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SSCI(1998-2021)的我国京剧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的可视化分析

2022-11-15 11:04:30邱爱金李小涛板俊荣
关键词:京剧艺术研究

邱爱金,李小涛,板俊荣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6)

京剧包含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艺术精髓,是中国三百多个地方戏剧中最重要的剧种之一,因其广纳博采、勇于创新而成为目前传播最广、影响最大、包容性最强的戏曲艺术典型形态,堪称中华文化之瑰宝。文艺界的专家学者们经历了最初丰富京剧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阶段,而后深度解读京剧艺术背后的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状况。当前针对京剧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主要通过专家学者基于自身理论与实践基础判断得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且在某些专业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知识图谱能够形象、定量、客观、真实地显示学科结构、热点、演化与趋势;在科学知识的动态变化系统内,可视化知识进程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展示科学的进化与认知结构,完成知识发现的全过程。[1]将两者有机结合,从宏观视角对京剧进行量化分析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可视化知识图谱被较多应用于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除此之外在医疗、航天、化学等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也有涉及。知识图谱作为研究工具在2012年后开始较多应用在社会管理领域,如,网络舆情知识图谱分析[2]以及国际舆情分析比较[3]是热门的研究方向。尽管很多专家学者对我国京剧领域研究做了部分知识梳理,但缺乏从整体视角对京剧热点问题和发展演化过程进行深刻分析,目前尚未出现针对京剧艺术的可视化知识图谱研究,在艺术领域也只有少量近似研究成果问世。袁野对音乐的动态可视手段在新媒体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解读,孙艳等人基于大数据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探究[4],雷睿利用知识图谱对彝族音乐文献进行计量分析[5],王颢霖运用CiteSpace的知识图谱方法对国内外运动治疗音乐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6]。

通过对京剧理论研究现状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从关键词、高被引作者及发展历程等方面着手研究,可提炼出京剧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并分析梳理高被引作者与热点话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于当代学者深度解读京剧的历史文化内涵,探究中国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及传播现状,全方位地对京剧艺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及样本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我们基于CSSCI论文检索平台,检索篇名或关键词中包含“京剧”的文献。由于CSSCI数据库的收录始于1998年,因此本研究数据检索时间为“1998—2021”,总共筛选出503篇京剧文献。下面将从“年度分布与发文量分析”“代表性作者与机构地区分布”“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高被引作者分析”“发展演进分析”五个维度考查京剧研究的热点话题、梳理把握京剧研究的发展脉络。

2.研究工具与方法

CiteSpace分析工具“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成为近年来在全美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7]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将文献的数量、关键词、作者、机构等要素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形成京剧理论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与框架,进而展示出该领域的热点、主题分类和发展趋势。

二、计量结果与分析

1.研究年度分布与发表数量分析

论文发表数量能体现学术界对于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通过年度发文量的比较分析也能得出关于京剧研究的热度变化趋势。1998年是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京剧相关文章的第一年,自1998年开始到2002年论文数量维持在9篇左右,因在起步阶段发文量较少且较平稳;2003年以北京为首的全国各地城市纷纷踊跃加入京剧理论研究中,出现了第一个小高潮,与2002年形成鲜明的对比,主要原因是2002年“京剧音配像”重大工程第一阶段任务的完成,该工程是音与像美的结合,是忠于原作的再创作,对于京剧艺术的抢救、振兴与传承都有重大意义。从2004到2013年发文量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2014年关注京剧理论研究的人数突然激增,学术产出量达到了最高值44篇,并且该趋势一直延续到2015年。从发表京剧相关论文期刊的数据中得知,从2014年开始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戏曲艺术》期刊收录京剧论文占比最大,该期刊属于戏曲艺术类核心期刊,在此之前与京剧主题相关的论文多发表在综合性或其他文学、历史、传媒、美术等学科的期刊上,可见对京剧艺术的专业性和重视程度从2014年开始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重振戏曲类专业期刊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京剧理论研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2018年的短暂回落后,学界又开始重视京剧理论研究,相关主题的论文收录数量逐年攀升(如图1所示)。

