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婧
(武汉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自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将原来的专科学校、成人高校等类型的高校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而成的本科高校[1]。这些院校受办学历史的影响,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办学定位不清晰等问题。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特别是在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这些举措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我国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在此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更大的发展压力,但同时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新机遇。要想抓住新机遇,拓宽发展空间,新建本科院校应努力提升办学层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才能获得社会认可。
学习性投入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效和院校表现的重要标志[2],是“学生个体在自己学业与有效教育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他们学习的支持力度的概念,其本质是学生行为与院校条件的相互作用。”[2]它是近20年来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领域中的关键概念[3],最早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乔治·库提出,认为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与教师、同伴互动越多,学校提供的支持越多,学生就越有收获[4]。1999年12月,美国皮尤慈善基金会(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发起了“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该调查将本科教育质量关注的视点从学校主体转向学生主体,将质量保障的焦点从资源投入转向资源利用,将质量监控的重点从教育结果转向教育过程。NSSE构建的学习性投入指标共包含以下5个维度:学业挑战度(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LAC)、主动合作学习(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ACL)、师生互动水平(student faculty interaction,SFI)、教学经验丰富度(enriching educational experience,EEE)和校园环境支持度(supportive campus environment,SCE)[5]。
在国内,学习性投入同样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2007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引进了NSSE工具,并进行了本土化修改,形成了NSSE-China测评工具[6]。NSSE-China的五大维度名称与NSSE保持一致,且信度和效度较好,在某些指标上甚至有一定幅度的提高[7]。
近年来,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地方院校学生的学习性投入问题,从学习行为和学习投入的角度[8]、从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关系的角度进行了研究[9]。此外,刘朝晖等就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10]。然而,从当前研究成果来看,少有学者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而开展此类研究对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和院校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探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根据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China)[11],以李克特5点量表的形式设计问卷。其中学业挑战度共6题,反映学校课程及学习标准;主动合作学习共5题,反映学生的多元学习体验,包括深入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水平共7题,反映学生在课堂内外接受教师指导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水平;教育经验丰富度共5题,反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习等多样化学习活动的情况;校园环境支持度共8题,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人际关系情况及各类校园活动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支持情况。
在首次预调查时,抽取该校某班31名同学,运用SPSS 23.0软件对预试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经验丰富度维度效度较低,KMO值仅为0.592。学生反映该校的社会实践及实习活动较少。另外,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法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学业挑战度和校园环境支持度均经过两次迭代后收敛。根据预调查情况,对问卷设计作出调整,删除了与该校情况不相符合的教育经验丰富度维度;将学业挑战度重新划分为课程设置要求和课外拓展学习两个维度;校园环境支持度重新划分为校园学生活动和校园人际关系两个维度。调整后的问卷共26题,涉及课程设置要求、课外拓展学习、主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水平、校园学生活动及校园人际关系等6个维度。
在正式调查中,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共收回问卷308份,问卷有效率达98.8%。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7,KMO值为0.879。此外,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选取了5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每次访谈20分钟,以深入了解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性投入的具体情况。
H1:人口学变量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有显著性影响。
H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要求、课外拓展学习、主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水平、校园学生活动及校园人际关系六个维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H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要求、课外拓展学习、主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水平、校园学生活动及校园人际关系六个维度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性投入有不同影响。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笔者对308份有效样本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样本个体的人口学变量来看,女生多于男生,参与调查的女生占比为65.6%;从生源地来看,有82.8%的学生来自省内,且以文科学生居多,占比为64.3%;从高中毕业学校来看,大多数学生毕业于普通中学、县级重点中学及地市级重点中学,占比分别为30.8%,25.7%和22.7%。这与这所以商科为主的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招生情况相吻合。
表1 调查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为检验人口学变量因素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是否存在显著性影响,本研究通过SPSS 23.0 软件分别对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及高中毕业学校等因素对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性投入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与不同年级的学生组间P值均大于0.05,说明他们在学习性投入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不同专业类别及不同高中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学习性投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假设H1通过检验。
以专业类别为自变量的单因素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P值为0.788,大于0.05,满足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ANOVA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组间P值小于0.05,说明不同专业类别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2 以专业类型为自变量的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结果
以专业类别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文科专业学生学习性投入高于理科专业和其他专业学生,平均值差值均为正值;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低于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学生,平均值差值均为负值。
表3 以专业类别为自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
以高中毕业学校为自变量的单因素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P值为0.143,大于0.05,满足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ANOVA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组间P值小于0.05,说明毕业于不同高中的学生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读时的学习性投入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4 以高中毕业学校为自变量的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结果
以高中毕业学校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如表5所示。毕业于全国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性投入高于毕业于其他类型中学的学生,平均值差值均为正值;而毕业于普通中学及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低于毕业于其他类型中学的学生,平均值差值多为负值。
表5 以高中毕业学校为自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
