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个性化审美教育的实践

2022-11-15 20:56徐婷婷
中学语文 2022年29期
关键词:美的意识诗歌

徐婷婷

审美能力是通过合适的方式、手段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所培养形成的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被称为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通过专门的训练达成的,而是渗透在生活、教育的方方面面,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熏陶培养出来的。审美素质是个体发展的一个高限标准,更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语文学科兼有智育和美育两个职责,这正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以语文为载体的审美教育是最可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怡养品格的一种教育。

一、感知教育——激活审美意识

罗素说,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何谓美的眼睛?这里既指生理上的眼睛,更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所具备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审美能力又是实现个性审美的要义。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名家名篇的数量大幅增加,必读与选读内容也增多,它们的语言优美、主题隽永,是激活学生审美意识最好的载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先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设定一些标准,据此组织文本,让学生以主题模块的形式进行诵读与学习,对比古今中外作家对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描述,在遣词用句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意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初步获得审美意识。如教师设定“体裁标准”,把诗歌散文分为古代和现代两类。在古代诗歌散文中集合了《采薇》《孔雀东南飞》《病梅馆记》等,现代类则有《雨巷》《再别康桥》《春》等,这些诗文共同的特点是含蓄、凝练、意蕴悠长,即使是现代诗歌,也透露出浓厚的古韵之美。反复且多形式的诵读,在诵读后畅谈自己的感受,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开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本对比阅读活动,为理性审美意识的萌发奠定基础。如现代中国诗歌与现代外国诗歌的艺术风格对比阅读活动中,选择《我有一个梦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等外国诗歌和中国现代诗歌对比阅读。这些诗歌的主题更加冷峻直接,与中国诗歌有着不一样的表征,学生依循诵读、交流的路径进行学习,会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对审美意识的培养,从而感受到同样的语言在不同语境、不同语法结构下所表现出的美感。让审美意识的激活紧紧地贴合着语言文字形成圆周,既凸显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也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鉴赏教育——体会审美本质

语文学科异彩纷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包容各类文体格式、主题内容、语言风格,而后展现出人间百态、世情百味。在这个庞大的包容体系中,并不是每一篇语言文字都是精美的,也并不是每一个思想主题都能起到升华教育的作用。它们在教材中与其他篇章形成辨证对比的关系,学生往往在获得审美意识之后,更能清晰地辨认善恶美丑。因此,教师要基于“美的界限”的教育,让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讲述了两个人和狗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均发生在特殊的年代,由此产生了许多美丑善恶的对比:狗之善与人之恶、狗之诚与人之伪,人性丑陋冷漠的一面被揭发出来之后,又透露着深刻地无奈与忏悔。几处特写放大了“丑感”:艺术家遭到毒打,只有小狗出现在他的身旁;包弟在人前不断地作揖讨食;邻居被抄家的响动和作者内心的担忧。这些特写放大了“美”与“丑”的特征,读之无不震颤。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在这篇课文中,什么是丑,什么是美?”学生在教师细致地讲解中,逐步走入文本,认识到“美”并不只是眼睛所能看到的事物。在更多情况下,它会很深地隐藏在人们的心中,甚至是以一种“丑”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一些本来的丑陋会更加凸显出“美”的珍贵。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文中任何一个细节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以支持和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形成自己对“美”的认识,增加审美教育的厚度,深入到“美”的本质中。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从课外选取一些文章,辅助课本的教学。如《巴黎圣母院》(节选)、《楼下的房客》等,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才有可能培养出健康的审美个性。

三、表达教育——强化审美个性

高中生的社会生活范围在逐渐加大,他们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渠道也在增多。接收的信息逐渐增多后,必然会增加表达的欲望。再加上高中生的认知系统已经趋于完善,其在表达上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都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条件。因此,在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表达个人的感受与看法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经历了审美意识的启迪和审美思维的训练后,审美的表达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如看到夕阳中高飞的大雁会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到晚风中的水色能够想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高兴时“会须一饮三百倍”;难过时“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通过语文学习在语言文字上获得的提升仍需教师有意识地引导。

教师通常会组织一些具有明确主题的语文活动,如诗词大会、名著解析等,让学生就一个明确的载体进行讨论和阐述,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虚心听取别人的想法,以此发现自己审美上的趋同和存异现象。如“《红楼梦》人物解析”系列活动中,对每一个人物的解析不仅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更能反映出学生在观察人物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析林黛玉形象时,有的同学认为她“葬花”的行为很美,有的同学则认为不仅不美,还非常的“矫情”。两种观点没有对错,但却展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态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地挖掘,是检验审美人格健全(健康)的重要途径。有一些同学会结合林黛玉平日里的言行、创作的诗歌等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也有一些同学在佐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衍生出新的观点,使审美思维和审美表达形成一种表里的关系,更加显现出审美个性化的特质。

四、创造教育——美无处不在

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表达美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是创造美。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学生的审美能力已经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把已有的“美”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是发现新的美,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热爱生活》是一篇抒情散文,它撷取了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片段去体现生命之美:拼搏的美、顽强的美、坚韧的美……教师在激发审美创造性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发散性地继续寻找“美”。如疫情之下逆行者的美、平凡生活中劳动者的美、父母亲的爱之美等,这些生发“美”的源头因为是在生活中,所以更能激活学生感同身受。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交流,获得“美无处不在”的意识强化,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开启观察美的新旅程。

教师借助经典文本顺延教学,再让学生以诗歌、散文等形式写一写自己心中的“美”,是把“他体之美”变成“自体之美”的最好方式。学习了《热爱生活》就在生活中寻找与发现,学习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在学习中体会与领悟,教师一面鼓励学生以适当形式记录下“美”,另一方面对学生表现“美”的能力给予及时性的评价,尤其注意指出学生整个表达过程和表达结果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性,会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理解,进而更加主动地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发现美、记录美和展现美,在审美能力提高的同时,语文学习能力也有所提升,获得健全的人格。

综上可见,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应该将个性化的培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以感知、鉴赏、表达和创造美形成培养阶梯。从审美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可以看到,其达到了1+1 >2 的效果,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精神世界的丰富、情感体验的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价值。

猜你喜欢
美的意识诗歌
诗歌不除外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打破平衡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诗歌岛·八面来风
美的校 美的人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消防意识