图1 京剧论文研究年度分布与发表数量分析

2.京剧论文发表数量地域及机构分布

经数据统计得出,从1998年至2021年共有503篇以京剧为主题的文章,通过对发文作者以及作者的机构单位进行数据统计,判断国内关注京剧理论研究的地域分布情况。大部分京剧理论的研究机构和个人主要来源于华北和华东地区,且收录单位主要以中国戏曲学院学报《戏曲艺术》和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两大期刊为主。华南、华中地区次之,东北、西南、西北地区较少。华北地区作者主要来自北京;华东地区主要来源于江苏和上海;华南地区主要来源于广东和福建;华中地区的京剧论文贡献主要来源于湖北、安徽和河南;陕西、辽宁和重庆也有部分相关文章。究其原因,北京、江苏以及上海具有优质的高校资源,也汇集各大专业学报期刊,且有个人和团队长期致力于京剧的研究,研究体系已经相对成熟,故成为论文发表的集中区域。未来应加强由北京、上海两地辐射带动全国各地区协同发展京剧理论研究,充分利用地源优势,加强各高校和各学科的沟通交流,解决当下京剧发展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求同存异勇于创新,促进京剧艺术繁荣发展。

3.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1)京剧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关键词主要体现文章所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京剧领域内的文献关键词共现情况的分析,呈现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不仅有助于研究者厘清研究领域发展现状,还对当下和未来的研究人员把握京剧发展动向很有裨益。将从CSSCI中获得的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生成京剧研究关键词图谱(如图2所示)。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的节点表示的是关键词,较大的节点有“梅兰芳”“京剧艺术”“样板戏”“京剧史”“戏曲艺术”“海派京剧”等。综合分析图表数据,大致可以凝练出京剧研究领域的四个主要热点话题:

图2 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

第一,京剧艺术。该主题的研究着重介绍与京剧艺术自身内在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关注京剧的来源以及由京剧艺术衍生出的文学、电影形式。与其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包括“梅兰芳”“昆曲”“京剧文学”“武戏”“齐如山”“传统文化”等。梅兰芳在京剧发展中的贡献体现在扎实的艺术功底和革新精神上,既重视对传统表演艺术的积累,也鼓励在艺术创造中勤于思考。[8]梅兰芳在孩童时期对唱念做打等基本功的扎实训练,为他后来的京剧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昆曲”相关度较高,反映了学者们在京剧研究的过程中通常会将京剧和昆曲进行类比研究,深入对比两者在互鉴交融方面的异同,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究戏曲研究方法,促进两大剧种的完善与发展。在关注昆曲对京剧长期影响的同时,也关注京剧对于昆剧的“反哺”,本身有着积极和正面的作用,对昆剧本身的艺术成长也不乏促进之功。[9]京剧艺术家可谓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京剧表演艺术家自成一派,通过接收弟子传承技艺。流派靠剧目表演来传承,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剧目,即使剧目相同,不同的流派也有不同的表演方式[10],特别是唱腔手法各不相同,皮黄是京剧的主要唱腔,节奏板式较复杂,囊括的曲调非常丰富,既有快节奏的音乐和唱腔,也有慢而长的唱句,时而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时而温柔舒缓曼妙婉转。因此,流派传承的演化与唱腔发展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武戏是力量、技巧与美相互结合的产物,看中翻打,偏重技巧展示,因此容易博人眼球关注度较高。当下针对京剧中武戏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不同剧目中对武戏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努力探究京剧艺术作品中不同的武戏表现手法,全面推动武戏发展。优秀的青年学子和精心传承下来的武戏剧目,就是我们新时期戏曲人对京剧武戏事业发展的献礼。[11]齐如山与梅兰芳常年合作,彼此成就对方,且都是二十世纪京剧界的大师,一位从事舞台表演,一位从事理论研究,各有成就,共同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第二,京剧现代戏。戏曲作品的编创往往主要取材于现实生活,虽然戏曲史上的经典作品基本以历史故事的戏剧化演绎为主,但是现实题材从未缺席。京剧的现代转型期望美好,但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瓶颈期。与京剧现代戏共现的关键词有“样板戏”“京剧音乐”“江青”“戏剧创作”。整体来说学界对京剧现代戏发展的重点关注内容是样板戏,样板戏是戏曲现代创作的产物,为满足政治与艺术的双重追求,江青等人扭曲了京剧艺术发展的初衷,一定程度阻碍了京剧的传承与发展,但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样板戏的发展。京剧“样板戏”是我国艺术史上的特例,作为依附于政治的音乐艺术,“样板戏”音乐得失成败兼而有之。[1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借鉴西方优秀创作思想,并转变京剧现代发展道路回归于艺术创作,戏剧的全新创作热潮又再次掀起。