相关分析是探讨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师生互动水平、课程设置要求、课外拓展学习、校园学生活动及校园人际关系等6个维度是否相关的基本视角。本研究运用SPSS 23.0软件对前述6个维度的相关指标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的计算和检验。结果显示,课程设置要求与课外拓展学习的P值为0.245,大于0.05,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除此之外,其他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P<0.01),相关系数在0.166~0.518之间,如表6所示。因此,假设H2通过检验。
表6 学习性投入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从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来看,师生互动水平与主动合作学习维度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518;课程设置要求与校园人际关系维度间的相关系数最低,为0.345。从这些指标来看,主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水平及校园学生活动与其他维度间的相关性较高,这说明了丰富校园活动和建设积极师生互动关系对学习性投入的重要性。
相关分析为学习性投入与各维度间相关性的回归分析提供了基础。根据前述分析将前期提出的研究假设H3进一步细化如下:
h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要求对学生学习性投入具有正向影响;
h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外拓展学习对学生学习性投入具有正向影响;
h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动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性投入具有正向影响;
h4: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师生互动水平对学生学习性投入具有正向影响;
h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园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性投入具有正向影响;
h6: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园人际关系对学生学习性投入具有正向影响。
本研究将学习性投入总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课程设置要求、课外拓展学习、主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水平、校园学生活动及校园人际关系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一元回归模型,以检验各影响因素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性投入的解释力。使用SPSS 23.0 软件进行了6次一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表8所示。
表7 学习性投入与各影响因素一元回归分析模式摘要
表8 学习性投入与各影响因素一元回归分析系数
从一元回归分析发现,师生互动水平、主动合作学习、校园学生活动、校园人际关系、课程设置要求和课外拓展学习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它们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857、0.769、0.599、0.571、0.485和0.437,说明各个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性投入都具有显著的解释力。从各因素的作用程度来看,师生互动水平的解释度最大,为0.734;其次是主动合作水平,解释度为0.590;然后依次是校园学生活动、校园人际关系和课程设置要求,解释度分别为0.356,0.323和0.233;最后是课外拓展学习,解释度为0.188。因此,假设H3和h1、h2、h3、h4、h5、h6均通过检验。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的结果,笔者发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既受到学生生源质量的影响,还与师生互动水平、主动合作学习、校园学生活动、校园人际关系、课程设置要求和课外拓展学习等因素有显著关联。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从以下几点着手提升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以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服务地方发展的目标。
人口学特征是认识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基础,不同性别及学科的学生在学习性投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12]。此次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不同专业类别和不同高中学校毕业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样本的描述性分析显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地方,而且大多数毕业于县级重点中学及普通中学。毕业于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学习性投入要低于其他类型高中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毕业于全国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性投入要高于其他类型高中学校毕业的学生。学生的高中毕业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等,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这些因素依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文科生的学习性投入高于理科生与其他学生,这与文科生占比较大有一定关系。其他学生多为艺术专业学生、体育专业学生及技能高考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入学要求方面与其他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略有差别。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根据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及其对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影响规律来安排,要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有效工作[5]。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在学生入学初期就充分了解新生的人口学特征,重视了解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学习行为,以便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构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追踪激励机制,帮助他们在大学期间尽早明确学习目标,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年级为自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年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平均值差值显示学生的学习性投入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增加。与学生访谈的结果显示,学生刚入校时,因高考压力释放和环境改变等原因,会对学习有所放松;但在进入大三和大四后,随着就业和升学等目标进一步明确,学生又开始重视学习,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重视帮助学生完善学业规划,合理作好各学期学习计划,督促学生珍惜并利用好大学时光。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性投入的各维度中,仅有课程设置要求与课外拓展学习两个维度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他各维度间均显著相关,且师生互动水平、主动合作学习与校园学生活动的相关系数较高。与学生访谈的结果显示,积极主动的师生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课程学习目标,发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点,并得到有效及时的反馈与帮助,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而具备主动合作学习精神的学生也更愿意与老师交流,从而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相关分析结果还显示,校园学生活动与其他维度的相关性也较高。本次调查问卷所涉及的校园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各类学习、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支持。在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这些支持在帮助学生融入大学生活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友好的师生关系与学习性投入呈显著正相关,拥有良好校园人际关系的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水平也较高[13]。在大学期间,同龄群体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14]。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搭建师生友好互动的平台,从而构建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
一元回归模型显示,各维度对学习性投入的解释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师生互动水平、主动合作学习、校园学生活动、校园人际关系、课程设置要求和课外拓展学习。因此,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应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习惯,提升校园学生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同时,还应重视课程设置要求,丰富学生的课外拓展学习,提升学业挑战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对学习的投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严重不足,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周课外学习时间在10小时以下。在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的课外学习主要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较少有学生有课外自主学习的习惯,欠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是各项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1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适当提升学业挑战度,完善课程设置要求;补充课外拓展阅读资源,适当提高课程论文写作要求;积极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仅面临转型发展的巨大压力,同时还须应对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只有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实现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宗旨,才能为学校赢得社会口碑,拓展发展空间。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在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上加强引导,重视学校人文环境建设,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