思政有关的元素敏感度不高;单纯的人机交互难以使学生获得临场情绪价值,美育教学目的的渗透性欠佳;在课程思政设置中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设计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基于Web2.0 技术的在线教育已步入发展瓶颈期,二维网络技术难以支撑起学生对沉浸式学习环境、自然人机交互方式和“面对面”社会性交互的需求[10]。因此,要使艺术类课程思政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就需要寻找新的教学创构方式,促进在线教育课程思政的变革与革新。
从 2020 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搭建的“我的世界”沙盒式虚拟校园(见图2),到中国传媒大学打造的复制校园“云毕业典礼”,未来元宇宙与区块链应用于在线教育的方法将被更深层次地挖掘。在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中,引入以元宇宙与区块链为中心的多端在线数字教育体系将克服Web2.0 网络技术对在线教学的阻碍,提供一个理想的艺术拟态空间,实现虚拟数字教学。例如,通过虚实共生的技术手段,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建设多设备端共通的虚拟现实艺术类思政专题校园,引导艺术类学生发挥想象力,共同参与艺术思政校园场景的搭建,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思政教育内容、理解思政教育精神内涵。多端共通可以保证学生在手机、平板、家庭电脑等不同设备上按照不同情况与方式体验艺术类课程思政数字教学,实现从二维网络平面化艺术类思政教学到VR穿戴设备的投影式艺术思政教学,以及元宇宙全息艺术数字思政教学方法的跃升。
图2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虚拟校园
元宇宙通过空间布道思维所开辟的课程思政教育场景,摆脱了传统的平面叙事框架,营造了一个立体的、生动的三维仿生拟态空间。学生成为虚拟世界的“居住者”,从文字信息的接收者转变为信息内容的创造者,并通过移情感知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许多国际高校也将元宇宙教育应用于思想、政治和文化的教育中。例如,2015 年美国东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就已建立了“第二人生”社会工作室,通过组织学生在三维虚拟世界中参观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等活动,提升社会教育的交互性和实效性[11]。以增强现实与数字孪生技术为基础的沉浸式体验,正改变着思政教育的表现形式,艺术类课程思政课堂中也将会呈现出更多的思想文化传播情境。例如,2022年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的“学教在线:疫中艺课堂,课程思政线上行”就初步探索了艺术类课程思政在未来文化传播环境种教学的可能性。其“美术鉴赏与批评”“西方美术史简史”等课程采用互动启发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云端课堂中,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了网络在线教育的双向传播优势。在未来,艺术类专业学生可以在元宇宙中与历史人物“面对面”对话,并以第一人称视角,切身感受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进一步体会艺术类课程思政教学中蕴含的红色政治精神,进而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政觉悟,唤醒艺术类专业学生主动担当时代重任的精神和勇气。
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历来受教育界的重视,当今教育公平的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缩小各方面教育水平的差距。在数字信息语境下,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的公平推进与数字教育资源的分配不仅有着密切联系,而且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数字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共建共享是教育公平环境发展的理想化模式。为保证优质艺术类课程思政数字资源的充分共享,应进一步整合与推广优质的艺术类课程思政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个全国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数字教育资源的综合公共管理平台。平台既包含美术、音乐、舞蹈等领域的艺术类课程思政数字资源,也提供综合协作式动态教育资源环境,有助于为艺术类专业教师提供更多可利用的高质量教育资源,并对每位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信息进行分类评估和管理,以推进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的公平。
元宇宙与区块链的发展为艺术类课程思政的数字资源分配与教育公平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与创新动力。艺术类课程思政数字资源的共享应当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点,它是艺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最优途径与必然选择。艺术类教育数字信息资源库的进一步建立,需要各高校加强信息数据的互通借鉴,利用好数字信息的管理思维,推动思政教育数字资源在艺术类课程教育中的互通,以科技赋能艺术类课程教育的变革,推动艺术类课程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打造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
本文从数字信息语境下,艺术类课程思政改革中融入元宇宙与区块链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可能实施路径与发展模式。通过创设虚拟艺术类课程思政世界,挖掘学生对思政文化学习的内生动力,促进艺术类课程思政更新教学拟态环境、安全共享教学资源、稳步推进教育公平。本文所研究的元宇宙与区块链在艺术类课程思政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能够有效提高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对完善艺术类课程思政的改革、助推艺术类课程思政的数字化教学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使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在数字信息时代向立德树人、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扎实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