第三,京剧改良与创新。“海派”在京剧史上原本表达一种不守规矩的表演风格,后来因逐渐加入地域观念,于是用来特指上海地区的新剧。随着周信芳等名艺人的加入,“海派”的特点是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勇于创新和突破。此类共现的关键词有“海派京剧”“周信芳”“现代性”“都市文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与之前大不相同,具有强烈的“革新”特征。许多反映人民实际生活的文艺作品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海派新剧”吸收了西方戏剧和电影发展的特点,出现众角接唱的各音连弹,有离奇怪诞的长本连台,西洋魔术式的机关布景和样式各异的新奇服装。

第四,京剧继承与发展。京剧发展源远流长,要想深入的研究就必须追根溯源,作为国之艺术瑰宝,如何保存和传承京剧艺术也是专家学者们长期关注的话题,共现关键词包括“京剧史”“青研班”“京剧音配像”。中国京剧史总体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1790年至1840年徽班进京为第一个时期,特点是演出集体制;1840年至1917年为第二个时期,名角挑班成为这一阶段的特点;1917年至1937年为第三个时期,可以成为京剧发展的顶峰时期,大量优秀作品和艺术家纷纷涌现;1937年至1976年为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革命性和改革性较为突出,样板戏的推崇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矛盾斗争的特点;1976年至今为第五个时期,国际交融与互鉴,促进了京剧的完善与发展。针对京剧史的研究不仅让人们回顾了京剧的发展历程,还能为未来的改良与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将历史与现实的发展进行连接,并以史为鉴,促进当下京剧更好更快的发展。艺术史是灵动的,尽管京、昆二剧发展中困难虽多,但仍有蓬勃的生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代表性、作为未来中国戏剧的母体的根源性,至少在相当的历史时期中已经是无可取代的了。[13]学者们以京剧史为研究重点和基础,在传承京剧艺术方面组织优秀青年京剧演员开展青研班的学习培训,音配像借鉴了影视后期配音的办法,让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京剧传人,为已故名家的珍贵录音配上影像,力争恢复或接近当年的舞台演出风貌。[14]

(2)京剧研究的高被引作者共现网络分析

京剧领域的高被引作者是决定京剧研究水平的关键,也是保证京剧艺术稳固发展以及源远流长的坚实基础,这些代表作者不仅是本领域的学术翘楚,更是被当今时代发展的方向所认可的先进思想者。利用CiteSpace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对高被引作者之间关联的分析,京剧艺术领域的研究形成了梅兰芳、齐如山、傅谨、王芷章、张次溪、徐珂等为主的研究人员,以及一个以团队形式出现的北京艺术研究院。梅兰芳和齐如山这两位高被引作者的代表著作分别为《舞台生活四十年》和《齐如山回忆录》,二人均为二十世纪京剧界的大师,作品主要介绍二人分别在京剧实践和理论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讲述了梅兰芳与齐如山二人相互促进彼此成就的过程。傅谨作为主要高被引作者,其研究对象横跨美学与戏剧两个领域,主要研究中国戏剧等相关问题,代表作为《中国戏剧艺术论》。他主张不能用西方戏剧理论体系照搬运用于中国戏剧体系当中,应该紧密结合国剧发展实际,并从文学角度进行解读与延伸,强调以独立的视角欣赏国剧艺术。王芷章长期从事中国戏曲研究,专门从事中国戏曲和戏曲史的研究工作,著有《清升平署志略》《腔调考源》《清代伶官传》《中国京剧编年史》等。张次溪长期致力于社会、历史、戏曲和民俗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在他的多部著作中,以《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和《天桥丛谈》两本著作影响最大。《清代燕都梨园史料》辑录51种有关清代戏曲的著述,对戏曲演出活动、戏曲班社沿革、戏曲名优传略、梨园轶闻掌故搜罗备细,具有相当珍贵的史料价值。《天桥丛谈》则是对天桥戏曲、曲艺、杂技、艺人生平、民俗活动调查、整理的结晶。[15]徐珂的代表作是《清稗类钞》,这本书涉及内容甚广,包括军国大事、典章制度、学术文化、民情风俗,充分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全面认知清代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针对清朝时期京剧发展更是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些代表性作者中还包含一个研究机构——“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它的主要任务是归纳京剧老艺人的艺术实践经验,整理研究并出版京剧剧本,同时致力于艺术史论的研究。出版作品包括:《京剧表演艺术杂谈》《京剧花旦表演艺术》《徐兰沅操琴生活》《京剧汇编》《戏曲论汇》《京剧史研究》《京剧剧目辞典》《中国京剧史》《北京戏剧通史》《中国戏曲志·北京卷》等图书和《戏剧评论》杂志。

图3 我国京剧研究的高被引作者

总体来说,通过仔细研读这些高被引作者的著作及文献,我们可以大体对学者的研究方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且通过可视化图谱能判断出该作者观点被当代学者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程度。同时还可以纵向分析不同时期关注某方面研究的历史缘由,以及不同京剧理论研究者的研究侧重。在综合分析以上的关键问题后,即可预判未来京剧学术界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并提出可行意见。

(3)京剧研究高频关键词与高被引作者共现网络的主题分类

综合分析京剧研究高频关键词和高被引作者的可视化知识图谱,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京剧理论界重点专家学者擅长的研究领域,为认识学者的主导研究方向,明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总体来说可以将关键词归于“京剧艺术”“京剧现代戏”“京剧改良与创新”“京剧继承与发展”四大主题,同时将京剧界被引频次较高的学术专家依次划分于四大主题中,便于其他学者在后续研究中进行对照和借鉴。

“京剧艺术”主要包括唱腔、音乐、表演、文学等领域的研究,聚焦于京剧艺术发展的基本要素。通过前期资料查询结合可视化数据分析发现,在“京剧艺术”这类主题中有梅兰芳、齐如山、傅瑾、欧阳予倩、程砚秋、周信芳、田汉、刘吉典等人。“京剧现代戏”主要包括样板戏、京剧现代戏和江青等相关主题,擅长研究此类的学者包括梅兰芳、欧阳予倩、阿甲、马少波、张庚、毛泽东、周扬、刘吉典等人。“京剧改良与创新”主要包括上海地区的海派京剧,代表学者有梅兰芳、周信芳、鲁迅、苏移、周贻白、徐珂等人,代表机构为北京艺术研究所。“京剧继承与发展”主要包括对京剧史研究,以及青研班的人才培养和京剧音配像对经典京剧唱段的传承。涉及学者包括梅兰芳、齐如山、王芷章、张次溪、张肖伧等老一辈的京剧研究者,以及一大批投入京剧传承工程中的青年学者,他们是吴宇、张永和、刘连群、赵景勃、张关正。通过对四大主题的分类研究,我们发现京剧艺术的理论研究总体体量较小,文本记录较珍贵,且研究较为分散,未形成理论研究团队,主要以个人论述为主,对于未来的传承发展路径规划较为薄弱,研究人员较少,如何协调实践与理论的协同发展这是今后理论研究学者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

图4 高频关键词和高被引作者分布图

(4)主题演化的可视化分析

京剧研究热点问题的发展演进共现网络图主要是为了呈现高频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影响时间,同时也能展现部分关键词的演进关系。图5中展示了1998—2021年的研究热点问题变化趋势,图中热点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节点,即为该词汇首次被学术界关注的时间,延长弧线代表相关热点话题,热点词汇的大小表明该话题在某一时间区间内被重视的程度,越大表明关注度越高,研究的学者越多,即某一历史时间段里被研究的意义和需求越大,特别能从时间维度整体把握京剧发展演化趋势。从图5可以明显地看出,1998年—2002年形成了第一个研究主题模块,人们对京剧艺术、戏曲艺术、样板戏、京剧改良、现代京剧等研究内容开始关注,体现出学术界在这一时期开始加强对京剧艺术本体的研究,并通过回顾历史探寻适合下一阶段京剧发展的路线,从前人的京剧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第二阶段是2002—2006年,“梅 兰 芳”“海 派 京 剧”“昆 曲”“程 砚 秋”“京剧音配像”等词语首次出现,并且梅兰芳在其中占比最大,可见在这一时期梅兰芳先生撰写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受到了大家的密切关注,海派京剧的出现代表了上海地区的京剧发展逐步得到重视,人们开始理性思考昆曲与京剧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程砚秋作为四大名旦之一,因其京剧作品主要反应基层人民的生活表达民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第三阶段是2006—2010年,“齐如山”“地方戏”“易卜生”开始出现,说明戏曲界的学者开始把眼光投向中国各类戏曲,也开始借鉴学习西方戏剧中的优势方法,西学中用。第四阶段是2010—2014年,“京剧史”“四郎探母”等词汇被受重视,表达出人们借京剧作品中的典故反映现实民族问题的需要,通过分析艺术特征和音乐艺术,全面把握京剧作品的特点。第五阶段是2014—2021年,“青研班”“戏曲音乐”“传承”“武戏”首次成为热点问题,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京剧艺术的传承特别关注人才培养和剧目保留,武戏的繁荣反映出现代都市市民对此种表演方式的偏爱,人们可能更愿意欣赏京剧在视觉上带来的冲击,这和过去人们喜爱听戏的审美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针对我国京剧研究热点的发展演进图表达了不同历史时期京剧理论研究的侧重,既反映了不同时段的京剧研究重点,又能为今后的京剧传承与发展提供宝贵的研究经验,便于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5 我国京剧研究热点的发展演进图

三、研究结论及应用领域

1.反映当前京剧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技术的呈现,可以从时间维度纵向认识我国京剧研究热点主题的首次提出时间,以及历史发展进程。基于以上结果分析得出,学术界在不同历史时期关注的不同热点问题,进而也会引发更多相关问题思考,为何在某一时期会有大量学者开始关注某一话题?为何有些话题从古至今都被奉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时间横轴变化趋势得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又是什么原因必然导致未来这些热点话题的出现?立足科学宏观视角,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不仅将人们从过去局限片面的研究视野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学术研究的效率,而且因该呈现方式清晰明了,会吸引更多人加入京剧研究的队伍中来。

2.全面归纳总结京剧,精准划分热点主题

研究的第一步是确定选题方向,这是非常关键的。依据知识图谱量化信息,导向清晰准确,便于对号入座避免盲目研究,具有宏观视野之后,思考问题也将更加全面。在确定选题方向之后,首先运用大数据对京剧研究现状进行量化分类,不仅可以清晰准确地划分出热点主题,而且还可以通过高被引作者与关键词的相互关系网图识别出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这对于后期有针对性、高效地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每一位学者因有其专攻的领域,且无法面面俱到,对部分京剧领域名词较为生疏,通过可视化的呈现就能一目了然,填补学术漏洞和盲点。

3.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所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京剧艺术体现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将可视化知识图谱技术运用于京剧研究领域,清晰易懂,可向普通群众和京剧爱好者推广京剧艺术,人员涉及面广,普及性高,最终达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国剧推广的作用。

4.推动京剧教学改革,促进德育美育发展

当前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要使京剧艺术与时俱进持久深入,更好地促进德育美育的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推动京剧教学改革。创新改革导师制,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教学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发现探索问题的发展模式。不仅利于初学者找准学习方向快速入门,还能真正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因学生对自主选择的京剧研究方向具有浓厚的兴趣,未来势必会投入更多的时间,这对学术研究无疑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5.建立京剧研究测评机制

建立京剧研究测评机制会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京剧知识图谱可及时发现文献中知识的相关性,揭示京剧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知识框架,克服评判过程中对作者、学术论文及期刊做出主观性评价的缺陷,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京剧领域的发展状况。这为今后在艺术领域构建标准化智能化的评判机制,奠定了坚实有效的基础。

猜你喜欢
京剧艺术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京剧表演开始了
童话世界(2020年14期)2020-12-18 05:04:38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纸的艺术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45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海峡姐妹(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7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